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博拉病毒

艾博拉病毒

艾博拉病毒通過體液傳播,粘液、唾液或血液都是媒介,甚至握一握手就會傳染。傳染病專家除了進行檢疫,也集中力量尋找首個病患者(index case),一方面便於追查可能被傳染者,另一方面希望能找出病原體到底來自何處。

基本信息

 在烏干達出現的艾博拉(Ebola)傳染病,至今已死了60多人,死亡人數還在增加。它最終奪走多少條人命,現在沒人知道。
幾年前,類似病毒在非洲薩伊出現時,曾引起舉世震驚,好萊塢還湊熱鬧拍了一部以艾博拉為題材的病毒。那一次死了315人。那一年是1995年,源自非洲的愛滋病正像站在西方世界的大門外在敲門。人們驚惶未定,恐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艾博拉是一種致命的流血熱(hemorrhagic fever)傳染病,目前無法醫治,會感染包括人類、猴子及黑猩猩在內的靈長類動物。人類患者半數以上在兩星期內七孔流血而死。有人比喻說,把愛滋病HIV病毒一年所起的作用濃縮在一星期里,那就是艾博拉病毒的威力。
10月初,烏干達北部古盧鎮附近傳出有類似艾博拉的怪病後,世界衛生組織(WHO)及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立刻派出專家到疫區。以過去幾次的經驗,醫藥人員很有信心能控制艾博拉的蔓延。
艾博拉病毒通過體液傳播,粘液、唾液或血液都是媒介,甚至握一握手就會傳染。傳染病專家除了進行檢疫,也集中力量尋找首個病患者(index case),一方面便於追查可能被傳染者,另一方面希望能找出病原體到底來自何處。
1976年,艾博拉首次在非洲的薩伊出現,之後在蘇丹、加彭、象牙海岸間歇出現。有時相隔好幾年,疫區之間相隔好遠,研究人員到如今還不清楚在病疫之間,病毒到底藏身在哪裡?
艾博拉病毒相信是寄生在一種當地動物或昆蟲身上,可是目前還無法確認寄主是什麼?世界衛生組織的瑪丁尼茲醫生(Lindsey Martinez)說:沒人知道艾博拉病毒在病疫爆發之間藏身何處、什麼因素促使它活躍起來?
追查首宗病例是檢疫的重要工作。經過一番抽絲剝繭,終於發現36歲的阿薇蒂(Esther Awete)是烏干達的首個艾博拉患者。她生病發燒5天后就死了。以當地習俗,遺體停放在住家兩天,等待親友一起參加葬禮。葬禮上,死者親屬清洗遺體,然後把她葬在離住家不到10公尺的地方。
儀式結束後,親友們同在一個大水盆洗手,象徵親密團結。大家卻不知道,阿薇蒂的遺體帶有艾博拉病毒,簡直就如一枚計時炸彈一樣。接著,與她同住的母親、3個姐妹、她9個月大的女兒,以及3個親戚相繼死亡。家中唯一生還者是阿薇蒂8歲的兒子,他當天沒有參加葬禮。
病毒也在烏干達北部地區的古魯鎮附近蔓延。當地政府在確定是艾博拉之後,立即禁止傳統葬禮,所有屍體都由政府處理與埋葬,以避免傳染。
經過化驗,專家發現病因是一種稱為“蘇丹艾博拉”(Ebola Sudan)的病毒。目前已知的人類艾博拉病毒有3種,都以疫區國家為名,分別是“蘇丹艾博拉”、“薩伊艾博拉”、“象牙海岸艾博拉”。
“蘇丹艾博拉”1976年及1979年曾兩次出現蘇丹南部,死亡率約65%,是致命率較低的一種。1995年在薩伊出現的“薩伊艾博拉”,死亡率高達81%,那一次共死了315人。
這是烏干達首次發生艾博拉,而且古魯鎮附近的人不像其它國家疫區居民一樣常吃野生動物。過去幾次艾博拉病疫,專家懷疑居民吃下帶病毒的野生動物所造成。由於病原來自蘇丹,有人猜測,或許是以蘇丹為基地的烏干達叛軍無意間把病毒帶過來。
不尋常的傳染病例越來越多,而且不僅發生在衛生水平不足的開發中國家,今年4月號的《新英格蘭醫學學報》同時刊登4篇關於傳染病的報告,包括義大利因玉米中listeria菌造成的感染,馬來西亞因豬只傳染的腦炎,美國亞特蘭大糖尿病男童因吃受感染食物而進行兩次腸手術等案例。
開發中國家的鄉村居民大量湧向城鎮,居住在缺乏衛生條件的環境中,形成傳染病溫床。另一方面,海運及航空交通帶來全球人口及產品流通,病原體傳染的範圍因此擴大。
1989年、1990年、1996年,美國檢疫單位曾發現從菲律賓入口的猴子身上,帶有專門感染猴子的Reston艾博拉病毒。4名檢疫人員因接觸而體內產生抗體,幸虧沒發病。類似猴子艾博拉病毒也在義大利與菲律賓發現。
曾在非洲參加救治艾博拉的瑪丁尼茲醫生說:“人類不斷開發,不斷侵入過去毫無人煙的地區,肯定會接觸一些從沒碰過的昆蟲動物,一些隱藏著的病菌病毒正等待機會對付我們。”
“艾博拉”原是剛果一條河流,1976年首宗艾博拉病例在那裡出現,從此它成為這致命傳染病的代號。
病人感染病毒後4天,會出現類似感冒症狀,發燒、頭痛、喉嚨痛、肌肉疼痛等。接著是嘔吐及肛門出血,然後鼻腔、牙齦、眼睛、皮膚也出血。這時病毒也開始破壞內部器官,病人因內出血而吐血。50%至90%病人在兩星期內因失血過多造成休克而死。
病毒可能潛伏在患者體內兩星期,這期間沒有感染性。當感冒症狀出現時會通過體液感染。出血時期及死後一段時間,病毒感染性極強,非常危險。
一直以來,研究人員只知道在感染初期,病毒在血管中產生大量糖性蛋白質(glycoprotein),卻不知道它如何造成大量出血。
兩三年前,密西根大學的病毒學家奈貝爾(Gary Nabel)才發現,原來這種糖性蛋白質會黏附在稱為neutrophil的白血球上。這種白血球是人體免疫系統的前線防衛,負責吞食及消滅入侵的細菌或病毒,並向免疫系統發出警報,動員白血球B細胞製造抗體,以及T細胞對付已被病毒感染的細胞。
研究者猜測,艾博拉的糖性蛋白質把neutrophil包住,使它無法作用,病毒就能如入無人之境,攻擊血管壁細胞,使血管壁弱化甚至破洞。病人因大量出血,血壓太低,循環系統無法把血液送到重要器官去,病人因休克而死。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