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土爾扈特部

簡介

舊土爾扈特部是清代蒙古土爾扈特部的一支,即由渥巴錫率領、從俄羅斯伏爾加河流域遷徙至中國境內的土爾扈特部落。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歸降清朝,被安置於新疆天山北路一帶。舊土爾扈特部分為南、北、東、西四路,稱烏訥恩素珠克圖盟。

歷史

土爾扈特部原為厄魯特四部之一,其姓氏不詳,遊牧於雅爾(在今新疆塔城以西哈薩克斯坦境內)。明代末年,土爾扈特首領和鄂爾勒克準噶爾部巴圖爾琿台吉交惡,率部西遷至俄羅斯額濟勒河(伏爾加河)下游一帶,“俄羅斯因稱為己屬”。和鄂爾勒克之叔父保蘭阿噶勒琥、莽海等則率部隨顧實汗遷至青海;另有一小部土爾扈特留在原地未徙。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土爾扈特首領書庫爾岱青始與清朝通貢。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軍平定準噶爾,征服了準噶爾部統治下的各部族。原依附於準噶爾的土爾扈特台吉舍棱先逃到俄國,後投奔伏爾加河的土爾扈特部。舍棱說服土爾扈特汗渥巴錫,乘清軍占領伊犁未久,率部東進搶占伊犁。乾隆三十五年冬(1771年初),渥巴錫率所屬各部越過俄羅斯邊界,俄國軍隊追之不及。不久,渥巴錫由巴爾喀什湖進入中國境內的哈薩克地界。伊犁將軍伊勒圖命令哈薩克人不準渥巴錫通過其地。渥巴錫轉道沙喇伯可,又遭到布魯特(柯爾克孜人)的進攻,不得已北上戈壁,“人皆取馬牛之血而飲,瘟疫大作”。此時渥巴錫得知清軍已嚴加防備,且己方人畜死亡過半,無力攻占伊犁,於是在清軍常設卡倫以外徘徊。伊勒圖遣使存問其來意,渥巴錫與眾台吉、喇嘛商議數日後,不得已率所部七萬餘人歸降,稱前來歸附,並獻上其祖所受明代永樂八年漢文篆書敕封玉印。舍棱也被迫一同歸順。
伊勒圖報聞朝廷後,乾隆皇帝命駐烏什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舒赫德前往伊犁安撫土爾扈特。朝廷撥白銀二十萬兩及糧草、牛羊、棉布等賑濟土爾扈特部眾。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九月,渥巴錫赴熱河覲見乾隆皇帝,被封為“舊土爾扈特卓哩克圖汗”。乾隆皇帝雖知土爾扈特內附實為情非得已,仍稱讚其“誠心歸順,甚屬可嘉”,並“賜予封爵,以示渥澤”;同時在御製詩中表明了處理土爾扈特問題的態度:“弗受將為盜,俾安皆我民”。於是清廷分土爾扈特為新舊二部。渥巴錫所領土爾扈特為舊土爾扈特部,賜盟號“烏訥恩素珠克圖盟”,被安置於新疆喀喇沙爾、庫爾喀喇烏蘇塔爾巴哈台一帶,分別由喀喇沙爾辦事大臣、烏魯木齊都統與塔爾巴哈台參贊大臣管轄,並統屬於伊犁將軍。乾隆四十年(1775年),分舊土爾扈特為南、北、東、西四路,共十旗,又稱“烏訥恩素珠克圖四路盟”。

盟旗

①南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即南路舊土爾扈特,又稱珠勒都斯土爾扈特,遊牧於今新疆和靜縣北部一帶。 舊土爾扈特卓哩克圖汗旗 南路舊土爾扈特中旗 南路舊土爾扈特左旗 南路舊土爾扈特右旗 ②北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即北路舊土爾扈特,又稱霍博克薩里土爾扈特,遊牧於今新疆和布克賽爾縣一帶。 北路舊土爾扈特旗 北路舊土爾扈特左旗 北路舊土爾扈特右旗 ③東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即東路舊土爾扈特,又稱濟爾哈朗土爾扈特,遊牧於今新疆烏蘇市尼勒克縣一帶。 東路舊土爾扈特左旗 東路舊土爾扈特右旗 ④西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即西路舊土爾扈特,又稱精土爾扈特、晶河土爾扈特,遊牧於今新疆精河縣一帶。 西路舊土爾扈特旗

哩克圖汗世系


世代

名字

在位年代

備註

第一代

渥巴錫

1761年-1775年


第二代

策璘納木札勒

1775年-1792年

渥巴錫子

第三代

霍紹齊

1792年-1806年

策璘納木札勒

第四代

丹津旺濟爾

1806年-1808年

霍紹齊弟

第五代

那木濟勒多爾濟

1808年-1809年

策璘納木札勒子

第六代

策登多爾濟

1809年-1831年

那木濟勒多爾濟子

第七代

那木札勒珠爾默特策林

1831年-1850年

策登多爾濟子

第八代

瑪哈巴咱爾

1850年-1852年

那木札勒珠爾默特策林族子

第九代

喇特那巴咱爾(布雅庫勒哲依圖)

1852年-1876年

瑪哈巴咱爾子

第十代

布彥綽克圖

1876年-1891年

瑪哈巴咱爾

第十一代

布彥蒙庫

1891年-1916年

布彥綽克圖子

第十二代

滿楚克札布

1917年-1947年

布彥蒙庫子

第十三代

恭本德吉特

1947年-1949年

滿楚克札布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