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洮嶽麓山森林公園

臨洮嶽麓山森林公園

嶽麓山公園位於臨洮縣城東一里處,因宋代在山上修建東嶽廟而得名。山上亭台閣榭遍布,花草林木繁茂,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嶽麓山山門巍然矗立在古柳濃蔭之中,翹角飛檐,畫棟碧瓦、引人入勝。進入公園,迎面山腳下,假山玲瓏,古樹修竹,小橋飛瀑,水池裡碧波盪洋,神鹿雕塑,展蹄騰空,栩栩如生,是嶽麓山的標誌性建築。

基本信息

簡介

2

嶽麓山森林公園位於臨洮甘川公路105公里處,距縣城0.5公里,這裡楊柳輕拂、松柏滴翠、碧水環繞、花放鳥鳴。素以綠色出頭而著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臨洮東山不低頭"之美譽。嶽麓山公園以宋代建東嶽廟于山麓之間而得名。公園總面積為84公頃,園內山光水色秀美奇麗,亭台樓閣錯落有致、文物古蹟引人入勝,古剎名寺隱藏山坳,使人流連忘返。

嶽麓山公園動植物資源豐富,有名、優、特、奇適生樹種近百種,有參天的柳、榆、古樹,有冬夏長青的松、柏,有山杏、沙棘、擰條、穗槐、刺槐、白榆等耐旱樹種,有蘋果、梨、桃等組成的經濟園,有牡丹、桃梅、連翹、丁香、月季、黃花、大麗花、唐昌蒲、鬱金香等名貴花卉。

旅遊資源

嶽麓山公園地處絲綢之路要道,是屏障全城,控扼隴蜀之重鎮。主要有超然台、椒山祠、道統祠、武侯祠、地母宮、先農壇、文昌閣、太平觀、三星閣、龍泉寺、奎星閣、東岩寺、曾觀、畫廊亭台、碑匾刻石等42處景觀。其中以超然書院風台姜維墩優為著稱。

3

漫步越過"洮惠"渠,拾級而上,穿過精巧的亭台,宏偉的寺廟,登上超然台,變到"超然書院",書院依山就勢,古老建築,風格樸實,秀氣蔚郁,是瞻仰前賢之地。相傳,民嘉靖進士揚繼盛因諫馬市之失,得最了獨攬朝政的仇鷲,被貶為狄道(今臨洮縣)典史,他來狄道後,興教講學,興修水利,開挖煤礦,破除蔽端。講學之處取名為"超然書院"。其被嚴破害制死後,狄道人士設像祭於超然書院,並在西山門外建起"書山祠堂"。姜維墩是三國蜀將姜維率軍大戰魏軍於洮西,為指揮士卒,在嶽麓山築起長、寬、高各80米的土墩。後人為紀念姜維稱其為"姜維墩"。

登上"姜維墩",洮陽古城盡收眼底,臨洮峽一覽無餘。樂麓山素有"蘭州南大門"之稱,是省城蘭州連線臨夏、甘南、隴南、定西的扭帶。

姜維墩

姜維墩遺蹟位於臨洮縣城東面之嶽麓山頂,居高臨下,可俯瞰臨洮縣城全境及周圍5公里左右的地方。墩台系黃土夯築,南北長22米,東西寬14米,高約10米,夯層厚0.14米。夯層中夾有草繩痕跡。墩台頂部南北長13米,東西寬6米。墩台下方暴露粗繩紋瓦片,曾出土秦漢磚瓦及鐵戟、鐵甲等遺物。墩台附近曾出土秦漢墓葬隨葬明器彩繪雲氣紋灰陶奩等。姜維墩南約100米處亦有墩台1座。此二墩皆系秦漢烽燧,後世不斷修葺利用。

8

《三國志•蜀書•姜維傳》載:後主劉禪延熙十年(247年),姜維“又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魏大將軍郭淮夏侯霸等戰於洮西”;延熙十七年(254年)“復出隴西,守狄道長李簡舉城降……維乘勝多所降下,拔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還。後在延熙十八年(255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萬人。經退保狄道城,維圍之”。因姜維伐魏而數攻狄道,故民間將今臨洮城東嶽麓山巔烽燧稱為“姜維墩”,實則系秦漢時所築,後代沿用,為隴西郡治最高之“瞭望哨”。

楊繼盛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科進士。他生性耿直,剛正不阿,以直諫、氣節著名。正德十一年(1516年)誕生在容城北河照村一個世代耕讀之家。32歲考中進士,初任留都(南京)吏部主事,35歲調升京師,任兵部車駕司員外郎。任兵部員外郎時,蒙古首領俺答汗數次帶兵入侵明朝北部邊境,奸臣嚴嵩死黨大將軍仇鸞請開馬市以和之,楊繼盛上書《請罷馬市疏》,力言仇鸞之舉有“十不可五謬”,嚴嵩庇護仇鸞,繼盛上疏獲罪被貶狄道(今甘肅臨洮縣)典史。楊繼盛在狄道期間興辦學校、疏浚河道、開發煤礦、讓妻子張貞傳授紡織技術,深受當地各族人民的擁戴。一年後,俺答依然擾邊,馬市全遭破壞。明世宗知繼盛有先見之明,再度起用楊繼盛,調為山東諸城縣令,改任南京戶部主事、刑部員外郎、兵部武選司,半年左右連遷四職。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楊繼盛以《請誅賊臣疏》彈劾嚴嵩,歷數嚴嵩“五奸十大罪”,嚴嵩假傳聖旨,將繼盛投入死囚牢。廷杖一百,有人送與蚺蛇膽一具,說是可解血毒,楊繼盛拒絕,曰:“椒山自有膽,何必蚺蛇哉!”後楊繼盛於獄中自行割下腐肉三斤,斷筋二條,受盡三年折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月初一,嚴嵩授意刑部尚書何鰲,將繼盛與閩浙總督張經、浙江巡撫李天寵、蘇松副總兵湯克寬等九人處決,棄屍於市,臨刑有詩曰:“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於後人補!”。繼盛妻殉夫自縊。燕京士民敬而憫之,以繼盛故宅,改廟以奉,尊為城隍,並以其妻配祀。

死後十二年,隆慶皇帝立,追謚“忠愍”,建“旌忠祠”於保定。清世祖福臨(順治)御製《褒忠錄序》、《褒忠錄論》;清高宗弘曆(乾隆)為楊繼盛畫像題詩。《明史》有傳。

餐飲住宿

惠臨賓館位於公園門口,可同時容納200人就餐、100人住宿,縣城有高、中、低檔賓館、旅店、酒樓數十家,飯店、小吃攤點300多個,錄像廳、卡廳、舞廳144家,可滿足遊人吃住娛樂,還可接待觀容洞、漳縣游貴清山、康樂游蓮花山、臨夏遊松鳴岩、夏河游拉卜楞寺的遊客。

相關內容

臨洮縣

簡介:位於甘肅省中部,定西市西部,是省會蘭州的南大門。全縣總面積2851平方公里,轄12個鎮、6個鄉,6個社區、324個村委會,2373個村民小組,年末常駐人口53.9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9萬人。全縣耕地面積108萬畝,海拔1730--3670米,年平均氣溫7℃(最高氣溫34.6℃,最低氣溫-29.5℃),年降水量317--760毫米,無霜期80--190天。近年來,臨洮縣相繼榮獲“全國田徑之鄉”、“中國花木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花卉之鄉”、“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縣”、“全國民政工作先進縣”、“全國科普示範縣”等殊榮。

4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三十七年),秦穆公用由余之謀,西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稱霸西戎,古臨洮縣(今岷縣)就在當時納入秦國版圖。公元前350年,秦孝公接受商鞅主張,“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其中就包括臨洮縣。史記中最早出現臨洮縣名在公元前239年(秦王政八年)秦王政21歲,王弟長安君成蛟將軍率軍攻打趙國時反叛,死在屯留,“軍吏皆斬死,遷其民於臨洮”。北朝西魏文帝(公元535-552)改臨洮縣為溢樂縣,並置岷州。從公元618年(隋恭帝義寧二年)以後,以“岷山”得名的岷州逐漸成為今岷縣的名稱沿用至1913年。臨洮縣名不再使用,直至狄道縣改稱臨洮縣。

自然資源 :黃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流徑縣內9個鄉鎮115公里,年徑流量53億立方米,水質優良,無污染,屬國家一級保護水系,水能資源可開發蘊藏量達160兆瓦。臨洮縣菸草、蔬菜、瓜果、中藥材(黨參、黨歸等)、黑瓜籽、百合、大蒜、大蔥、菠菜等物產豐盛,馳名隴上;高嶺土、方解石、花崗岩、熒石等非金屬礦藏貯量豐富,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以洋芋、蔬菜、畜牧、花卉為主的農村四大支柱產業,基地不斷擴大,產業化鏈條不斷延伸,市場占有份額穩步提高,已成為全縣經濟發展中最具優勢和潛力的新的經濟成長點。

臨洮騰勝蔬菜土特產購銷總公司,已成為全國洋芋批發總代理商和全省最大的農副產品銷售企業,在國內外同行業中享有較高知名度。臨洮大麗花、唐菖蒲、牡丹等名貴花卉在昆明世博會盡現風騷,獲1項大獎和48項單項獎。臨洮縣被國家林業部命名為“全國花卉種球基地縣”。

長沙嶽麓山

簡介:風景名勝區系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是南嶽衡山72峰之一。位於古城長沙湘江兩岸,由丘陵低山、江、河、湖泊、自然動植物以及文化古蹟、近代名人墓葬、革命紀念遺址等組成,為城市山嶽型風景名勝區。已開放的景區有麓山景區橘子洲頭景區。其中麓山景區系核心景區,景區內有嶽麓書院、愛晚亭、麓山寺、雲麓宮、新民主學會景點等。

4

環境特色:長沙嶽麓山海撥300.8米,連巒疊峰數十公里,有如一道天然屏障,橫亘長沙市區西面。主峰雲麓石骨蒼秀,廊殿樓閣依山畔石。憑欄遠眺,湘江如帶,桔洲浮碧江心,雙橋飛架東西,古城新廓盡在紫氣青煙之中。

嶽麓山薈萃了湘楚文化的精華,名勝古蹟眾多,集儒釋道為一體,革命聖跡遍布且植物資源豐富。白鶴泉、禹王碑、舍利塔、飛來石、自來鍾、穿石坡等皆分布在山林岳壑之間;山中現有植物174科559屬977種,其中晉朝的羅漢松、唐代銀杏、宋時香樟、明清楓栗均系千年古樹,老乾虬枝,蒼勁挺拔,高聳入雲。楓梓、松栗,虬枝曲乾,蓊鬱青蔥;山澗泉流終年不涸,頗有清幽之感。每到秋冬之交,紅楓叢林盡染,紅桔滿掛枝頭,麓山更加艷麗。

座落在山中的千年學府嶽麓書院為宋代四大書院之冠;古麓山寺號稱“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山頂有道家的二十澗真虛福地雲麓道宮;地處青楓峽的中國四大名亭之一的愛晚亭,建於清乾隆57年,為風景絕佳之地,也是毛澤東同志早年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

嶽麓山風景名勝區自古以來就以山清水秀著稱於世,它主要有清風峽景區雲麓峰景區萬景園風景帶、赫石坡景區、儒家勝地、佛寺探幽、雲麓道宮、橘子洲頭等景區。岳已開放的景區有麓山景區、橘子洲頭景區。其中麓山景區系核心景區,景區內有嶽麓書院、愛晚亭、麓山寺、雲麓宮、新民主學會景點等。規劃開放的景區有:天馬山、桃花嶺、石佳嶺及土城頭景點等,總面積達36平方公里。

嶽麓山有許多革命先驅的墓葬。這些塋墓掩映在蒼松翠柏之間,莊嚴肅穆,黃興、蔡鍔墓則是其中最巍峨雄偉的兩座。這裡又是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早年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毛澤東、蔡和森、羅學瓚、張昆弟等常來嶽麓山聚會,留連於愛晚亭、清風峽等外,研討國家大事,探求革命真理。

烈士墓碑
(1)黃興墓
位於雲麓峰北側小月亮坪上方,座西朝東,俯瞰著英雄的長沙城。腳下湘江環繞,似依依羅帶滔滔北去,桔子洲綠草如茵,像長蛇蜿蜒江心。地勢開闊,“極目楚天舒”,襯出了先烈生前馳騁疆場,叱吒風雲的壯烈氣勢和“心底無私天地寬”的坦蕩豪情。

墓由花崗石建成,底座雙層方形,十分高大。底座上矗立著11米高的四棱形整塊花崗石墓碑,形狀如長劍直指雲天。《黃公克強之墓》的碑文鐫刻在墓碑東向鑲嵌的紫銅板上。墓的四周有石柱和鐵欄圍護,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顯得非常莊嚴肅穆。

8

黃興(1874---1916),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原名軫,字廑午,又字克強,湖南善化(今長沙市黃興鎮)人。華興會創始人之一。1907年起,先後參與指揮了欽廉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廉上思起義、雲南河口起義和廣州新軍起義。1911年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和趙聲領導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親率敢死隊猛攻兩廣督署,威名顯赫。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被推為革命軍總司令,在漢口、漢陽與清軍作戰。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1913年任討袁軍總司令,通電督師討袁,事敗去日本。1916年10月31日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上海,終年42歲。1917年4月15日國葬於此。

黃興為推翻帝制、締造共和,歷盡艱險,戎馬半生。實為民國之開國元勛,功垂千古。章太炎(炳麟)先生悼黃興輓聯:無公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
(2)蔡鍔墓
位於黃興墓下,白鶴泉旁,周圍松柏環抱,十分清幽肅靜。

蔡鍔(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陽人。未滿13歲即已考取秀才,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入長沙時務學堂,從梁啓超學習。1900年參加自立軍起兵,失敗後留學日本士官學校。1904年歸國,先後在江西、湖南、廣西、雲南訓練新軍。1911年(宣統三年)擢雲南三十七協協統。武昌首義爆發,與雲南講武堂總辦李根源在昆明舉兵回響,建立軍政府,任雲南都督。1913年被袁世凱調至北京,暗加監視。1915年11月潛出北京,12月在雲南組織護國軍起兵討袁,與袁軍激戰於四川滬州(今滬縣)、納溪,迫使袁世凱在一片倒袁聲中退出了歷史舞台。袁世凱死後任四川督軍兼省長。因喉疾赴日本就醫,於1916年11月8日不幸去世,終年34歲。1917年4月國葬於此。

孫中山先生親筆書寫輓聯,悼蔡將軍:平生慷慨班都護,萬裡間關馬伏波。把將軍比作投筆從戎的班超和東漢的伏波將軍馬援,足見將軍功績,可標青史。

(3)陳天華、姚宏業合墓
嶽麓山上有幾座合墓,陳天華、姚宏業墓就是其中之一。墓建在麓山寺的左後方,分冢共塋,各以花崗石砌成石棺,並列於墳塋之內,外以石砌圍護。因碑上有“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字樣,想來碑石應為葬後而立。墓前另有民國辛酉年(1921年)曾繼悟等人為頌揚烈士偉業而刊刻的碑文。

陳天華(1875--1905)湖南新化人,是辛亥革命前著名的革命宣傳家,著有《猛回頭》和《警世鐘》兩本通俗小冊子鼓吹革命。姚宏業(1883--1906)湖南益陽人。二烈士均因憂憤國事,感傷時弊而先後在1905年12月8日和1906年清明日,一於日本蹈海自盡,一於黃埔江投江而歿。陳烈士死時年僅30歲,姚烈士更年輕,“僅二十有四”。
(4)五輪塔
當年,兩烈士分別蹈海、投江的書生意氣,震聾發聵,引起了國人的強烈反響。1906年5月23日,二烈士遺骸運抵長沙,民眾不顧當局阻撓,於29日(陰曆閏四月初七日)公葬二烈士於嶽麓山“以彰義烈”。是日,長沙全城學生出動,送葬隊伍幾萬人,長達10餘里。“送葬學生皆著白色制服,自長沙城中觀之,全山為之縞素”。“清朝官紳鹹為屬目,以為民氣伸張至此,其禍至足以淪宗社”。

又名紀念塔,曾在文革時期遭到破壞,為恢復其原貌,日前經過專家們的精心設計和修復,五輪塔已遊客們全面開放。

7

五輪塔位於嶽麓山愛晚亭一側的山腰上,是為紀念北伐陣亡將士於1924年修建的,但在文革期間慘遭破壞。這座五輪塔有十一米多高,完全是按照原貌進行的修復的,很多地方還保留下了以前的痕跡。更具保留價值的是,這座塔也是國內唯一的一座五輪塔。
(5)將士公墓
位於嶽麓山赫石坡岳王亭上方。抗日戰爭期間三次長沙會戰,由三湘子弟組成的陸軍第73軍於長沙外圍抗擊日軍。該軍所屬暫編第5師師長彭士量及將士,第77師、193師、50師及軍司令部直屬部隊眾多官兵壯烈殉國。

1946年春,最後一任軍長韓俊指令專人督修公墓於此。公墓由忠義觀、陵墓、墓碑、石階、墓廬等部分組成,均以花崗石鋪砌。從山坡下到墓區約百餘米台階石級。

墓呈正方形,二級基座,墓座居中,墓碑方柱平頂,立於其上,正面向東,中刻楷書:“陸軍七十三軍抗戰陣亡將士公墓”,另一面碑詞“精神不死”為蔣介石所書。碑陰及兩側分別刊“凜冽萬古”,“碧血丹心光耀天地”,“名山忠骨萬古長存”。墓後為存放陣亡將士骨灰處。門洞三個,中門上額題名“忠義現”,兩側對聯:忠昭大麓;義塞蒼冥。左側門題名“義履”,右側門題名“仁蹈”。忠義觀由陣亡將士骨灰按部隊番號分別安放。墓後山上多層排列著73軍所屬官兵之墳。由於公墓年久失修,破損嚴重。2001年經長沙市政協委員提案,市政府撥款修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