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分解代謝物抑制

而對於鴿球蟲感染狀態下,腸毒素的產生與機體的吸收,以及對機體所帶來的一系列危害,也祗是近二年來才得到學術界的認同和肯定。 三、腸毒綜合徵的發病原因:它決不是單一的小腸球蟲感染、或是病毒、細菌感染性腸炎,更不是一般的消化不良,它是一種由多病因感染所引起的綜合徵候群。 同時,由於腸黏膜的破壞、大量壞死,腸道炎性滲出物流失,從而造成腸道電解質、水分的大量丟失,於是就出現一系列生理、生化代謝方面的功能障礙。

自體分解代謝物抑制
詞性及解釋
【醫】self-catabolite repression

舉例說明

鴿舍中經常會有那么幾羽鴿子,忽而糞便帶水變稀、變散不能抱團成形,時而糞便中還有沒有完全被消化的飼料顆粒,甚至還出現帶有腐肉樣的糞便或胡蘿蔔樣粘腖、血便……。由於它的症狀體徵表現不典型時隱時現;鴿子的外在健康影響也不甚明顯,日常訓賽基本上也還能過得去,於是觀察、觀察、再觀察,其發展結果是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直至最後病入膏盲出現一系列體質健康狀況每況愈下,舍內病情傳播蔓延,出現一系列球蟲病發病典型症狀之時,方才省悟再積極處治,卻已機不可失為時過晚,最後只能忍痛割愛,逼迫著時時淘汰幾羽愛將,痛失幾隻特比環……。
其中著實令人費解的卻是凡此類似情況,竟還多出現於賽鴿大戶,名人養鴿老手之舍?從此鴿舍賽績今非昔比日趨衰落,而往往支援別人的鴿子,卻屢建奇功喜報頻傳。筆者就此咄咄怪事就此查閱最新相關信息資料,匯集多年來所接觸的一些疾病發病規律、臨床資料,結合實驗室檢驗結果報告,乃發現也事出有因。現將其因果即關於鴿球蟲與腸毒綜合徵的臨床進展和對疾病處治的觀念更新部分綜合歸納簡述如下:
一、什麼是腸毒綜合徵:是一種在腸道感染基礎上,所表現的一系列以腸道毒素吸收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徵候群。
於此特別需要提示的是:腸毒症並不一定是非要在球蟲病發病的情況下才會產生;而是當球蟲在腸道內生存繁殖的感染狀態之下,它就已經時續不斷地產生腸道毒素,並由經腸道黏膜吸收,影響著賽鴿的健康體質,賽績的正常發揮,不斷搔擾賽鴿的健康素質。而且它還時時瞄準機體抗病免疫能力下降的時候,伺機作祟聯合條件致病菌一起向機體發起大肆進攻威脅著賽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腸毒綜合徵發病情況:
1、鴿球蟲與腸毒綜合徵普遍地發生在我們的每一座鴿舍之中。查閱亞洲和歐洲地區相關調查資料報導:賽鴿的球蟲感染率為90-100%(與採取的檢測方法有關),而球蟲剖檢的陽性率卻為100%。由於對於賽鴿球蟲病的臨床研究課題,也只是近幾年來才剛剛開始啟動,因而人們對於賽鴿球蟲感染狀態和球蟲發病狀態的體液免疫監察和免疫抗體的研究已初見端倪;而對於現有的抗球蟲藥物,則致力於耐藥性方面的研究和新一代高效抗球蟲藥物的更新和產出。而對於鴿球蟲感染狀態下,腸毒素的產生與機體的吸收,以及對機體所帶來的一系列危害,也祗是近二年來才得到學術界的認同和肯定。隨著球蟲免疫監察技術和球蟲免疫生化檢驗技術的高速發展,人們對於鴿球蟲感染和機體抗球蟲免疫抗體的產生相互之間因果轉換關係也得到進一步認識和肯定;以至於對球蟲感染期腸毒素吸收對機體所造成的腸毒綜合徵得到學術界的進一步認知和觀念更新。
2、鴿球蟲與腸毒綜合徵的關係是終生相伴而因果永存。由於賽鴿在它的整個生命周期都始終要面臨球蟲的相伴和伺機挑釁,因而腸毒綜合徵也始終是時時威脅著各個不同年齡段的鴿子,但是它的主要危害性表現仍然是集中表現在幼齡期鴿方面,尤其是以剛離巢的幼鴿發病率為最高,由於幼鴿的免疫系統還剛剛建立,免疫系統功能還尚未健全,繼而出現的臨床表現也就為發病急、且死亡率也最高。
3、抗球蟲免疫功能的建立和抗體的形成。是伴隨著球蟲的自然感染而遞增漸進形成的。即相當於乳鴿2周齡期左右時才開始,乳鴿原先從育雛保姆鴿乳漿中所獲取的母源抗體開始逐日遞減,原來所嘔給雛鴿的乳漿也行將逐漸轉換成食糜和飼料顆粒,隨著育雛鴿嘔哺時的逆蠕動幅度日趨增大,肌胃、腺胃、十二指腸甚至於小腸上段的球蟲子孢子、裂殖子體,也就通過反哺而直接嘔出進入雛鴿的消化道,由於餵雛初期它也同時將乳漿中的抗球蟲免疫抗體一起餵給進入雛鴿消化道,使球蟲的子孢子、裂殖子能夠繼續在雛鴿腸道免疫抗體的抑制下限量繁殖,由於此期間雛鴿所接受的球蟲病原體感染過程是漸進型遞增的,因而一般正常情況下,它並不會引起雛鴿球蟲病的急驟發病,而直要至育雛的停哺期前後,此時所嘔給雛鴿的球蟲免疫抗體已經同步逐漸減量到停止,雛鴿體內的免疫系統功能也已初步建立,並逐漸發育日趨成熟。雛鴿免疫抗體的形成一般是需要球蟲在雛鴿體內生存繁殖到第二、第三個生活周期時方才能逐步形成,因而在正常自然感染情況下,它一般不至於會引起雛鴿球蟲的發病。
4、球蟲疫苗的套用和評價:在賽鴿球蟲疫苗免疫作用和效果尚未被一致認同的情況下,部分鴿友或許受來自禽病防病邏輯推理思維的影響,已經自發地使用雞球蟲疫苗來實施鴿球蟲免疫接種。現應市使用的雞球蟲疫苗大致有:雞球蟲活卵囊疫苗(分強毒型、弱毒型、早熟致弱系活卵囊苗)和亞單位球蟲疫苗…。有通過口滴、鼻滴、混飼、飲水、噴灑、噴霧、超聲霧化等多種途徑使用的多種劑型產品。而它們在賽鴿鴿舍的臨床套用的效果又是如何呢?而我們又如何正確地來進行認定評價呢?由於我們賽鴿的家庭型鴿舍基本上都是小型鴿舍,至多也不過上百羽鴿,即使在賽鴿公棚,每個單位也只是上百羽,總共也不過數千羽而已,目前還決無似養雞場般的具有萬羽之眾的先例。賽鴿在自然感染情況下,雖然球蟲其種源也可以來自四面八方,但是它也存在著有區域性分布,其種類也大致相同。而我們的賽、種鴿鴿舍在飼養密度受到嚴格控制以及在良好的科學管理條件之下,鴿舍幼鴿體內感染的球蟲和抗體的形成也是呈現同步而漸進型逐步提升的。因而賽鴿(不包括肉用鴿、觀賞鴿和廣場鴿)如若接受雞球蟲疫苗接種進行球蟲人工免疫(疫苗中含有弱化具感染力的球蟲卵囊),即等同於人工強制幼鴿接受弱毒雞球蟲卵囊的感染,在疫苗感染雛鴿之後,經脫囊釋放出的子孢子,直接侵入腸道上皮細胞,並且在細胞內迅速增殖,剌激幼鴿免疫系統產生抗球蟲免疫特異抗體。這樣它實際上也是和我們鴿舍正常情況下的自然感染規律是相同的(它不同於批量孵化的雛雞必需使它們初染接種產生免疫抗體);且雛鴿通過育雛鴿自然感染的球蟲種類-種源基本上是同舍同群同地區基本類型是一致的,而現在人工所接種的雞球蟲活卵囊疫苗,它的球蟲種源則採集來自於雞群,它和您鴿舍原有自然感染球蟲的種源就不可能完全保持是同源一致的,於是接下來就形成在接受雞球蟲疫苗人工免疫的同時,鴿舍還額外承擔了雞新種源球蟲導入所帶來的新種源球蟲傳播流行發病的風險?此外通過賽鴿實驗統計資料顯示,鴿球蟲免疫接種在預防控制賽鴿幼鴿球蟲病的發病方面,也並不能突現它明顯的免疫特性和接種免疫抗體產生的優越性,這就是我們賽鴿鴿群和批量孵化、需要集中免疫、然後封閉飼養、批量上市的養雞場、種禽場不能視同相等對待,必須進行人工免疫的重要提示和理論根據所在。
5、幼鴿期球蟲病的發病:與鴿舍飼養管理、環境條件密度控制等均有關,且多發生在飼養密度過高、環境濕度大、通風不良、衛生條件差、飼養管理差的鴿舍,且它們的發病情況和發病症狀也要嚴重得多,發病治療的效果也較差,雛幼鴿的淘汰率、猝死率當然也都要高得多。
三、腸毒綜合徵的發病原因:它決不是單一的小腸球蟲感染、或是病毒、細菌感染性腸炎,更不是一般的消化不良,它是一種由多病因感染所引起的綜合徵候群。
1、球蟲感染。已報導驗證能感染鴿群的球蟲(資料來自肉鴿、觀賞鴿、野鴿)有8種。即鴿艾美爾球蟲、拉氏艾美爾球蟲、熱帶艾美爾球蟲、卡氏艾美爾球蟲、原鴿艾美爾球蟲、溫氏艾美爾球蟲、顧氏艾美爾球蟲和杜氏艾美爾球蟲。小腸球蟲感染是腸毒綜合徵的主要病因,但絕不是腸毒綜合徵產生的唯一病因。
2、應激因素。應激往往是導致腸毒綜合徵發病的重要誘導因素,在幼鴿出巢、出舍、家飛、游棚、移棚,進飼飲水失常,送公棚運輸環境的改變,氣候異常,潮濕悶熱,驚嚇、擠籠、異地放飛等眾多應激因素的誘導之下,還取決於每羽鴿子個體間的應激耐受能力差異,從而成為本病的誘導發病因素。
3、球蟲卵囊的入侵。短時期內大量球蟲感染卵囊的入侵,或新種源球蟲卵囊的入侵,都可以成為本病發病的主要原因。
4、小腸球蟲的大量繁殖。導致腸黏膜增厚,腸黏膜的嚴重破壞、壞死、脫落甚至出血等病理改變,促使腸道功能嚴重受損,繼而產生消化吸收功能的下降。
5、腸黏膜慢性炎症的剌激。促使腸蠕動增強,腸蠕動頻率加快,腸內容物在腸腔內停留消化時間縮短,飼料的消化過程被壓縮精簡,而產生飼料消化不全吸收不良,糞便中就常常會出現沒有完全消化的飼料顆粒。腸壁黏膜對水分的吸收量減少形成糞便變稀,儘管鴿子會通過頻繁的大量飲水來進行失缺水分的補充代償,但是它此時的主要臨床表現仍然是拉稀、脫水,皮膚乾燥打皺,胸肌削肉狀消瘦、爪趾乾癟而鼓節……。
6、種卵、蛋殼的質量下降。飼料的消化吸收不良會直接影響到種精、種卵產蛋鴿的整體營養不良,營養結構的失衡必然會使種精、種卵的質量下降。由於腸蠕動的增強蠕動頻率的加快,剌激腹膜引起反射性輸卵管蠕動增強,使輸卵管內成熟卵停留時間過程縮短,導致未成熟卵(俗稱胎卵、蛋仔)的過早直接排出流產,或者產出成型蛋蛋殼結構不良的軟殼蛋、毛殼蛋、畸形蛋。
7、腸道內環境變化。由於小腸球蟲在宿主腸黏膜細胞快速裂殖生殖,需要消耗宿主—鴿細胞內的大量氧,導致小腸黏膜組織細胞的氧供不足,乳酸積聚腸腔內PH值下降酸度增高,後期則就會嚴重影響到機體體液的PH值變化,引起血液酸化而發生酸中毒,出現舌尖、胸部肌肉的發紫……。
8、菌群平衡失調。由於腸道內PH值的改變,迫使整個腸道菌群平衡失調,腸道的有益菌數量急驟減少,條件致病菌大肆繁殖,特別是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產氣莢膜桿菌等就趁機大肆繁殖,與球蟲協同聯合向機體進行挑釁進攻,加強了球蟲感染的毒性和對機體的致病性。
9、酶化、消化功能不良。腸道內PH值的下降酸度增高,剌激腸道黏膜使腸蠕動加強,腸腔內壓力增高,消化液排泄量增多,而消化攪拌停留時間縮短。使飼料與消化酶的混合不足,酶化消化時間減少,引起消化吸收功能不全消化不良。
10、膽汁和腸黏膜脫落物組成的排泄混合物—粘綠便。由於腸蠕動加快蠕動力度加強,剌激膽道蠕動(鴿子沒有膽囊)增強,膽汁分泌量增加,由於腸道內呈現菌群平衡失調狀態,益生菌數量急劇減少,膽汁的消耗量下降,正常的酵化功能不全,在疾病的早期腸道酶化、酵化功能或許尚且能夠維持時,就形成本病的早期特徵性糞便—略帶黏液的淺黃色糊狀便。而發展到後期則出現幾乎沒有酶化、酵化的膽汁滲和著未能消化的飼料顆粒,以及脫落的腸黏膜(腖狀)和腸道炎性混合滲出物組成的糞便排泄物,由經腸道排泄形成本病所特有的典型水便粘綠便。
11、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近代免疫學觀點認為:在球蟲感染情況下,球蟲能夠促使機體體液免疫抗體的同步增長,它有利於被感染鴿免疫系統功能的健全和修復,因而認為適度的弱毒球蟲感染,會有利於促進鴿免疫系統功能的修復和健全。相反如若機體失缺這一特異免疫抗體功能,那末祗要一旦遭遇到外來感染源,甚至於少量入侵的球蟲卵囊,就足以能夠導致由於整個鴿舍鴿群體內對於該球蟲免疫抗體的缺如,而慘遭全群覆沒的下場。但是賽鴿群和雞群所不同的是賽鴿需要放飛、翔訓、集籠、參賽,不可能像養雞場似的做到完全對外採取封閉式的飼養方式,也不可能將整個鴿群的鴿子體內球蟲一下子徹底消滅清除乾淨而保證永不感染。因而賽鴿只能要求將球蟲控制在受控適度繁殖的狀態之下,而目前所運用的最流行有效手段是腸道整合劑(簡稱為整腸劑)的套用,即持續補充益生菌、益生酶、益生原,以維持腸道在益生態下達到菌群平衡。但是欲要保持這一動態平衡,是需要在良好的科學管理和堅持運用的條件之下才能真正達到,如若一旦稍有忽略,如:劣質飼料、霉變飼料和污染飼料混入的影響,外因導致機體免疫力的突然下降,或者是在其他病原體入侵感染情況之下,當入侵病原體的毒性強度超越機體的免疫抗衡極限時,或者免疫系統功能在受到遏制的情況下,就會導致本病的發病。
12、凝血功能障礙。腸道菌群平衡失調,腸道有益菌數量的急驟減少,影響腸道維生素K的合成,引起機體凝血酶元合成障礙。在腸黏膜受損、壞死、脫落、出血的情況下,由於凝血酶元合成障礙,導致腸黏膜出血不止,糞便中反覆出現帶血的腐肉樣腸黏膜脫落物甚至於血便頻頻產生。
13、繼又一個令人費解的問題—維生素、蛋白質和能量的影響。臨床調查最初卻發現這樣一個令人難以置信費解的問題,即鴿舍的飼料供應營養越是豐富優越,發病率越高,且發病症狀也就越嚴重,相反而言卻所供應的飼料品質平平一般(指粗糧混合比)的鴿舍,卻發病率相對而言卻又反而比較低。然而再通過實驗統計觀察最後通過實驗論證得到證實認識卻是因為:在球蟲與致病菌混合感染的情況下,它們的生長繁殖協同進攻都需要向宿主機體索取營養能量物質、蛋白質和維生素,於是凡飼料供應營養充沛的鴿舍自然就會存在有供應的飼料營養越豐富,發病率越高,發病的症狀也越嚴重,這也是為何要反覆強調賽鴿的飼料配比要合理,要粗細搭配要雜而恰當的道理所在。
14、電解質、水分的丟失。由於腸道的吸收功能障礙,腸道對電解質和水分的吸收也同步減少。同時,由於腸黏膜的破壞、大量壞死,腸道炎性滲出物流失,從而造成腸道電解質、水分的大量丟失,於是就出現一系列生理、生化代謝方面的功能障礙。特別是鉀離子的大量丟失,會引起鴿心臟興奮性增強,由於賽鴿的心臟是屬於“運動”型心臟,它對於鉀離子失缺的敏感程度也比一般種禽、用途鴿要高得多,於是賽鴿也會和人類運動員同樣,極容易發生運動性低血鉀綜合症,即導致(賽鴿)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心臟會突然停止跳動,發生運動性心臟驟停即“運動性猝死綜合症”。
15、自體中毒。在整個疾病過程中,大量的腸黏膜壞死脫落,腸黏膜上皮細胞自溶,在腸道致病菌的作用下,產生腐敗分解產生腸毒素。此外,球蟲蟲體的大量死亡、崩解、自溶也都會產生大量的腸毒素。加上細菌生長繁殖所產生的排泄分解代謝物外毒素和內毒素……。其中大部分腸毒素物質都會伴隨著腸腔排泄物一起隨糞便排泄物排出體外,但其中也總是會有一部分的腸毒素會被機體所吸收,這一些被吸收的腸毒素就足以產生使鴿子“自體中毒”,出現一系列神經質、興奮不安、癱軟、昏迷、衰竭甚至很快死亡等一系列“腸毒綜合徵”的臨床症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