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提卡爾禮拜寺

艾提卡爾禮拜寺

艾提卡爾禮拜寺院庭廣大,大殿面闊達38間。可以說是世界上面闊相當大的一個 禮拜寺。相傳文提卡爾禮拜寺在500多年前,還是喀什城外的一座小寺,到了1524年米爾扎阿巴伯爾擴建為大寺。1788年又加擴建,由老禮拜寺向西伸張,是一個名叫祖力皮呀阿那本的婦女出資擴建的。1804年。在喀什伊斯坎代爾王的支持下又修建房屋,挖掘水池,栽種樹木。

歷史

喀什歷史

喀什很早以來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城市。很早這裡有很多外國人士居住,如土耳其、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人,或傳教,或經商,帶來了許多外國文化。同時,喀什大地主、大商賈也多,他們也常往麥加朝覲,路過各地觀光,或到世界各地經商,因此也帶回來了國外文化的影響。又加當地漢族、回族人也多,又將許多內地的文化帶入南亞。這樣一來,喀什一帶的建築便成了中西文化的交結點之一。這些外來的影響與自己地方特點的優良傳統相結合,便產生了新疆南部獨具風格的豐富多彩的建築。

禮拜寺歷史

喀什艾提卡爾禮拜寺,院庭廣大,大殿面闊達38間。可以說是世界上面闊相當大的一個禮拜寺

相傳文提卡爾禮拜寺在500多年前,還是喀什城外的一座小寺,到了1524年米爾扎阿巴伯爾擴建為大寺。1788年又加擴建,由老禮拜寺向西伸張,是一個名叫祖力皮呀阿那本的婦女出資擴建的。1804年。在喀什伊斯坎代爾王的支持下又修建房屋,挖掘水池,栽種樹木。1835年,由喀什首長與日了特別大修。1874年阿古柏命令其親信阿力塔西達德華監督,進一步擴建,形成了艾提卡爾清真寺較大的規模。解放後,又經人民政府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修葺。

建築

大門 最初的寺大門面向窄長的廣場,以後擴建因阻於廣場右側的道路,只有向北向西發展,因而大門位置進們在今寺的前右隅。但因規劃較為精心,所以進入大門後並不感覺大門太偏。這是因為人門廳後即分左右兩路進入後院,有此一轉折,即忘了大門的偏右。一般又多由左側出入口出入,在心理上對門偏右並不太理會,並且左側人口,由一磚砌的路面直導至正殿,兩側又有許多樹木遮蔽,所以大門的位置偏、正與否,就不是一個主要問題了。

在由大門至正殿的道路兩側有左右二亭狀磚龕,它們給院庭中以整齊對稱的感覺。此二亭狀建築在禮拜寺人多時,院中禮拜的人則可在此站立第二領拜阿訇。院庭左側有澇壩二,一大一小,大澇壩用朱欄圍繞,周圍植楊樹,綠蔭碧波,頗具園林風趣。

此寺院甚是廣大,所以院中布置澇壩、樹木,並不感到雜亂,而是相當宏偉可觀。

內外院庭

大殿不遠處有柵欄一道,將院庭分為內外兩部分。外部院庭人眾來往甚多,而內部院庭不作禮拜時則是清靜無塵,致使大殿甚為幽靜嚴肅、同時人們在柵欄內也不能看到大殿的全貌,所以愈覺大殿的偉大莊嚴。

大殿面闊達38間之多,不但國內所無,即在國際上也極為少見,主要原因當然是當時喀什地區人口眾多,另一方面則是歐愈大也愈顯得宗教威力之大。

大殿全部用廊式的做法,用油飾綠柱或藍柱及白色頂棚,頂棚上並利用得本做成花樣及重點彩畫.這一嚴肅而宏大的建築,是喀什勞動人民的智慧創造,為我國古建築大放異彩,大殿廊柱高與開間的比例,約為寬1米,高1.5米,不同於內地常用的較方正的比例,因此廊柱結構多為平頂,所以柱不高即不夠等顯。

在大殿的處理方法上,為了避免呆板和重點突出起見,大殿中部前做抱廈4間,深3間。使中部更為明顯。雙數開間是國內寺院建築所沒有的,這也可能有教禮原因在內.在抱反中部為減柱造,在天花上就留出一大塊地方做五彩藻井,便抱廈地位更為突出。

內殿

抱廈內用磚砌的內殿,面闊10間,以備冬天冷時在內殿禮拜之用。此內殿左為廊柱式外殿15間,右為13間。此種隨意增減間數不故作對稱,抱廈用雙數開間,不用單數開間,除匠人大膽靈活創造之外,這也是避免大殿面闊過分呆板的一種辦法。

殿柱多為八角形柱身,上部甚簡單,下部則為一般常見的柱腳。殿左右兩側多用綠柱,抱廈則用藍柱,使主次分明。因當地少雨,所以普遍用平頂,即在密助式訪本上鋪小木條,木條上鋪席,席鋪草泥土,如果有雨即可不漏,做法甚是簡單經濟。

總之,大殿的製作既偉大莊嚴,又毫不呆板,主次分明而活靈多變,因為平頂的關係,所以感到大殿的外觀很是輕快動人。當然它與回族寺院大屋頂那種尊崇、肅穆之感,又有所不同。

房間

在大殿左右廂各有,為阿旬及學生等人居住之所。每間分為內外二間,有的外間開窗,有的頂上開天窗,冬暖、夏涼,很適於居住之用。配房全是土磚平頂,外面作尖供及往送、塗以白灰,外觀整齊簡潔,而又堅強有力,與大殿之為廊柱式的制度完全不同。院庭內綠楊參天,與配房的白牆相映,予人以清新、涼爽、滋潤的感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