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性障礙

自戀性障礙的解釋。

一、問題的提出以及freud時代的理解:
自戀首次由文學概念而引申入臨床描述,功勞分別歸於精神病學家、性學家靄理士和納克,他們分別於1898年和1899年在各自的論文裡描述過自戀的病理現象,描述了個體像對待性對象一樣對待自己的一種態度。自戀者自我欣賞、自我撫摸、自我玩弄,直至獲得徹底的滿足。
隨後, 在1914年,精神病學大師和精神分析學始祖Freud首次較系統地論述了自戀的問題。在他著名的論文“論自戀”中對自戀的起源、本質、表現形式及其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分別作了說明,並以此構成他性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這篇論文裡,Freud認為,自戀是一種未區分的精神能量,來源於力比多(Libido),最初是用於自我及養育自己的女人,這被他稱之為原始的自戀。弗氏同時認為,這首次的愛是種自體性慾的性滿足,它是被當作一種活命的功能來體驗的,其目的在於自我保護,原始的自戀,被他假定為見於每一個人。在原始的自戀里,孩子愛養育自己的女人是將其當作自己的一體來愛的,孩子尚沒有能力將養育自己的女人獨立開來,但這也為以後,愛一個獨立於自己的個體打下了基礎。
Freud認為,人首先將愛的力必多投向自己,隨後健康發展,將其投向客體,母親作為孩子的第一個養育者,總是被當成是最初的投注者.母親或母親替代者,因而成了最早的愛的客體, 但此處是將母親作為一個有別於自己的客體來愛的。如果投向客體的愛遭受挫折,這種朝向外的愛會折返回自我,這種現象被稱之為繼發性自戀,亦即臨床上的病理性自戀。這類人在以後愛的選擇中,不是以母親為模型--即不是以他者為模型,而是以自我為模型,他們明顯地將自我或自我理想作為愛的對象,這其中極端的例子為同性戀者。
自戀的愛表現為愛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愛他人是因他人是自己的一部分,是從屬於自己。自戀者要求得到的愛是無私的給予、支持和無條件的讚美,以此來證明自己的無所不能和特殊。
Freud認為一個成熟的人,就不會長久地保持這種童年期、完美、自戀的幻覺,他將以尋求理想化的自我來代替自戀的愛。對於自戀者來說,既象健康者一樣需要對他人深深的依戀,但同時,依戀於一個愛的客體導致低自尊,所以,他或她時常在逃離這種依戀。
自戀總是與自尊相關,病態的自尊是自戀的無限擴大。健康的自尊則來源於三個部分,其一,它是嬰幼兒自戀的殘留物,其二來自於理想自我的逐步實現,其三來自於客體愛的滿足。
“ 論自戀”是一篇劃時代的論文,它的重要性已被載入精神分析史冊,但是問題也明顯可見。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概念混亂:結構與內驅力不分,對術語自戀的引用也含糊不清。
2、性本能至上:後世對Freud最強烈的反抗在於他的自戀理論是內驅力理論的一部分,自我有許多複雜源泉和許多防禦和適應能力,這些不能單獨由內驅力理論解釋。
3、對精神病性障礙的不全解釋:認為自戀是精神病性障礙的基礎,後世認為精神病性障礙的病因學是個複雜的混合體,它涉及到遺傳、社會文化環境、自我功能等因素,不能單用自戀來解釋。
4、對移情認識的局限:認為自戀者因朝向自我,不能與人建立關係,在分析場合不能產生移情,故不能被分析。後世的發展詳盡地描述了自戀性人格障礙者的特殊移情方式,並隨著對自戀研究的深入,精神分析學的一個分支自身心理學由此誕生。
不得不提的是,與弗氏同時代的另一位大師Alfred Adler,在他的“男性抗議”理論里,強調了社會文化因素對自戀形成的影響。他認為“神經症的目的是增加自尊”。而自尊與優越、安全、完美以及成功是分不開的。所以自戀是自戀者對社會的興趣喪失,它不僅是患者將內驅力朝向自己,而且患者的所有關係都是朝向自己。這一聲音在當時遭到了Freud嚴厲的抨擊,但以後的事實證明Adler觀點的正確。[2]
綜上所述,正是由於Freud的貢獻與遺憾,精神分析學誕生一百多年來才有了轟轟烈烈的發展,自戀作為其理論框架中的一部分也隨著母體而不斷豐滿,筆者將沿著這條成長的脈絡,試著勾畫出其大致的框架。
二、現代的發展
自Freud一直到20世紀60~70年代,自戀這個領域幾乎由弗氏獨領風騷, 其中, 雖有多個分析家提到此事, 但無人能與弗氏匹敵.這個領域的逐漸活躍是近三十年來的事情。
1967年,Joffe和Sandler率先明確指出了自戀和自戀障礙的研究方向,他們認為“臨床上認識自戀和自戀障礙必須要考慮到社會文化對其的影響,情感、態度、價值和理想是後現代心理學很重要的部分,因而研究自戀必須考慮上述因素,而不單單是內驅力或假設力比多的問題。”
Pulve( 1968)認為自戀是“一種廣闊的、非特殊的概念,描述了許多現象,所有這些現象歸因於對自我的評價。”
1968年,美國心理分析學會定義自戀為:“一種心理的興趣集中在在自身的注意力”。
近三十多年來,有關自戀及自戀障礙的文章汗牛充棟,其中,最具影響力的當為客體關係理論的代表人物Melanie.klein的追隨者Herbert.Rosenfeld,自身心理學的Heinz. kohut和自我心理客體關係的Otto.kenberg,而尤以Heinz.kohut貢獻最為卓著。
(一) Klein主義的觀點:
Klein 主義者將Freud的自戀是自戀或客體力必多的差異轉化為是內在或外在客體關係的差異。
Klein理論的忠實追隨者Herbert.Rosenfeld在Abraham’s(1919)對移情中自戀性阻抗的描述,Joan.Riviere(1936)對負性治療反應的描述以及Melanie.klein (1957) 對嫉妒和滿足感的研究的基礎上,於1964年至1978年間發表了大量的論文,詳細闡述了自戀性人格的結構特徵和在分析過程中移情的發展。他發展了第一個關於病態自戀的現代理論。歸納其理論的核心大致為如下幾點:
(1)自戀者將自己的自身完全投射到他所關注的客體,否認自己與客體有任何區別,或完全不將自己和客體分開,當作一個人。如此的自身與客體不分,導致病人否認自己有任何對外在客體依賴的需要,因為依賴對方,也是依賴自己,依賴對於他們來說,意味著對愛的,但傷害過自己的,自己非常“痛恨的”客體的需要。
(2)自戀者非常高的理想化自身形象,完全否認任何有礙於這種完美自身形象的人或物。這樣的人格結構來自於患者將自己並不認同的部分自身潛意識地理想化,在這些前提下,患者潛意識地痛恨一切好的,有價值的,不僅是外在客體,而且也包括內在正常的那部分自身對客體依賴的需要。
(3)如此的自身與客體不分,可能表明患者潛意識地將他們內在的和外在客體的男性和女性氣質合併,以致於他們能對依賴產生免疫。事實上,在治療中,當上述這些被解釋所克服時,患者可表現出深深的、真實的依賴,進入一種抑鬱狀態和體驗到俄低普斯衝突。
(4)自戀是死亡本能的最初內在精神的表達。這種提法是自Freud始,最早認為自戀與攻擊性有關的客體關係論點。自戀的客體關係能逃避導致挫敗的攻擊性情感和任何嫉妒的覺醒。能非常快地同化其他人的價值、主見,並將這些看成是自己的,或者可能潛意識的降低他人的價值,並貶低從他人那得到的。
Klein理論的追隨者們自Freud後,首次描述了自戀性人格的結構特徵,並首次提出了自戀與攻擊性有關,但最明顯的失誤是:自戀人格否認與客體分開。隨後的發展認為,自戀人格不是否認自身與客體分開,而是否認自身與客體有差異,這與分裂症不能區分他們與客體之間身體、思想的體驗有著明顯的不同。
(二)Kohut和自身心理學的觀點:
當時針移向20世紀70~80年代時,精神分析的發展將又一個偉大的人物、美國精神病學家Heinz.kohut推上了前台。他在一系列論文和兩本主要的著作---《自身的分析》和《自身的修復》中,根據他的臨床發現設計了完全不同的對自戀性人格障礙的後現代心理學的臨床解釋,以及治療模式。他認為自身是一個相對於客體的概念。他發現了這樣一類病人;一方面,他們的精神病理介於神經症和邊緣狀態之間,另一面,他們的精神病理介於溫和的人格障礙和神經症之間。在kohut的觀念中, 這類型的人格障礙能否被分析, 只要看他們的移情, 而不是由其它的臨床描述。
(1)特殊的移情呈現:
他發現這類病人與客體顯現一種特殊的人際關係。稱之為自身客體關係。自身客體(selfobject)是一種特殊的客體類型,它不能與自身加以區分,最重要的是,自身客體是用來服務於自戀的功能以保持由於創傷、損害或侵犯導致的發展過程中自戀的失衡。在這類病人中,他們將他人潛意識地作為一個自身客體,來維護自戀的目的,自身客體沒有分離的現實、動機或界限。自身客體被體驗成對自身的控制,就象控制自己的身體或身體的一部分一樣。因而這樣的一類人進入治療,也將這樣的客體關係帶入治療場所。即理想化移情和鏡映移情。理想化移情是將治療師理想化,反映了對理想化的父母形象的激活。Kohut假定在心理發育的早期有兩條分開的發展線路:自戀的線和客體關係的線。自戀的線依賴發展早期養育者對孩子兩個基本需要共情的反應--能被當作一面鏡子以展現無所不能的自身,並允許理想化。正常的自尊、雄心和自我理想是這個發展階段的產物。如果這個階段養育的創傷性損害,就會導致發展阻滯。導致正常發展必須的無所不能自身和理想化父母印象的缺失。
Kohut不象傳統分析師那樣將移情視作一種阻抗,他將理想化或鏡映移情視作早期建立的病態自身客體關係的表現。
這種關係在分析場合被激活。激活了一個發展阻滯時期,一個原始無所不能的自身。這個脆弱的原始自身需要共情以及將母親作為一個“自我客體”的正常的鏡映功能,這個母親的愛和照顧首先允許無所不能自身的強化。隨後,隨著越來越成熟的自尊自信的逐漸發展,原始的鏡映越來越少。
Kohut認為,這種對理想化客體強烈的依賴是由於病人希望以此來代替自身缺失的那部分精神結構。病人通過對過去創傷性失去的自身客體的目前複製品的興趣和讚美,來保衛自戀的平衡。與鏡子似的客體的理想關係也幫助自身客體正常理想化的發展。這個自身客體源自原始的無所不能的自身。此時此刻,呈現在與一個理想化自身客體的關係中,這個關係的頂點即稱之為對理想化客體的“變形內化”進入內在精神結構,這些將是建立理想自我的源泉,並給超我提供理想的內容。所有這些將保存在新的內化的自尊規則里。
(2)自戀的病理:
病態的自戀來自於共情的母親功能的創傷性失敗,以及正常理想化過程發展的失敗。這些創傷性的失敗帶來的發展阻滯固著在原始的嬰幼兒的無所不能自身的精神結構里。
隨後,作為一個未滿足的原始需要,殘留在成人的真實自我里,消耗自我的能量, 作為一種補償,以對讚美無限的需要來證實自己的無所不能。臨床中表現為病人的無滿意感,低自尊,丟面子, 對讚美成癮和憂鬱症的傾向,或較明顯的攻擊性。攻擊性被看作是衰弱的自身應對形形色色傷害的反應。
如果養育者絆住孩子進入自己病態自戀的世界,即養育者是自戀性人格,並利用孩子去滿足自己的自戀,這會導致孩子與養育者的病態無所不能並存,以及相應自戀的臨床表現。
自戀的病理開始於原始的無所不能的自身,結束於自我理想變化中的內化。這種自我理想需要在雙向自身(無所不能和自我理想)的盛衰變化中被檢驗。[15]這兩種矛盾的自身可呈現在母親鏡映似的地接受中,它證實了核心無所不能以及來自母親的容納和照顧,這種愛心允許與理想化全能的自身客體合併的體驗,並在這種體驗中被內化以取代病態的無所不能。
(3)正常的自戀與病態的自戀:
一個客觀的事實是,在所有正常愛的關係中,都包含有自戀的因素。如何區別正常與異常不太可能有一個定量的尺度。在這些正常愛的關係中,特別是年青人的愛情,總包含著對愛的客體過高的評價,甚至也包含著將舊的自身印象投射到愛的客體上,但是這種愛的關係區別於病態的自戀在於:正常愛的關係中,雖也有將自我理想投射到對方身上,但能意識到對方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不同於自己的欲望和需要。比方說:如果送一份禮物給對方,其原始的目的是讓對方作為一個不同於你的人感到快樂,而不僅僅是為了獲得好的評價。再比方:如將一個正常客體愛關係中的人置於新的環境中,他或她會為失去了他或她所愛的人,他或她有價值的一切,而感到較長時期的孤獨。他或她不可能在保持著對老客體的思念中,很快地與完全不同於老客體的新客體建立親密關係。
但病態的自戀則不同,在新的環境中,他或她可以視而不見新的變化。他或她很快地將對老客體的印象置換到新客體身上,在他或她眼裡,新、老客體無任何不同。全按他或她自己的欲望來要求。極端一點地說,病態自戀者視周圍的人為不承在。他或她眼中只存在自己,周圍的客體對於他們來說只被當作一個解除寂寞的用具,或僅作為一面鏡子,其中可證實無所不能的自身。
另有一個重要的區別是:從臨床的角度看,正常客體愛中,雙方都無極難理解的人格,他們有共情的能力。這種能力表現為對愛的客體的需要持有興趣以幫助對方保持自尊。比方說,當對方需要傾聽時,自己有能力去傾聽,當自己有這種需要時,對方也能報以相應的回應。
病態的自戀則相反,他們根本無共情的能力。共情來自於原始的自戀關係,象母親與嬰兒的關係,他們同時感受到相同的事物。隨後發展到感受他人的感受,允許對方與自己不同,允許對方有自己的欲望,興趣。病態自戀沒有隨後的發展時期。
(4)自身心理學中的特別術語:
理想化移情:即在治療中將治療者理想化,這反映了對理想化的父母形象的激活。
鏡映移情:即將治療者當鏡子,以治療師的好環與自己等同。鏡映移情有三個不同水平的表現,且反應三種不同水平的退行,從最原始開始排序為:
a.合併(merger):幻想著治療師與自己是一個人。
b.變更自我或雙胞胎(alter ego or twinship):推測分析師或喜歡自己或與他相似, 象雙胞胎一樣。
c.鏡映(mirror):病人體驗到分析師是與自身分開的,但是作為滿足自己被激活的無所不能的自身,是精神上的一體。
自身客體(selfobject):個體潛意識地利用另外個體的天然力來保持自己心理平衡。來自於生命的初期,嬰幼兒潛意識的利用養育者來安慰自己未能整合的分裂的情感,並指導行為。
共情(empathy):是一種能體驗別人的苦和樂的內省力。我們觀察我們自己,發現一種體驗和情感的狀態,使我們能去欣賞我們病人的體驗和這種體驗的個體意義。這種能力的中心是去理解我們病人的複雜行為,最重要的是,去理解他們行為的意義,它被視為從事心理治療的基點。這種治療藝術是在一種姿態里去交流對病人理解的能力,它導致受傷的精神狀態的康復。
無所不能自身(grandiose self):是最初的防禦組織,通常防禦性地用於對微弱自我的補償,是自戀人格的常見特徵。變形內化(transmuting internalization):在生命的初期, 個體需要一個共情的母體才能較好地存活。 心理治療要求特殊的治療場境---呈現一個對求治者能共情地反應的自身客體, 由此, 在求治者與治療師(自身客體)的互動中, 求治者由於幼年創傷導致的心理結構的損傷或缺失得以修復,建立和形成, 這種過程被稱之為變形內化。
Kohut是近代對自戀病理研究作出最偉大貢獻的人物。正是由於他的貢獻使精神分析擴大了疆域,使一大類被拒之精神分析門外的病人得到了治療,更由於他治療與研究的深入,他提出了環境和文化對人成長的重要性。他認為“環境必須提供給人必須的經驗,讓一個孩子成長不光是作為一個人,而且要感覺到是個人”並且提出了諸多挑戰性的觀點,認為移情性神經症研究的是“內疚的人(guilt man)”,自戀性人格障礙研究的是“悲劇性的人(tragic man)”。這一構思的出現將自戀研究的視角推向了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筆者相信,這是Kohut留給人類極豐富的精神遺產,也是我們研究中國文化重要的武器。在精神分析不勝枚舉的術語中,只有他的“共情”,“自身客體”與Freud不朽的術語諸如潛意識、移情、壓抑等共存。在他的後期,他背叛了內驅力理論,向客體關係靠攏,他遭受最大的攻擊是,他接受這種移情,超過這種移情以及被認為觀點過於激進。
(三)自我心理客體關係(ego-psychology object relation)的觀點
這一流派以Otto.kernberg為代表. 他認為自戀的原動力仍然是力必多。他繼承了Freud自戀力必多與客體力必多的理論,以及Kohut自戀的力必多和客體力必多開始是在一起的,在隨後的發展中分開,自戀人格的攻擊性是繼發於他們自戀的損害等觀點。
他認為正常和病態自戀的發展總是捲入在自身印象和客體印象的關係里,並且,外在客體是被視作一種捲入了的攻擊性本能衝突。因此對自戀的研究不能從對力必多和攻擊性的盛衰以及內化的客體關係的研究中分開。
自身(self)的要領是自身印象在所有發展時期的完全整合性概括,是作為一個單純的心理本質。正常自身整合了好和壞的自我印象進入一個真實的自身概念。
自戀人格病理與病態的自身相關,病理的無所不能的自身包括:真的自身,理想的自身和理想的客體印象。貶值或攻擊性的自身和客體印象是被分開的或分離的,壓抑的或投射的。
他認為病態的自戀人格不能視作正常發展的固著或某種內在精神的失敗,是病理性自我和超我發展的結果,它來自自身病態的發展。自戀人格的中心問題與認同模糊有關以及喪失對他人深層的共情能力, 對他人關上了理解之門。 他們似乎除了自己之外, 不愛任何人, 但事實上他們愛自己象他們愛別人一樣的無能.。他們同時也缺乏整合愛與恨的能力。
三、關於自戀性人格及其障礙
在DSM--IV中,對人格障礙的診斷,大多依據於精神分析學。但人格是個相當廣泛的概念。它包括多個層面,被看作是早期生活經歷中形成並隨著時間而延續下來的模式。DSM--III--R中將許多症狀描述為人格偏離或病態人格, 這些成為習慣的模式成為一種特質記憶而存留, 在遭遇某種情境時便重複開始和結束(如抑鬱症的發作) 。人格包括了性格, 習慣性行為, 是基因與環境互動作用的結果, 它包括了情感和認知兩方面的成分。自戀性人格及其障礙的診斷也是如此,下面就幾個相關問題作一簡要介紹:
1、自戀障礙可見於哪些人格障礙:
自戀是個相當廣泛的基本病理,自戀性、邊緣性、分裂性、癔症性、強迫性、雙向性、抑鬱性、精神病等人格障礙和疾病里均可見自戀的障礙。
2、假性自戀(神經症性自戀):
在某些神經症人群中也可見到明顯的自戀性障礙,這被稱之為假性自戀。Akhtar(1989) 認為: 假性自戀者童年時無嚴重的創傷性經歷,不同於自戀性人格,他們表現了一種成功的個體分離的過程,較重的內化了的衝突,較好的超我整合,統一的認同感,壓抑作為主要的防禦,具有深層客體關係的能力。
3、自戀性人格的特徵:
a.無所不能
b.對讚美成癮
c.較好的工作能力和社會適應甚至在公眾場所在較好的人格評價
d.親密關係的困難
e.高智慧型或漂亮的外貌
4、DSM--IV中自戀性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一種需要讚美的,包括幻想和行為上漫延的無所不能模式。缺乏共情的能力。開始於成年的早期,並一直持續到目前。且符合下面五條以及五條以上標準:
①對自身有無所不能的感覺。比如:誇大成就和天賦,在沒有相應的成就下,期待被看作最優秀的。
②被無限制的成功、權力、才氣、美麗或理想愛情的幻想所迷惑。
③相信自己是特別的和唯一的,並相信自己僅能被其它同樣特別的或高地位的人理解,或應該被聯想到與上述的人為一類。
④要求過度的讚美。
⑤有種特權者的感覺,比如,無由的期待特殊的好的對待或他人對他或她的期待自動的順從。
⑥是人際間的冒險者,比如,攫取他人的利益,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⑦缺乏共情的能力,無欲望去認識或認同其它人的情感和需要。
⑧常常嫉妒他人或相信其它人嫉妒自己。
⑨表現一種高傲自大的形為或態度。
四、自戀性人格障礙的治療學(心理動力學性心理治療):
(一)系統分析病理性無所不能:
對自戀性人格的分析式心理治療最重要的是系統地分析患者病態的無所不能。它彌散在分析過程的移情中。分析師應對這種彌散的無所不能加以治療性利用。以避免治療場合出現dissociated(分離),repressed(壓抑)或projected(投射)的緊急狀況,這種狀況將不利於病態的無所不能以及最原始的客體關係的展現。在分析場所被激活的病態無所不能給人一種距離和情感上的空白感。在這種難以捕捉但作為一種“正常”的惡性呈現,或在患者與分析師之間“真實”的人際關係中。在患者這方,被激活的病態的理想化的自身,投射到分析師身上。搬運(convey)來一種印象,在這間房裡只有一個理想的無所不能的人和一個影子式的,讚美的補充物。在病人和分析師之間,時常角色顛倒,這一點,是這種自戀移情的基本表達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分析師必須清楚,患者這種無所不能的機制是患者試圖去再設計分析師以適合自己的需要,此時,分析師必須給病人聰明,博學的印象,以致於病人感覺到自己是和最優秀的治療師在一起。在隨後的治療中,分析師必須不要太顯聰明,以免引起病人的嫉妒和怨恨,必須表現得與病人一樣聰明,即不比你好,避免引起嫉妒,也不能比病人差。避免讓患者覺得自我貶值,以致導致完全崩潰的局面。分析師系統地分析這種移情的屬性,也要滿足一些病人對讚美、再次證實自己無所不能的需要。這種無所不能特徵性地引起憤怒、生氣或對分析師本身和分析師的評價突然地貶值。但對移情屬性的分析更重要於後者。當病人感受到來自分析師真正的理解和幫助時,一個重要的特徵會出現在分析場所中。這種來自分析師的理解和幫助痛苦地帶領患者覺醒到分析師的自治和獨立的功能。分析師要忍受、寬容這段時期出現的生氣和貶值,分析師對這種原因的解釋要逐漸地進行,要允許病人去整合正性和負性移情,整合理想、信任和生氣、輕蔑、偏執的不信任。
(二)繼發性特徵性防禦
a.As.if特徵阻抗
這裡不是指好像人格,但有些自戀人格患者有時表現得好像演戲,有時,他們可能去模仿“完美的被分析者”,搬運來過去的一些被欣賞的思想和戲劇性的發現。他們學習去“完美地聯想”,包括欣賞的從情感到思想、從現在到過去、從幻想到現實。但在治療中,存在著這樣一個事實,他們與分析師的情感關係是失敗的。這是典型的“好像”特徵。
這種偏執恐懼的是,當不演戲時,將會面對由分析師的解釋所須面對的關鍵性衝突,激活的焦慮和痛苦可能會導致這種行為功能探險的開始。
b.偏執性顯微精神病連續劇:
這種情況見於當自戀的阻抗被修通時,也可見於其它種類的心理病理。當堅實的投射機制被分析時,病人嘗試著防禦,以抗拒他經歷的不可忍受的內疚情感。病人表現出一種遭受了分析師攻擊的感覺。反覆說明,分析師在對他撒謊、欺騙他、背叛他,想讓他們痛苦從他或她身上獲得施虐的快樂。象這類問題有可能被一個保證來解決,甚至,這種保證比真正的修通更重要。病人深層的對分析師無用的定論被壓抑,或從其它移情發展中分離,折衷的方法可短暫地支持病人的安全和自尊,但它基本上導致這種偏執連續劇的復活,病人對分析師是壞的評論一場接一場逐漸積蓄。一般來說會導致巨大的“見諸行動(acting out)”,治療突然的崩潰,或人為的終止治療。病人堅持,他從沒有相信過分析師,終止治療是從一個危險的敵人那兒逃跑。這是一個令人痛苦的治療失敗的場面。因為分析似乎正走在治癒這種嚴重人格障礙的路上。這種特徵性的阻抗帶來分析過程的中斷和僵持,kernberg認為這類病人也許不能被分析。
c.繼發性獲益
這與神經症的症狀性繼發性獲益很難區別。如果病人所處的是個自戀的環境,許多種嚴重人格障礙的適應部份提高了病人的功能因而也減少了他改變的動機。經典的例子是當病人處於青春期或成年早期時,而某些自戀習性又可使他她們獲益,這將使治療在這個時期的預後不好。然而,象這些病人在中年期,或當自戀性的讚美癖下降時,預後較好。 
d.特徵性的自戀
某些自戀病人的病態的無所不能被原始的攻擊性所浸潤,他們的施虐是種自我協調。對這些病人,分析的場合是非常令人滿意的,它能消除改變的需要,它導致治療的停滯。分析師如對病人持有不受虐的共情,並對現實進行嚴厲的限制,這種限制不帶有見諸行動的反移情的態度,可能對這些特徵性阻抗的治療結果帶來決定性的影響。
e.特徵性防禦(嚴重的抑制:遲鈍的人格)
有些自戀的病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分析,給人一種什麼都懂的感覺。但與這些病人的接觸,總使人感覺到情感的缺乏。與他們的交流感受不到情感的溝通。給人一種遲鈍,木然的感覺。臨床中,他們甚至也沒有明顯的自戀特徵的顯示。雖然搬運來一個對治療的假性適應態度,這些與他們外在“僵硬”生活相對應。他們體驗分析僅僅作為一次受教育的機會,但並無深層動力性的潛意思衝動的體驗。最好的治療是讓這些病人進一步的暴露,這樣的一些病人常常會誤診。
(三)進一步的治療:
a.讓病人在與分析師的關係中,內化並變更客體關係;
b.重建依賴;
c.允許病人再現自身(self)的移情,寬容攻擊,以及攻擊後的內疚感;
d.分析正性、負性移情,整合部分客體和完全客體關係同時導致自身好和壞客體的整合。
(四)支持性心理治療
在整個治療中,支持性心理治療都是必要的。當病人體驗創傷性經歷、或原始的攻擊性、內疚感、防禦被分析時,都需要給予支持。
(五)總的治療態度:共情(empathy)
a.靠近病人的人格;
b.謙遜的態度;
c.與病人一起體驗;
d.對病人的情感保持心理學上的敏感,對病人的行為保持臨床上的機警;
e.對自己的反移情保持敏銳的洞察力。
關鍵字:精神分析 自戀 自身客體 共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