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池

“放生”,乃佛教用語。 或買物以放生,或持齋而戒殺。 傳說,鑿放生池時,曾挖出一塊古石,上面刻著:“百年為市,而後為池”。

簡介

西市西北(位於唐長安皇城的西南方,即今天西安的勞動南路和東桃園村之間)有一座放生,又稱“海池”,是武則天長安年間(701-704),太平公主派僧人法成引城中永安渠水注成,為放生積福之地。“放生”,乃佛教用語。《分別善惡報應經》卷上雲有“十種業”,其六即為“放生命”;《大悲經》卷第四“當來之世有諸眾生。我於往昔所成熟者。以惡業故放生於地獄畜生餓鬼”。《陰騭文》云:“印造經文,創修寺院。舍藥材以拯疾苦,施茶湯以解渴煩。或買物以放生,或持齋而戒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信仰佛教的唐人,買來被捉的魚、龜等水生動物,放養在這裡,以此積善祈福。傳說,鑿放生池時,曾挖出一塊古石,上面刻著:“百年為市,而後為池”。人們屈指算來,從隋大興城在這裡修建“利人市”,到太平公主開鑿放生池,正好一百餘年。不過即使是這座充滿莊嚴意味的放生池,也成了長安市民歡樂的源泉。放生池邊,遊人如織,佛屋經樓高聳,雕樑畫棟,壁畫鋪陳,美不勝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