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椿鉤絲殼

臭椿鉤絲殼,屬白粉菌目,白粉菌科,拉丁名為Uncinula delavayi。

基本信息

編 號 7145
拉丁綱名 Ascomycetes
中文綱名 子囊菌綱
拉丁目名 Erysiphales
中文目名 白粉菌目
拉丁科名 Erysiphaceae
中文科名 白粉菌科
拉 丁 名 Uncinula delavayi
中 文 名 臭椿鉤絲殼
定 名 人 pat.

形態描述

菌絲體葉背生,消失;子囊果密散生至近聚生,均勻地分布於整個葉面上,深褐色,扁球形,直徑95-128μm,壁細胞不規則多角形,直徑10.2-21.5μm;
附屬絲6-12根,簡單不分枝,大多數彎曲,個別近直,個別曲膝狀,在同一個子囊果上長短不齊,長度為子囊果直徑的(0.5-)0.8(-1.25)倍,長50-110(-150)μm,向上漸粗,基部寬(6.3-)7.1- 8.1μm,上部寬7.6-10.2μm,上部壁薄,向下漸厚,一般在基部粗糙,少數在全長的大部分上粗糙,無隔膜,無色,頂端鉤狀部分捲曲1(-1.5)圈,圈緊;
子囊4-10個,近卵形、廣卵形、不規則卵形,大多有短柄,個別無柄,53.3-68.6×30.5-40.6(-48.3)μm;子囊孢子(5-)6-7(-8)個,卵形、長卵形,19.1-22.9×11.4-13.9μm。

討 論

法國傳教士Delavay在1887年於我國雲南的臭椿屬(Ailanthus)上採得此菌。此後,Salmon(1905b),Homma(1937),澤田兼吉(Sawada,1951),戴芳瀾(Tai,1946)等先後多次將日本和中國的香椿[Toona sinensis(A. Juss.) Roem.]上的菌報導為同一個種。在此期間,戴芳瀾(Tai,1935)曾報導過采自江蘇的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 Swingle]上的這種菌,但沒有對它直接進行描述而是引用了Patouillard(1888)的首次描述,標本現在已遺失不在。經過對Uncinula delavayi Pat.的模式標本和香椿上的菌的比較研究,我們認為臭椿和香椿上的菌是兩個各自獨立的種(見本書中 Uncinula cedrelae Tai 的種下討論)。
在工作過程中,我們曾努力試圖採得臭椿上的這個種,結果僅採到臭椿屬寄主上的鉤 絲殼一次,但經鑑定為 Uncinula picrasmae Homma。因此,我國目前未曾保存有 Uncinula delavayi的任何標本。
我們的描述是根據從美國哈佛大學Farlow標本室借調來的模式標本(Pat. Herb. 7491)所寫的。模式標本的寄主未定種名,經昆明植物研究所臧穆同志鑑定為大果臭椿 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 var. sutchuensis (Dode) Rehd. & Wilson。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