芝罘山

芝罘山

芝罘島橫亘于山東省煙臺市區北部的海面上,又稱芝罘山,主峰高298米,東西長約9公里。它三面環海一徑南通,為我國最大、世界最典型的陸連島。

簡介

芝罘島陽坡蒼翠欲滴,風景如畫,背面怪石嶙峋,崖壁陡峭,象怒目的金剛,所以芝罘山又有老爺山的俗稱。從整個地形看,芝罘島是煙臺港灣的一道天然的防波堤,宛若一棵靈芝草,生長在碧波萬頃的黃海之中。

芝罘島的景色是迷人的。在山後澎湃的浪濤中,有一塊怪石形似老婆婆盤坐在水中,人稱“婆婆石”;與其相對的海面上矗立著一塊礁石酷似漁翁,人稱它為“公公石”。民間傳說他倆是“一對兒”。可惜這位“石公公”受不住日潮夜汐的衝擊,早已“遺恨九泉”了,只剩下那孤零零的“老婆婆”還象在等候著什麼,成為芝罘島上的一大景觀。“石門春波”一景也是迷人的。那海浪回涌於石礁洞口,激流騰旋,濤聲如雷,給人以驚絕之感。“芝罘日出”景象更是耀眼生輝。當朝陽從萬頃波濤中噴薄而出,放眼顧盼,但見碧海耀金,絢麗多姿;危岩披霞。五光十色,景象極為壯觀。在芝罘島的海面上,偶爾還會出現“海市蜃樓”奇景,那虛幻的亭台樓閣,縹緲的田疇農舍,使人有羽化登仙之感。

地貌特徵

芝罘山 芝罘山

芝罘奇景如何形成?

地貌學家對此作了科學的解釋:數千年之前,芝罘島是一個海中孤島,芝罘島與煙臺隔海相望。由於海岸近海區域,有一股攜帶泥沙的水流,稱為海岸泥沙流,在芝罘島附近大陸海岸就有這種泥沙流存在,這種海岸泥沙流的泥沙來源,多半來自於附近河流沖積物和海灘物質。在芝罘島的禁止隱藏作用下,北來波浪不易在島後形成強大的浪流,因此在島後形成了波影區,水動力條件較為弱小,從而使海岸泥沙流在此堆積。日久天長,漸漸堆積了兩條沙壩,將芝罘島與大陸連線了起來。兩壩之內有一個小小海域,即是瀉湖,堆積了灰黑色的粉砂質淤泥,富有貝殼和有機質。連島沙壩上的物質主要為較粗的砂礫質。在地貌學上,這樣的沙壩就稱為連島沙壩,這樣島嶼就稱為陸連島。芝罘島是我國漫長海岸線上,眾多島嶼之中,一個最為典型和著名的陸連島。連島沙壩共有4條,海拔高度約3~4米,長達6公里,寬有500~800米。

芝罘島主要同一套太古變質岩系組成,有片麻岩、片岩,石英岩等,硬度堅硬,節理髮育,易於形成峭陡險峻之地形。其山南坡為一層黃色砂質粘土堆積物,厚達20~25米,坡度平緩,屬山麓相的洪坡積層,為中、上更新世之堆積,一直伸向海底,上覆海相的泥沙層。可見,芝罘島北面為岩石,南坡為黃老爺山主峰土,一陡一緩,才形成了正看若少女,背看似金剛的現象。

芝罘灣水深浪緩,嚴冬不凍,是一優良港灣。老爺山主峰西側有康公墓,是戰國時齊國最後一代“姜”姓君主齊康公姜貸之墓。芝罘島陽坡有陽主廟,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是齊國國君奉祀“八神將”的廟宇之一,歷經擴建修葺,始成規模。陽主廟背山面海,由山門、門殿、大殿、後殿及兩廊房組成,為典型的封閉式寺院建築,布局嚴整,造型古樸典雅。建築群周圍有松柏、古槐環繞,環境幽雅秀麗。正殿供奉梁王大帝(陽主)石像,是利用此處露出地面的巨石雕琢而成。陽主廟是中國有史記載最古老的寺廟之一,現僅存斷牆殘壁。在麓南濱海處,還有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群。《史記》載:秦始皇於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二十九年兩度登臨此島,紀功刻石分立兩端,俗稱“兩觀”刻石,石墮海已久,今猶有拓片14字保存當地。始皇三十七年,又自琅琊使徐福入海採藥,射殺巨魚,現“射魚台”遺址尚存。漢武帝東巡,亦曾登臨此島。

人文歷史

早在春秋時代,芝罘島就是個有名的地方。齊景公曾來此遊覽,欣賞這裡的景色;山巔有齊康公的墳墓;秦皇漢武都登臨過芝罘,那時這座“與大陸握手的島嶼”,已經顯露出它的獨特魅力了。芝罘島的美不僅在於它的景致,還在於它的位置。據史料記載,這裡自古就是個天然良港;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轉附(芝罘)就與碣石、句章、琅玡、會稽被稱為五大港口;漢晉時代成為我國北方最大口岸;唐以後芝罘一直屬於我國重要海口;煙臺開埠以後芝罘與海外的交往更加頻繁。難怪有些外國人至今只知有芝罘而不知有煙臺了。

之罘刻石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九年,始皇東遊。至陽武博狼沙(即博浪沙)中,為盜所驚。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登之罘,刻石。”

《之罘刻石》全文:維二十九年,時在中春,陽和方起。皇帝東遊,巡登之罘,臨照于海。從臣嘉觀,原念休烈,追誦本始。大聖作治,建定法度,顯箸綱紀。外教諸侯,光施文惠,明以義理。六國回辟,貪戾無厭,虐殺不已。皇帝哀眾,遂發討師,奮揚武德。義誅信行,威燀旁達,莫不賓服。烹滅彊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極。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為儀則。大矣哉!宇縣之中,承順聖意。群臣誦功,請刻於石,表垂於常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