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分析[心理學名詞]

自我分析[心理學名詞]

自我分析與自我剖析、自我研究相類似,都是一個人為更進一步了解自身,包括了解自身的優缺點(主要是為了解缺點),而列出的相關邏輯上的分析與對比。做出相應的分析結果,進而制定相應的對策。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自我分析而不斷的進行自我完善。

基本信息

定義

自我分析,是指對自我理性、深刻、全面的分析,他比自我介紹更深刻同時又包含自我評價的內容。進行自我分析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人在不斷的變化、進步,自我的分析也應該不斷的更新。古人有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然而“知己”應是首要任務。

詳解

每個人遇到困擾或者問題,都會通過兩種方式來解決:一種是通過自己;一種是求助於身邊的朋友親人。但是在兩種情況下,這兩種渠道都無法很好的解決問題:一是沒有習得這種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者這種能力在某些情況下無法正常發揮;二是缺乏求助的能力、或者缺乏必要的求助資源。自我分析是指通過自己或者通過自己求助相關資源而解決問題、成長的過程。自我分析的相關研究也致力於在這兩個方面提升個人的能力或者成長水平。

目的

自我分析自我分析漫畫
總體來講,自我分析的相關研究致力於提升個人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求助、獲得相關資源的能力,當個體越來越具備此種能力時,也會愈感覺趨向自由。

具體來講,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提升自我覺察的能力;

2、提升自我調節與控制的能力;

3、改善社會關係、獲得更多社會資源;

4、分析他人、環境的影響,合理利用資源;

心理諮詢的角度來講,自我分析的目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來訪者在諮詢室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掌握了自我分析方法,來訪者可以在離開諮詢室之後更好的成長、改變;

2、來訪者自我分析結合諮詢師諮詢可以加快來訪者改變的過程,縮短諮詢的時間和次數;

3、個人成長作為諮詢師專業成長最主要的組成部分,自我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幫助諮詢師自我成長;

4、自我分析、自我覺察可以幫助諮詢師體驗改變的過程,讓諮詢師對心理過程有更好的體驗、了解,有效提升諮詢師的共情、理解能力;

方法

人格結構理論、病理學理論以及人性觀與核心假設適是自我分析所有方法的基礎,適用於自我分析方法的所有方面,也體驗在所有方法、過程當中。

一、人格結構理論

1、橫向結構

情境:任何心理過程的發生一定依賴於特定的外部環境和背景,外部環境和背景構成了心理結構的情境因素,主要包括身體條件、他人、周邊社會與自然環境、文化社會環境等等。

認知:我們對情境、對自我都會形成特定的認識,並且以自己的認知而不是客觀的現實為基礎來感知社會、並且行為,我們的認知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感受和行為,認知又包括對情境的認知和對行為規則的建構。

體驗:體驗包括需要(或動機)與情緒,需要促動行為,而情緒則反饋需要的滿足情況,當負面情緒出現時,減少負面情緒本身可以成為一種需要,而增加積極情緒也可以另外一種需要。

行為:指所有具體的行為與行為模式,行為本身有特定的形成與發展規律,並且行為模式形成之後本身具體一定的習慣力量,使人傾向於保持現有的行為而不是改變。

自我:自我的核心作用在於調節心理過程,最主要的調節功能在於對自我能力的評估,發起或者制止自己的行為。

橫向結構的5個方面體現於每一個心理過程之中,體現於每一個當下,並且相互影響,構成一個一個特定的橫向心理結構。

2、縱向結構

潛意識:是指那邊沒有進入意識、自動化或者被壓抑而沒有進入意識的心理內容。

意識:是指那邊進入意識的心理內容。

自我意識:意識的作用在於聚焦,而自我意識的作用在於對心理過程的覺察與調節。

3、相互影響

心理結構的每一個成分,在每一個當下、每一個心理過程中都是同時存在,並且相互影響的。自我分析的人格結構理論強調各種因素的現時性以及相互影響,所以改變可以從任何時候開始,也可以任何一個側面開始,但不因為心理過程形成的原因不同,不同方面改變的難易程度也會不同,自我分析強調從最直接、最容易的方面入手來開始改變。

二、病理學理論

自我分析的病理學理論認為心理問題的根源在於個人與環境的“不適應”,“不適應”又以個人主觀接受與否為中介,所有心理問題來源於不適應以及當事人對這種不適應的不接受。

“不適應”的一方面,來源於環境強度過大,某些過強的情境,比如家人去逝,會讓每一個都需要一個時間去重新適應。而另一個方面來源於個人心理結構產生的應對能力以及對自我、情境的接納程度。

每個人對情境的感受程度不同,應對能力好的人可以應付大部分情境,也可以應付較強的情境,而應付能力差的人,很多情境、很多事情會讓他產生問題。

這種問題又以自我接納程度為中介,有些人別人覺得有問題,但是他自己覺得沒有問題(精神病患者除外),他同樣也可以活得很好,有些人覺得他沒有問題,但是他自己覺得有問題,同樣過的很痛苦。

自我分析的病理學理論強調“適應”性,由此也特別重視環境對個人的影響,改變也會特別考慮“情境”這一因素,有時候,改變情境比改變個人更容易,此時,改變就應從情境入手。

三、問題分類

心理問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因為特定的情境、事實而產生的問題,是真實存在的問題,此為第一類問題;一類是因為個人對自己某些特徵了解不足、不接納、懷疑而產生的問題,此為第二類問題。

第一類問題最典型的在於因各種環境壓力而產生的適應困難,其產生有客觀的情境以及應對能力不足等原因,第二類問題的典型在於疑病症,自己本來沒有問題,卻偏偏認識自己有問題,結果放大了自己的緊張和焦慮,從而產生問題,實際上,來訪者所擔心的真實問題是不存在的,他對自己“問題”的不了解、不接納、懷疑才是導致他問題的真正原因。

四、人性觀與核心假設

1、人性觀

自我分析的觀點認為:“善”與“惡”的行為都只是一種適應策略,善惡之分是人為劃分的,人性可善可惡,但是善的行為從整體上對個體生存、種族生存更有利,所以如果條件具備,個體會在整體上走向建設性的方向,但是當條件不具備時,惡的行為可以讓個體更好的生活下去。

2、核心假設

人通過自我分析來解決自己的問題是可行的,但是自我分析本身也是一種能力,是需要學習的,而且有時候,會受到影響、削弱而不能正常發揮,自我分析方法的目的就在於提升與釋放個體的自我分析能力。

主要內容

自我分析方法因適應對象不同,區分為個人自我分析方法與自我分析心理諮詢模式,個人自我分析方法主要用於普通人、來訪者、諮詢師進行自我成長,而自我分析心理諮詢模式適用於諮詢師在諮詢過程中用此方法解決來訪者的問題。

一、個人自我分析方法

個人自我分析方法主要對象為普通人、來訪者以及諮詢師,目的在於提升個體的自我覺察能力,自己解決自身的問題,不斷自我成長,邁向心靈自由。

1、自我覺察

自我分析的第一個前提是自我覺察,自我覺察就是利用自我意識的功能而進行心理自我調節,如果覺察不到自己的“問題”,就無從淡起改變,所以自我覺察是自我分析的第一個前提條件。

自我覺察是人的一種基本能力,任何一個人都早已掌握這種能力,並且在需要的時候進行覺察,自我分析訓練所要做的,是擴大覺察的範圍與頻率,而不是讓個體從新開始掌握這種能力。

2、自我接納

自我接納是自我分析的第二個前提,當我們對自己的某些特徵無法接納時,很容易通過“阻抗”的方式將其禁止,自己都無法意識得到,或者不願意承認“有問題”,這樣一方面會增加改變的阻力和時間,另外,也不是自我分析的目的,自我分析的目的在於以客觀的角度來看待所有事物的利弊,從而自由選擇自己的行為和方向。

自我接納的主要方法是將“評價”變為“分析”,當我們評價時,我們就失去了選擇的機會,只能向好的方向去,當我們迫不得已處於不好的方面時,也時時刻刻嚮往的好的方面,這種情況下,我們是沒有選擇的。

將評價變為分析時,需要去分析事情的所有方面,凡事兼有利弊,在合適的時候選擇合適的行為、方向,這才是自我分析的目的,這樣的心靈也才是自由的。

3、問題模式分析

問題模式分析指的是分析一個心理過程、問題的情境、認知、情緒、行為、自我、意識、無意識、自我意識等所有方面,並理清相互影響的過程。

4、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包括形成的原因與維持的原因,有時候這兩種原因是不同的,形成的原因聚焦於問題模式的分析,而維持的原因則聚焦於心理的發展與改變。

5、成長計畫

有些心理問題,正如精神分析的治療原理一樣,找到問題的原因、潛意識原因之後,問題就自然而然消失了,這種心理現象確實存在,但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這樣,一般來講,原因分析可以幫助個體理清問題的來龍去脈,同時也為改變確立方向。制定計畫並不難,難在執行與堅持,在執行的過程中不斷的調整計畫,以適應變化的具體目標也是必需的。

二、短期問題解決模式

短期問題解決模式主要用於解決那些因客觀情境壓力與特定應對能力不足而產生的問題,並且問題的持續時間並不長,且泛化的程度有限。
短期問題解決模式聚焦於現實問題的解決,一般通過4-8次解決來訪者的問題,諮詢過程中對來訪者的問題會有比較多的指導,並且在每次諮詢接受之後強調來訪者的自我分析、練習與家庭作業。

1、區分問題

短期問題解決模式首先區分來訪者的問題類型,對第一類問題與第二類問題採取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並且優先處理第二類問題。對於第二類問題的處理方法,以諮詢師分享、群體水平及相關信息分享為主,一般都可以有效緩解來訪者因認為不足或不接納導致的焦慮和困擾。對於第一類問題,是客觀存在的,通過以下分析方式來解決。

2、問題模式分析

分析問題產生的“情境、認知、情緒、行為、自我、意識、無意識、自我意識”等因素以及相互影響的方式。尋找最直接的影響因素與最容易處理的因素,並從最容易處理的方面著手處理。

3、原因分析

模式分析只是分析了問題的成因,但是問題維持與惡化的原因,需要通過心理結構的發展變化來解釋,並且通過原因分析來進一步尋找問題解決的切入點與分析方法。

4、切入點與改變計畫

通過問題模式分析與原因分析找到改變的切入點,並制定相應的改變計畫,並在計畫的執行與堅持過程中不斷覺察改變過程,並調整目標與計畫。

5、家庭作業

家庭作業是所有自我分析方法的必要組成問題,包括自我覺察、原因分析、問題模式分析、行為練習、認識調整等等。

三、長期自我成長模式

長期自我成長模式聚焦於解決來訪者因個人性格、某些長期形成的行為模式而導致的心理問題,這些性格、行為模式導致個體長期以來在某些方面面臨困擾,但是一直沒有達到臨界點,在某些強情境的影響下,突然暴發,並且持續惡化,最終導致來訪者鼓起勇氣前來諮詢。

此類問題具體較長的成長背景原因,改變起來也需要一點時間,所以在諮詢過程中需要聚焦於模式、著眼於具體問題,在解決一個個實際問題過程中,同時處理行為模式的問題,並且在諮詢過程中讓來訪者學會自我分析方法,以便來訪者在離開諮詢師之後堅持自我分析。長期自我分析模式一般需要5-20次諮詢,前期以問題解決為主,中間以自我分析方法學習為主,後期以自我分析督導與具體問題指導為主。

1、四種主要模式

自我提升模式:自我提升模式包括自我實現與自我保護兩種模式,自我實現模式主要在於個體主動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實現自己、尋求自我價值,而自我保護模式則在於自我在受到威脅、攻擊時如果保護自己,也即精神分析的自我防禦模式。

人際互動模式:包括關係結構與溝通模式,關係結構是指個人與身邊重要的他人經常保持一種什麼樣的關結結構,而溝通模式則指個體在與他們溝通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致性模式。

意志力模式:意志力模式是指一個人設立目標、執行、調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特定模式,其中包括目標設立、執行與堅持,以及覺察與調節方法。

意識與表達模式:包括意識模式與表達模式,意識模式主要是指個體對自己心理過程、內容的覺察程度、範圍,而表達模式是指個體表達自己內心想法的方式、範圍。

2、模式的原因分析

形成的原因:以“問題模式分析”方法分析問題形成的原因,並結合成長環境進行分析。
維持的原因:維持的原因是指成長過程中各因素的變化,心理各結構的成熟,以及相互之間的影響、問題的惡性循環等等,維持的原因在很多方面與形成的原因並不相同。

3、切入點與成長計畫

模式的分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需要從一個具體的事件、問題中切入,才能以點帶面,慢慢改變。當然也需要一個長期的成長計畫,以保證改變在計畫的範圍內有序進行。

4、改變點

雖然有成長的計畫,但是在兩個改變點上,自我分析方法接受改變的偶然性,一是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二是改變發生的時刻。雖然有模式分析、也有改變的計畫,但是在改變的具體時間點上,自我分析方法接受偶然性。

相關觀念

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是不準確的

自我評價會隨周邊的環境不同而不斷變化

“你是個怎么樣子的人呢?”回答這樣的問題時,一般人都會認為自己準備的自我評價是冷靜分析後的結果。事實上,那只是通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且與他人比較後形成的。其中與他人比較被稱為“社會比較”,社會比較是社會心理學名詞,指的是個體就自己的信念、態度、意見等與其他人的信念、態度、意見等做比較。在社會比較的過程中,適當的背景因素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只有當有關的背景因素相當時,比較出來的結果才有意義。然而,人們出於自尊往往會選擇背景不同的人作比較,以得出合乎己意而有偏差的結論。

自我評價在很大程度上受“社會比較”的影響。也就是說參照物不同,自我評價的結果也會發生改變。

假設世界上有兩個性格能力完全一樣的人,其中一個人和愛熱鬧,開朗樂觀的人生活在一起,他對自己的評價很可能是“一絲不苟,神經質”。另外一個人和成績優秀,做什麼事有很完美的人生活在一起,他對自己的評價很可能是“成績差,什麼事都做不好”。

可見,自我評價極易受他人影響,為了提高準確性,選擇正確比較對象是關鍵。所以應放寬視野,擴大比較範圍,從不同角度進行社會比較。

此外,不要做過一次自我評價就認為評價結果會一成不變,應當根據環境變化,多比較幾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