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玄武靈台景區

興化玄武靈台景區

海池河畔的“玄武靈台”景區,樓台亭閣依城傍水,參天大樹遮天蓋地,景色幽雅秀麗。這是興化城內最具規模的一處人文景觀,擁有七百多年歷史。

基本信息

來歷

興化玄武靈台景區興化玄武靈台景區
據史籍記載,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興化知縣陳垓為防禦金兵和剛崛起的蒙古兵等北方軍隊渡淮南犯,利用改造大小垛島和河道開挖的積土,圍繞縣衙署四周築成長約3.5公里的土城和東南西北四門以及四座水關,並在縣衙以北的土城南側構築高台;根據五行方位及其對應“四象”中的玄武(神龜),將此台命名為“玄武台”。同時,在“玄武台”上建成寓意“攻占防守”且與淮河一衣帶水的“襟淮樓”。元時知縣詹士龍於此讀書,故又名讀書樓。
1538年,知縣傅佩開闢玉帶河引水入海池,為鞏固城防重修此台,並改名拱極台,台高6米,長16米,寬15米,占地約1300平方米。正門有石刻“拱極”兩字。東西兩側各有圈門可以出入,東面平台為昭陽書院,天井北三間為紀念屈原的屈子祠。西過月洞門為綠波亭,,亭北為海光樓
南明弘光元年(1644年)秋,駐守揚州的抗清英雄史可法與其義子副將軍史德威赴興化督查城防,登臨“拱極台”察看地形,將“襟淮樓”改稱為“海光樓”,並即興題“海光樓”匾額懸於樓上。清代避聖祖玄燁諱,曾改名元武台,1686年《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曾館於此。

發展

“玄武靈台”景區在南宋初具規模,至清末民初,特別是明清時代,修建、擴建多達10多次,先後增建了遺愛祠、景賢祠(後改屈子祠)、昭陽書院及碑堂等建築,受到歷代文人雅士及各級官員100多人的謳歌和讚頌,由此產生了大量詩文作品,其中詩歌100多首,碑記10多篇,賦3篇,詞8闕,序(跋)文8篇。同時更產生了由清同治六年(1867年)知縣俞麟年組織的文人“雅集”的《拱極台唱和集》和《興化拱極台志》詩文集,以及具有世界影響的孔尚任名劇《桃花扇》,極大地豐富了“玄武靈台”景區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使其成為與揚州平山堂、高郵文游台相媲美的蘇北、蘇中重要名勝景觀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