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寺古塔

興國寺古塔

興國寺古塔 又稱菩薩塔。位於高唐縣城北17公里梁村街東。始建年代無考,傳為興國寺寺僧和當地居民共同籌資興建。

基本信息

簡介

興國寺古塔 又稱菩薩塔。位於高唐縣城北17公里梁村街東。始建年代無考,傳為興國寺寺僧和當地居民共同籌資興建,明清時曾維修。塔為青磚砌築,八角樓閣式仿木結構,共13級(存11級),高37.5米。基座為正八邊形,周長22.8米,面積33平方米。第一層重檐,檐下設斗拱,北有門洞。第二層到第十層逐漸遞減,每層4窗,皆單檐,下有陶質斗拱承托。第十層窗呈圭角形。寶瓶式塔剎,剎頂已失。塔體由下而上逐層收分。呈8面稜柱形,高聳入雲,挺拔俏麗。從建築形式特別是斗拱的風格特點推斷,宋塔之說似為可信。古塔北5米處有古槐1株,枝幹蒼虬,巍峨壯觀。故素有“唐槐宋塔”之說。由於風侵雨蝕、年久失修,塔身破壞嚴重。1986年對塔基四周進行維修,施工時在距地表下5米處挖出明成化十四年(1478)“敕賜重修興國寺碑記”碑1通(殘)。1999年,省、縣分別撥專款對該塔進行全面維修,翌年維修竣工。1999年4月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特點

興國寺古塔又稱菩薩塔。位於高唐縣城北17公里梁村街東。始建年代無考,傳為興國寺寺僧和當地居民共同籌資興建,明清時曾維修。塔為青磚砌築,八角樓閣式仿木結構,共13級(存11級),高37.5米。基座為正八邊形,周長22.8米,面積33平方米。
塔為仿木樓閣式建築,外以青磚白灰、內用青磚沙灰砌築,塔身內部的角檐及踏步、塔門等處施有木筋。平面呈八角形,邊長2.85米,對邊直徑6.85米,總高38.8米,共11層,上設寶頂。塔基占地面積為33平方米。從下至上逐層收分,瘦俏挺拔,其他為單檐,檐部斗拱構件以青磚切割、磨製而成,做工精巧。門洞北開,可攀登。由於塔體瘦俏,攀登方法也較別致。攀登時二、四、六、八級從西門入,分別到其上一級的東門出,三、七和五、九級分別從南門與北門入,十、十一級為上、下、東、西相通的十字通道。上、下進門前從外檐繞行。很多遊人攀登過後,也不知道是按什麼路線登上與回下的,好像走過一趟迷宮。
在塔的第一層系重檐,檐下設斗拱,北有門洞。二層以上每層4個門洞,塔頂為全葫蘆狀。全塔共設門22個,每面各鑄石佛一尊,盤膝而坐,線條流暢,還有地宮裡的3尊,共有佛像25尊。一層為獅子佛,二層為炎肩佛、阿眾佛,三層為持法佛大光佛,四層為最勝音佛須彌相佛,五層為難阻佛大明佛,六層為釋迦牟尼佛、日月燈佛、大須彌佛,七層為明聞光佛、寶相佛,八層為日生佛、須彌光佛,九層為網明佛、妙音佛,十層為不空成就佛、寶勝佛、藥師琉璃光佛、阿彌陀佛,十一層為如須彌山佛、無量精進精佛,地宮為圓通菩薩(四背觀音)。
興國寺塔名為“菩薩塔”,即是說已到了佛的最高境界,而佛家稱“大菩薩”中的“大”也不是普通意義上的,這裡是指覺醒了的眾生;並說見性成佛是至高法門。在此塔的第十、十一層,其通道是上、下、東、西相通的,即寓意,眾生悟醒心向光明。
走到這裡,仰目而視,塔聳雲霄,蔚為壯觀;登臨塔上,極目遠眺,心遙神暢,千頃沃野,盡收眼底。
在塔北10米處有古槐1株,所以這裡有“唐槐宋塔”之說。這棵古槐位於原興國寺之大雄寶殿前,系寺僧所植。槐約十數圍,高六丈許,樹幹蒼虬,枝葉暢茂,福蔭二畝余。中已空,內生癭,俗謂之槐膽,舊雲,槐非千年不生膽。此槐傳發奇聞甚多。1971年夏,遭火焚;次春,餘干突發新枝;1998年奇繁幼槐,壯茂茁發。也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天地之靈氣吧。
由於風侵雨蝕、年久失修,塔身破壞嚴重。1986年對塔基四周進行維修,施工時在距地表下5米處挖出明成化十四年(1478)“敕賜重修興國寺碑記”碑1通(殘)。1999年,省、縣分別撥專款對該塔進行全面維修,翌年維修竣工。 這次重修,是繼大清乾隆四十三年,歷經二百二十二年的又一次修復,再現了古塔當年的盛狀。
在清代刻印的高唐州志中,把“宋塔唐槐”做為高唐縣的一處名勝古蹟記載。興國寺塔已被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