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阿•瑞恰慈

艾•阿•瑞恰慈

1929年瑞恰慈夫婦又來北京。 dation d,1932)《科學與詩》(Scien

艾•阿•瑞恰慈

艾•阿•瑞恰慈艾•阿•瑞恰慈
艾"阿"瑞恰慈(Ivor Armstrong Richards),1893年2月26日出生於英國,著名文學批評家、美學家、詩人、語言教育家,曾在英國劍橋大學(1922-1929)、中國清華大學(1929-1930)、美國哈佛大學(1944-1963)任教授,“新批評派”理論的創始人之一。
1922年,當時還是年輕學者的瑞恰慈,便寫出他的第一本著作,即與奧各登合著的《美學原理》。
1929年瑞恰慈夫婦又來北京。在1929年-1930年期間,一直執教於清華大學外文系任教。此時瑞恰慈已經出版了《批評原理》、《實用批評》等轟動性的著作,成為西方文學理論界的權威領袖。
20世紀三十年代初,瑞恰慈成為奧各登發起的“基本英語”運動的領袖,試圖把語言學與心理學結合成一種社會實踐。
1937年冬,瑞恰慈到雲南大理一帶攀山探險,夜渡洱海。1938年春季,再度北上,到平津地區,以天津的耶穌會師範學校為基地,重新開始基本語工作。此事頗引起爭議,瑞恰慈說他的時間度量單位,“不是10年20年,而是半個世紀”,意思是日據與否,可以暫且不論。但是到1938年夏,連瑞恰慈也明白了,整個世界已經無法寧靜。他回到西方,在哈佛工作二十年,基本語運動也萎縮成成人掃盲教學法的一種。
1950年,中國內戰結束。國情的穩定,使瑞恰慈再度來到北京,試圖重振旗鼓。不久韓戰爆發,夢想再次破滅。
1978年,八十五歲的瑞恰慈寓居劍橋,突然接到北大校長周培源代表“前同事們,前學生們”寄來的禮物,欣喜若狂。當時他水腫病已很嚴重,靠利尿劑維持,卻依然決定重返中國。“四十年前耕耘,終於能清點一下成果”。
1979年5月,瑞恰慈到桂林、杭州、上海、濟南等地的高校週遊演說,堅持要談談基本語的理想。1979年6月初,瑞恰慈終於在青島病倒,被人用火車送到北京協和醫院時已經昏迷不醒。1979年7月中旬,中國政府決定派醫生和護士護送瑞恰慈回英國劍橋,但他一直沒有醒過來。1979年9月7日,瑞恰慈中止了呼吸。
主要著作:
《美學原理》(Foundations of Aesthetics ,1921, 與奧各登合著)
《批評原理》(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1924)
《實用批評》(Practical Criticism,1929)
《意義的意義》(The Meaning of Meaning 1923, 與奧各登合著)
《孟子論心》(Mencius on the Mind,1932)
《科學與詩》(Science and Poetry ,1926)

相關條目

霍松軍

霍獻芳

霍義民

武榮碑

索尼愛立信W43S

夏普703shf

龍威虎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