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多少聖

《自古多少聖》是唐代著名詩僧寒山所作的一首詩。這首詩主要勸誡世人無論是修行悟道,還是做其他事,都要有信心,有誠心。

作品原文

自古多少聖
自古多少聖,叮嚀教自信②。
人根性不等③,高下有利鈍。
真佛不肯認,置功枉受困。
不知清淨心④,便是法王印。

注釋譯文

①聖:聖賢之人。
②叮嚀:再三囑咐。宋康與之滿江紅·杜鵑》詞:“鎮日叮嚀千百遍,只將一句頻頻說:道不如歸去不如歸,傷情切。”
③性不等:性格不同。
④清淨心:佛家用之代指“不迷於萬法萬相”的境界。

創作背景

無內容

作品鑑賞

詩一開始,就勸誡人要有自信心。自古以來多少聖人賢哲,對此都再三教導。據說佛祖一生下來,就指著天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這是多么有自信。當然一般人的自信到不了這個程度。禪宗倡導的自信就是,眾生與佛平等,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真心修行,都有見性成佛的可能,哪怕作惡多端的人,也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三四句說人雖然生性不同,有大根器、小根器的差別,智力有高下、利鈍不等,這並不妨礙修行悟道,只要自信、有誠心就行。
後四句指出,許多人不知真佛所在,不在觀心上下功夫,卻搞邪門歪道,結果白花氣力。豈不知佛不假外求,就在每個人的心裡。“不知清淨心,便是法王印”。“法王”就是釋迦牟尼的尊稱。“法王印”,即釋迦牟尼的王印,用來喻指佛教的基本教義和識別佛經真假的標準,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號稱三法印。三法印的根本就是“明心見性”,自性清淨即佛,自性迷失即眾生。讀經、打坐、持戒、剃度,都不能辨別修行真假。可以看出,詩人對禪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宗旨是信守無疑的。

作者簡介

寒山,唐代僧人、詩人。姓氏、籍貫、生卒年均不詳。他長期隱居台州始豐(今浙江天台縣)西之寒岩(即寒山),故號寒山子。與台州國清寺(天台宗發源地)豐乾禪師、拾得和尚相交,時有往來。寒山的詩歌表現方法上以教戒說理為主,除間有出以莊語、工語者外,多用村言口語,語氣詼諧,機趣橫溢。因與當時詩壇重典雅含蓄的風氣格格不入,故不為時人稱引。宋以來稍見重視。“五四”以來,提倡白話文體,方引起學術界廣泛的興趣。而且由於其詩長於以通俗機智的語言表現人生哲理,故在日本美國等也頗為流行。寒山詩歌數量,據他自稱有600首,今存300餘篇。唐元和年間,徐靈府始編為3卷。《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為7卷。後又有僧本寂作注的7卷本。今均不傳。有《寒山詩》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