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夏湯

芎夏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仁齋直指小兒方論》卷七。具有行氣散血之功效。主治水飲證。

組成

川芎一錢,半夏一錢,赤茯苓一錢,陳皮、青皮、枳殼各五分,白朮、甘草(炙)各二分,生薑五片。

用法用量

清水煎服。

功用

行氣散血。

主治

水飲證。

加減化裁

氣喘,加去節麻黃;咳嗽,加桑白皮;嘔吐,加生薑、半夏;泄瀉,加蒼朮、白朮;胸痞,加枳殼、桔梗;脹滿,加縮砂、白豆蔻;眩暈,加半夏、南星;怔忡,加白茯苓。

附方

名稱:芎夏湯

組成:半夏(制)、茯苓、川芎各30g,陳皮、青皮、枳殼各15g,白朮、甘草(炒)各7.5g

用法:上藥為散。每次9g,加生薑5厚片,水煎服

主治:氣滯水停,浮腫體重,寒熱交作,脅下脹滿疼痛

出處:《仁齋直指方論》

功用:理氣化痰,利水消腫

名稱:芎夏湯

組成:川芎、半夏(制)、茯苓各一兩,青皮、陳皮、枳殼(制)各半兩,白朮、甘草(炒)各一分

用法:上八味剉散,每服三錢,姜五厚片,煎服

主治:水腫

出處:《直指小兒方》

功用:行氣散血

名稱:芎夏湯

組成:川芎、半夏(制)、赤茯苓各一錢,陳皮、青皮、枳殼各五分,白朮、甘草(炙)各二分半

用法:上銼,作一貼,姜五片,水煎服

主治:水飲證

出處:《直指小兒方》

功用:逐水利飲

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東醫寶鑑》:“痰飲腰痛、脈滑者伏者是痰飲痛也。痰飲流注經絡腰背痛二陳湯或芎夏湯。”

《濟眾新編釋》:“茶積,川椒末以麵糊丸如梧予,清茶沖服。水積,症見胸脅引痛,瀝瀝有聲,治療方劑為“十棗湯”(逐水),“芎夏湯”(化痰飲)。血積,為跌扑損傷瘀血蓄積,症見面黃糞黑,治療方劑為“桃仁承氣湯”(祛瘀)。蟲積,由食積變蟲,治療方劑為“妙應丸”(溫中化滯祛蟲),“紫金丹”(解毒)。”

《古今名醫臨證金鑒》:“若由於痰飲者,當用逐水消飲之劑,宜二陳湯、芎夏湯。況乎各髒有痰,皆能與包絡之火合動而為怔忡,隨所犯而補瀉之,更須調乎包絡。若各髒移熱於心,以致包絡火動者,治亦如之。然則怔忡固由於虛,所以致此怔忡之症,則各有異,亦安可不察之哉!”

《濟眾新編釋》:“留飲者,是胸中有飲,表現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背冷咳嗽,用“導痰湯”、“芎夏湯”治療。癖飲,是水癖在兩脅下,動搖有聲,治療方劑為“十棗湯”(攻逐水飲)。痰飲,暴肥暴瘦,水走腸間,漉漉有聲,胸脅支滿,目眩,用“苓桂術甘湯”治療。”

中藥方劑之芎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