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渙

臨渙

臨渙鎮隸屬於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全鎮轄19個村,總面積168平方公里,2007年該鎮總人口8.9萬人。臨渙鎮是古茶鎮、歷史悠久的古城。特產有臨渙包瓜、臨渙棒棒茶等;名人有蹇叔、武亢、嵇康、戴逵等。

基本信息

概況

臨渙鎮隸屬於安徽淮北濉溪縣,是江淮地區遠近聞名的古茶鎮,位於距濉溪縣城西南37公里處的澮河(古稱渙水)北岸。該鎮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南朝梁屬於臨渙郡,隋唐時於此置臨渙縣。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廢縣,是淮北市置縣時間最長的城鎮。全國500家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省綜合改革試點鎮,安徽省歷史文化名鎮,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淮北市發展次中心,淮北市南部中心城,黃淮海經濟區百佳名鎮。全鎮轄19個村,總面積168平方公里,2007年該鎮總人口8.9萬人。

歷史

 臨渙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
夏。夏朝以前,無史可考。
商。商時,分全國為九州。按臨渙地處淮海之北,故為徐州域,商朝制度同夏。
西周。到了周武王分天下為九畿,銍城又改為“九州”,封國姓為宿南,名叫宿平王。至此為宿州區域。
春秋戰國。春秋戰國時期,臨渙為一城邑,屬於當時的宋國。戰國晚期,銍邑成為宋國的邊陲,是通往楚國的門戶。宋國亡於齊後,淪為楚國版圖,仍為銍邑。
秦。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劃全國為四十郡,設臨渙為銍城縣,屬泗水郡(即宿州)。
漢。漢高祖改泗水郡為沛郡,到黃龍六年,把銍城縣和相城縣改屬汝南郡。後漢光武中興,把銍城縣和相城縣改為沛國。
三國。三國時期,曹魏增置譙郡,銍縣屬於譙郡。後來又增置汝陽郡,銍縣改為汝陽郡所轄。曹操分沛國為燕郡,銍城、蘄縣劃屬燕郡。
西晉。西晉的王國分郡侯、縣公與小王國,都是縣級。後增州,轄郡、縣。臨渙屬譙國銍縣。
東晉。為北方幾國所占,仍為銍縣。
南北朝。劉宋前期,廢掉銍縣。劉宋後期和南齊時期,臨渙一帶為北魏占領,後為梁的版圖。公元523年,在臨渙設立臨渙郡,僅轄下邑(即魏時的渙北縣)(當時郡統治不過一、二縣,縣不過數百戶、縣僅有其名)。不久,北魏又占領此地,仍保留臨渙郡的建制。北齊時期(公元562年)廢掉臨渙郡,改為臨渙縣,屬譙郡所轄。
隋。隋朝時臨渙仍屬譙郡所轄。
唐。唐代前期,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臨渙縣屬北譙郡所轄。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譙州廢。臨渙縣改屬亳州所轄。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憲宗把徐州的符離與蘄縣、亳州的臨渙、泗州的虹縣新置宿州,屬河南道,臨渙縣受轄於宿州。
五代。臨渙仍設定為縣,仍屬宿州所轄。
宋。宋朝分沛國為南沛和北沛,銍城為北沛屬地。宋康寧五年把符離、蘄縣和臨渙三縣改屬河南道,後割給金。
元。元朝初年,臨渙、蘄縣、靈璧和符離四縣改屬河南歸德府,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又把臨渙併入宿州,臨渙縣廢,降為鄉,取名渙陽鄉。
明。臨渙仍屬宿州的一個鄉,改名為臨陽鄉,下設十三集,屬鳳陽府。
清。清朝初年,仍用舊制。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改為臨渙分州,屬宿州所轄。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臨渙分州改為臨渙鎮(為宿州三大鎮之一),下轄百善鄉、孫町鄉。以後又改鎮為區,轄有商東、商西、仁聖等19集。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陰曆4月13日,日軍沿津浦鐵路北下,左翼由蒙城一帶聲勢洶洶侵占了臨渙,燒殺搶擄,無惡不作。1939年5月臨渙駐宿偽軍顧問趙翠九勾引日軍駐紮臨渙西小圩子裡。陰曆6月29日早晨,日軍從臨渙撤往宿城。
解放戰爭時期,臨渙設區,受蘇豫皖邊區第六分區的宿西縣所轄。1947年7月陰曆8月15日夜解放軍收復臨渙。
1950年7月宿西縣撤掉,設立濉溪縣。臨渙仍為區,屬濉溪縣所轄。
1958年8月臨渙區撤掉,成立人民公社。
1980年12月臨渙重新設區,屬濉溪縣所轄。[2]
2007年,臨渙為濉溪縣副縣級鎮

臨渙春秋古城遺址概況

臨渙古城牆被國務院認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渙古城牆是我國延續時代較長、跨越朝代較多、沒有發生過大的變遷的古城垣。
臨渙古城,環臨渙集一周,呈東西若長的正方形。城內徑東西長1490米,南北寬1394米,周長5818米,上寬5—8米,高7—15米不等,城基部寬30—50米,內坡度22、3至26、5米,外坡度22、9至26、5米,總面積2、7平方公里東南西北各有一個城門,四角有角樓。西城有六座烽火台,東城有三座烽火台,南北城桓皆無。台距100米,台長25—50米,台寬15—30米,高出城牆約5米。北面和東面有護城河,南面有澮河,西面有壕溝。另外,城牆上還有垛口。發現於城基部的較厚的紅褐色古丁紋板瓦,具有戰國晚期特徵。
臨渙古城位於淮北市西南40公里處的臨渙鎮,是臨渙鎮的標誌性建築,是臨渙悠久歷史的象徵,是臨渙人民的驕傲和自豪。臨渙古城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渙古城牆是我國延續時代較長、跨越朝代較多、沒有發生過大的變遷的古城垣。城牆過去是古代防禦工事,是帝王統治的遺蹟,但它更主要地是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傑作,今天已屬於人民大眾,成為人們的紀念文物。
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大變革時期。這一時期城市有很大變化。春秋時期,城邑的數量有了明顯的增加,有關築城立邑的記載史不絕書。國土有限、實力平平的魯國,自隱公至哀公的200餘年間,見諸《春秋》、《左傳》記載的築城、修城、擴城活動就有20餘次,由此可以想見諸侯大國的築城情況。城邑的增多表明:政治、軍事、文化生活已經不再局限於都邑或某幾個核心城市。據傳,臨渙城牆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此城較為高大寬廣,入六朝、唐、宋,臨渙為郡為縣。幾經沿革,至元朝至正年間,始裁臨渙縣,併入宿州。城郭變遷,僅餘土牆。
臨渙古城牆作為古時的一項大型軍事防禦工事,除高大堅固的牆體等建築外,城牆之上還有眾多配套的軍事設施和各種建築。完好時期的臨渙古城,環臨渙集一周,呈東西若長的正方形。城內徑東西長1490米,南北寬1394米,周長5818米,上寬5—8米,高7—15米不等,城基部寬30—50米,內坡度22、3至26、5米,外坡度22、9至26、5米,總面積2、7平方公里。東南西北各有一個城門,四角有角樓。西城有六座烽火台,東城有三座烽火台,南北城桓皆無。台距100米,台長25—50米,台寬15—30米,高出城牆約5米。其作用是便於觀察敵情,作戰時能三面殺敵。北面和東面有護城河,南面有澮河,西面有壕溝。另外,四面各留一座城門,城牆上還有垛口,作瞭望、射擊之用。 
相傳土城系兩次築成,第一次系夯土,土質為黃土、雜土,夯層規整,每層厚15厘米不等,夯窩深2—3厘米。主城牆呈梯形,採用平夯法夯築,兩腰經鏟削修整,並用圓木棒橫向拍打,表面十分平整、光滑、堅硬。第二次覆土無夯土痕跡,輸送的沙土雜以砂礓和漢代遺物。城四隅有角樓,四隅上發現有筒瓦、板瓦,紋飾為繩紋、方格紋和古丁紋。發現於城基部的較厚的紅褐色古丁紋板瓦,具有戰國晚期特徵。
春秋戰國時期,臨渙是宋國的銍邑。戰國晚期,由於各國爭戰兼併,銍邑成為宋國的邊陲,是通往楚國的門戶。宋國為了防範楚國,才修築了土城。
臨渙戰國古城作為重要的旅遊資源已在擬定開發建設之中,逐步建成以古城牆為主線,輔以環城綠化,護城河環繞,風格古樸、粗獷,有野趣,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環城公園。以城牆為主體,包括城門、護城河、吊橋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嚴密完整的古代防禦體系,為遊客直觀具體了解古代戰爭提供珍貴的人文景觀。
臨渙古城地上、地下、城內、城外,都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在這裡隨手都可以撿到兩千多年前的瓦片、陶片。
臨渙古城寂靜地長臥在荒樹野草間,飽經風霜,裸露著殘缺不全的身子,埋藏著臨渙人民一部沾滿血與淚的苦難史和戰爭史。日月輪換,只有蒼老的樹木見證了它的成長。屯兵、防禦的建築在茂密的荒草樹林裡若影若現,大多破敗不堪了,如今城牆裡面的居民,雞犬相聞,炊煙對望。過去的刀光劍影已然散去,如今四處洋溢著此起彼伏、嘹亮悠揚的歌聲。慈眉善目的老人會向客人送上清香綿甜的棒棒茶,以最淳樸的方式表達著臨渙人民對待客人的誠摯與坦蕩的情意。

特產

臨渙包瓜
久負盛名的臨渙醬培包瓜,系傳統名菜,有百餘年歷史。臨渙包瓜在清光緒初年、由南京人潘孝武父子來臨渙集開設“園昌齋”醬園店製成的一種醬菜。它以香、脆、嫩以及醬味濃郁等獨特風味而聞名。清末有詩人題詩讚日:“瓜風送香氣,蜂蝶亂飛雲,食之包瓜後,忘卻故鄉人。”[3]
臨渙棒棒茶
臨渙當地不產茶,但安徽卻盛產茶葉。在臨渙南面不足兩百里的地方,就有著一個叫做六安的地方,茶葉生產遠近聞名。臨渙就是借著六安當地一種叫做紅茶棒的茶葉,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茶“棒棒茶”。據說常飲這種茶,除有春生津、夏消暑、秋提神、冬生暖的奇特功效外,還能解酒,多飲不撐腹,還可暫解饑渴。臨渙鎮的人口不多,可這裡數得上名字的古茶館就有10多家,相傳,這還因為臨渙古鎮有好泉水的緣故。古鎮南面有一口泉,叫做回龍泉,相傳這口泉水清冽甘甜,茶樓也就大多分布在它的附近。[4]
文昌宮
臨渙文昌宮,始建於唐代,原名尚書宮,又名藏書宮,是歷代文人聚會的地方。許多詩人都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詩句,風和日麗之時,常有文人墨客會聚於此飲酒賦詩。全國解放後,文昌宮成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國務院認定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5]
古城牆
臨渙城牆夯土築成,此城大部分保存較好,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城牆呈正方形,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1409米,周長5818米,有東西南北四門。北有護城河,南以天然澮河為屏障。現今臨渙的街道和居民大部集中於城東南和西南沿澮河之處,城北地勢較窪,已成為農田。

歷史名人

 “濉渙文章地,兩岸多奇才”。在臨渙的歷史中,曾出現過許多有著重大影響的歷史名人:
蹇叔 嵇紹 戴勃 武亢
嵇康 戴逵 桓伊 徐防
嵇含 戴顒 武禎

發展現狀

臨渙鎮工業集中區位於202省道東側、青阜鐵路西側,規劃總面積為3255畝,園區道路總長為11.85km,2008年3月新聞資料顯示,該鎮設計的3縱5橫總計8條道路已有3橫1縱開工,其中已完工並通過竣工驗收的水泥道路有1.3公里,另有長1.2公里、寬9米的路基已經形成,備鋪設水泥路面,還有2.2公里的水泥路也在施工。高壓供電線路已經架至集中區的中心部位,園區內地勢平整,道路四通八達,主排水溝已經形成,基本具備了五通一平的綜合功能。
2008年以來,該鎮招商引資工作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該鎮就制定了《2008年臨渙鎮招商引資的工作意見》提出了招商引資的方法和所應該採取的舉措,明確了招商引資的重點工作,制定了相應的獎懲及考核辦法,下發了招商引資信息統計表,成功走訪了一批已投資和意向投資的新老客商,取得了良好的業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