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朐嵩山風景區

臨朐嵩山風景區

臨朐嵩山風景區,嵩山,主峰海拔760餘米,是臨朐縣境內第二大山。自古即有“嵩高遺峰” 之稱。

基本信息

簡介

嵩山, 主峰海拔760餘米,是臨朐縣境內第二大山。自古即有“嵩高遺峰” 之稱。史載“山勢高大,北面三峰排闥而立,狀如屏,中峰高矗,聳然獨尊。” 逶迤磅礴的群峰覆壓臨朐、沂源、淄川三縣(區)之域,山巒峻拔崔嵬,壑深谷幽,清泉碧流,秀幽險奇,四季景色,美不勝收。

主要景點

嵩山主峰區,景點有龍泉寺、五指峰、望月石、少室頂、大峪谷、西峪溫泉、齊長城等三十餘處。

龍泉寺

位於嵩山主峰少室頂下。廟的前身為龍王廟,因廟內有二眼山泉,酷似龍眼,故名。該寺建於西漢,東漢重修,唐末“會昌法難”寺廟大部摧毀,後又於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由宏法長老組織重修,始定名為龍泉寺。該寺前後歷經2 000餘年, 90年代旅遊業興起,為遊覽之便,龍泉寺移址於少室頂東南的南風門口下環山處。古寺隱在萬綠叢中,周圍群峰凝黛,又有老子祠、飲牛泉,松槐密布,清幽異常。

五指峰

位於少室頂南, 海拔700餘米。遠望,頗似巨手五指伸屈之狀,人們以其形而名曰“五指峰”。過龍泉寺,沿林間小道,撥棘而登,翻嶺過丘,越溝跨谷, 旋轉繞行約1公里許,可直達峰頂之下。仰視其上,岩石危峻,橫斜怒張;俯觀其下,巨石崔嵬參差,高約30餘米。東側有石徑可攀,危岩險峻,荊棘叢生。以手足伏行,借木石攀援,方登至極巔。峰頂由十數塊巨石自然組成,小者體積若屋,大者中部低凹,正看甚似手勢數碼“六”數之形,側看像一手五指,卷屈舒伸之姿,山下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觀察,像握拳伸指,似像非像,耐人尋味。正中大石北側,緊貼其根有松一株,乾較直,枝杈剛勁虬屈,如龍舞蛇行,一派生機,為嵩峰樹木之冠,因其依極頂巨石而生,名“倚峰松。”人至此,無不坐於松側石上,欣賞評論、攝影留念。登此峰,倚石而望,白雲浮游山半,村舍簇簇點點,仰觀日近天低,頓覺身臨太空,可謂“身居凌空非人間”的蓬瀛仙域。

望月石

五指峰下,東北側十數步處有峭崖,自谷底壁立陡起,頂端兀出嶺脊約6米, 其上碩石孤聳。石之陰,坡度較緩,因年久日曝,風化坼裂,似多塊組合,棘荊、葛蔴、野葡萄、山花野草擠生隙間,人可賴其相助,拽拉登上石頂。石之東, 垂直如削數十仞,略微外突。石之中、下部渾厚闊大,其寬6米餘,上而逐步縮窄漸細,高達9米許。體量長、寬、高、低勻稱適宜,結構和諧而美觀。其周圍環境秀美,背倚五指峰,東臨深谷,兩側松柏雜樹掩映,惟東南顯露藍天一片。遊人至此,不論從任一角度觀看,都能得到美麗的形象、不同的幻感。正視,峭崖與其連同一體,平地怒拔,若城垣屹立,高不可躋。細細揣摩,猶似佛像盤坐。在夕陽壓山之際,背後登高視之,頗像一老者面向東南藍天,抬頭望月之勢,十分生動有趣,故名“望月石”。此處,群松拱衛,頂露平台,立雲空,晚夕登臨,望月賦詩,愜意神怡。

少室頂

嵩山群峰綿連,其中大崮巍峻突兀,為諸峰之冠,昔稱“少室頂”,因其頂下有小石室、蘇仙洞和“嵩高遺峰”石刻而名。
頂之西南側,向下50米處有岩窟,名“蘇仙洞”。洞口面南,躬身可進,空間較狹窄,室內可容三五人坐立。相傳蘇仙公遍游名山,見此背風向陽,人跡罕至,環境清幽安謐,是仙居修道之地,便寄居於此。白天奔波鄉里,為人們祛邪消災,施藥療疾,晚歸洞中,修道煉功,深受廣大百姓尊崇。時過三年,不詳其往,人們感其恩德善行,稱此岩窟為“蘇仙洞”。洞下峭崖間,有唐衛國公李靖題刻,已剝蝕無跡。
少室頂,其東北隅有石壁,自山巔至底部一斧直削,高數百仞,俗稱“百丈崖”。崖間罅隙、石坎、孔穴頗多,是鳥類的安樂窩。每至晨夕,百鳥啁啾爭鳴,崖半翩翩飛舞,酷似一所“百鳥園”。循新修石階,攀至其巔,但見滿目玄岩怪石,樹木稀少,惟有矮小的側柏和荊棘灌叢,強生石縫間,點綴藍天懸峰
大峪谷 俗稱“大峪溝”,位於主峰少室頂(即大崮)之陰,東南西北向。長2.5公里許,寬約1.5公里余,總面積5000餘畝,其為嵩山谷壑之最。谷底有山溪,長年不涸,其名因谷而稱“大峪溪”。
谷內由於山巒溝壑分布奇特,氣候異常。深秋到來,金風颯颯,山頂谷外樹葉飄落,谷內卻一片翠綠,猶如夏天。但山前春至,野花怒放,這裡尚是寒冬之象,直至春末,樹木方抽芽放綠、山花吐蕊含葩。個別幽壑深溝背陰處,直到初夏適冰化雪消。雖僅一山之隔,氣候卻相差半季。故有民謠曰:“大峪溝,天氣怪,十月秋未至,四月春始來。山前百花落,溝內看花海。更有稀奇處,小滿凍未解。”

大峪谷

是禽獸棲宿繁衍的如意之地。林中鳥類有鷹、鴿、野雞、喜鵲、黃鸝、鷓鴣、畫眉、貓頭鷹、山雀、伯勞、啄木鳥、綬帶鳥等十幾種,獸類中的獾、鼬、刺蝟、果子狸時有出現,狼、狐狸為數不多,且都夜間活動,白晝少見。
齊長城 嵩山之域的齊長城 (即齊之內長城) 西起博山與沂源之界的太平山(原屬臨朐縣轄),東至臨朐沂源之界的大崮,全長近50公里,跨越高300~920餘米的山峰30餘座,經博山、淄川、沂源、臨朐四縣(區)邊境的近十個鄉鎮,與南線三岔店南的無路嶺長城相銜接。是齊國防禦魯、莒、越、楚等國的戰略要地,早為齊國所重。此城為雙城複線。周匝崇山峻岭,中間呈口袋狀,位於海岱的中心地帶,地勢南陡、北險,東西皆群山環抱。有齊魯、齊莒兩條故道,逶迤穿行於南北。四周高山再加築長城,構成易守難攻的兵要格局。齊長城所經之域,山明水秀,氣候適中,是人們尋幽、攬勝、度假休閒的絕好去處,亦是探險、考古和文化旅遊的理想之地。

暖水泉

位於嵩山腳下,西峪村鳳凰山側。現存的明朝石碑記:“左有鳳凰起舞,右有暖水環繞,山明水秀”。這裡西峪溫泉與暖水溫泉久負盛名,泉從石坎中湧出,晝夜不息,恆溫清冽,內含多種有益健康的微量元素。盛夏酷暑,掬一口全身透爽,三九嚴冬雪不落泉,溫煦愜意。在綠樹掩映的山坳中,青石砌成的虹鱒魚池,水清魚躍,使遊客樂趣橫生。西峪魚池南側,有1947年陳毅元帥臨朐戰役時臨時指揮所遺址。其上半崖蔭蔽處,存有古老蒼翠、狀似雄鷹的拴馬槐,謂之奇觀。北岸有一院落為三官廟遺址,聳立的古碑記載著這裡的滄桑。東側架有嵩山水庫西乾渠“星火渡槽” ,高20米,長130米,雄偉壯觀,系西乾渠跨河12座渡槽之一。渡槽北端接人工之鑿“先鋒洞”,是西乾渠五個隧洞之一,寬4米,長186米。
與西峪村隔河相望的南蔣村,有南蔣泉,旱澇恆涌不變,泉側有一古銀杏,樹高32米, 胸圍5.7米,樹齡1300餘年,樹冠巍峨,超然灑脫,是臨朐西南境古樹之冠。
嵩山水庫 鑲嵌在深山的一顆明珠。煙波浩淼,雲蒸霞蔚,是一幅絕妙的湖光山色圖,它和溝河峪相連,是臨朐著名的生態農業觀光區。

白芽寺

為嵩山北景區,景點有白芽寺、雲台庵、五龍潭、龍溪瀑等。
白芽寺 漢稱“白塔” , “白芽寺里枯松樹”,乃臨朐古八景之一。民國《臨朐續志·八景》載:“在縣治西南五十里尹士社,由常家溜莊西北行二里許,有古剎森蔚,即白芽寺也。寺西山上有五龍潭,相傳潭畔松樹已枯,忽生白芽,奇異非常。今寺與五龍潭雖存,而枯松久已無存矣! 惟考寺之殘碑,唐宋曰靈峰寺,元明始稱白芽寺,蓋邑內寺之最古者。”枯松復生白芽,給是寺平添無限神奇而誘人的色彩。故寺亦因之而更名白芽寺。
白芽寺,地處幽谷,山環水繞風光恬靜,“袛園溪洄,花木清芬,流觴曲水之樂隨時可得。”實為臨朐勝景。
雲台庵 位於靈峰寺之陰、漢山之陽、溝壑西岸。遺址地處漫坡,北部略高而南半低平。其格局為四合單院式,占地面積三畝許。主體營造觀音菩薩殿,於北側正中,其面寬三楹,進深二楹。左右配殿,面寬、進深各一楹。三殿均為前出廊廈硬山式。主殿前東西兩側,分別建造日光菩薩、月光菩薩殿,二殿結構形式相同,面寬三楹,進深一楹,前出廊廈硬山式。南部東西兩側建僧舍、齋堂、廚房等數楹。山門面南,單楹,過道式。門內砌闊面影壁,正中嵌“雲台庵”石刻匾額。門外山道,直通靈峰寺。是庵規模雖小,然地勢高亢,環境優美,庵之北面漢山半環,如障似屏,松檜長青。其右,疊石盤疊,花木叢叢。左臨溝壑,山泉涌流,小溪彈唱。清明時節,山花爛漫,桃杏盛開,猶紅雲落山,燦若丹錦。
周武氏長安二年 (702) 擴建該庵。 於兩偏殿南中軸線上,高砌台基,營造 “送子殿”,其面寬三楹,進深一楹,為前廊後廈硬山式。庵址南擴,重修山門為三楹,並增修僧舍、庫房等數楹,周邊砌石牆,由單院改為二進院的尼寺。該庵增修擴建,規模宏闊,進香拜佛者倍增,馳名縣外,是當時邑內四大尼庵之一。至唐末“會昌法難”,寺倒神毀僧尼散,至此,是庵一蹶不振,再無復建重修。
五龍潭 位於白芽寺西,山坡之腰,沿峻岭石徑而上百米餘,西北轉至山陰。這裡雜樹茂密,遮天蔽日,沿林間崎嶇小道。行約半里,道轉南去,登至山阿,有道橫亘東西,較為寬平,有山泉,名“五龍潭”。潭北臨深谷。其南、西兩面,山嶺半環,高峰於西側,名“龍淵頂”,俗呼“羊欄頂”。山脊松檜蒼翠,遠望起伏若龍,與潭甚是和諧相應。
石廟白芽枯松,早已倒塌腐朽無跡,惟見龍潭碧水。潭之周邊由人工石砌,形成長方水池,東西橫置,其寬米許,長兩米許,深1至1.5米不等。泉出潭底及其南側石隙岩縫,大小不一,多不可計。大者若酒盅,突兀噴涌,小者如豆粒,沸涌作泡,猶串串珍珠。泉水經年常涌,即使大旱之年,山下河塘乾涸,此處潭水依舊碧藍泓澄,水清味甘宜飲。相傳高僧重顯游靈峰寺,住持取此水煮茶相待,覺得香沁心脾, 鮮爽怡神, 一再讚許曰:“當年陸羽若至此,龍潭之水必載入《茶經》。”潭水下泄成溪,其名也因潭稱之曰“龍溪”。溪水彎轉奔流出谷,復繞寺穿院東去,折而南流。龍潭之水,宜人飲用,且可溉田。加之潭高懸山腰, 水來奇異,下流成溪,屈曲多姿,為龍虎二山倍增秀色,給白芽古剎平添生氣,其與山谷林泉,人工梵宇,交融一體,景色分外幽雅迷人。
龍溪瀑 位於泉頭村南。此處河流橫貫,水之陰沙灘廣闊平坦。其南峻岭名 “虎山”峭直陡起,頗似泉頭村之天然映壁。山陰喬木挺拔參天,灌叢青翠茂密,野花紅白繁雜。林間有羊腸小道可登,陡坡沙面,滑擦難行,數繞泥濘,幾躍小溪,曲折迂迴攀至山阿,其南側斷崖下有泉,名“龍溪泉”。泉出其底及西南側石縫岩隙,泛泛涌出,古來未涸,從不結冰。清道光間邑進士劉清源,用是泉之水烹茶,看到湯色純正,飲後清爽怡神,不禁讚嘆:“泉出僻山,水媲谷簾”。其水之美,由此可見一斑。昔年,泉無池蓄水,其旁有數塊大石半繞,水自流下泄,隨山就勢逶迤成溪,順溝越坡,兩側分流,至山根崖上,形成瀑布,飛流直下,潺緩北去,注入泉頭河。遠望頗似一條巨大的銀龍,揚首縱身,飛騰跳動,匆匆自山跌下,呈急奔河邊之狀,故名“龍溪”。尤其在夏秋汛時,山泉齊開,小溪狹窄難容,溢分兩道,波濤洶湧翻滾,怒浪奔騰咆哮,如雙龍競舞,氣勢壯觀。故又稱為“雙龍泉”、“龍溪瀑”。
龍溪泉,上有虎峰,巍峨聳立,下臨泉頭河,奔流東去。山泉長河,牽連一體。岸柳雜樹,山花芳草,溪泉鳴琴,風景絕妙,引得人們競相往觀,謳歌詠之。

崔 木

為嵩山西景區。龍門水貫串其間,峪內樹木蔥鬱,植被豐厚,被譽為“人世桃源”。主要景觀有螭母潭、龍門河和崔木峪森林旅遊區。
螭母潭 大石水,千曲百折流至嵩山西南,突遇山嶺阻擋,陡折北流,後被 “神物”岡相阻,水轉而東北。岡之陰坡較緩,下有崔木河(即龍門河)。其陽有峭崖,高二十餘米,長達里余,形成巨大石障,水至此,湍瀨急流,波浪衝撞。久之,崖外地面下落深陷,崖底積水成湖。其外廓成矩形,面積近十畝,水深丈余,色澄碧,味甘洌,名“螭母潭”。
螭母潭北岸,陡崖巨壁,下臨深淵,難以登攀。岩石隙縫中,野草松榆荊棘,交織叢生。崖上林間有石庵,庵全以石砌。庵前近懸崖處巨石上,鐫有“螭母潭” 三個大字,為明邑人鞠珍(成化舉人)書,體行楷,筆勁自然,氣韻生動,一石一字。
龍門河 民國《臨朐續志·山水》載:“螭母潭在嵩山西北仁里社,大石水北岸,懸崖十餘丈,中忽高閃,狀若龍門,有鬼斧神工之妙,俗稱龍門河。夏秋水漲,自崖端奔騰而下,雷轟電激,飛濤怒濺,注於潭內,……”。
龍門谷南口外,右側台地,前臨潭水。台上古建“廣德靈雨祠”,俗稱“龍王廟”,始建於宋。周邊多植觀音柳,廟於清鹹豐間橫遭洪災,傾圮盪盡,後重修,現舊址仍存。
廟東崖上通衢,是古代青州通往西南的驛道,然河上無橋樑,夏涉水,冬履冰,往來艱難。建國後,人民政府於河上兩次興建龍門河大橋,形成雙橋馭駕之勢。由螭母潭東望,3孔長橋如長龍縱跨兩岸,乘車至此,立於橋頭,憑欄西望,無寸步之勞,即可飽賞螭母潭壯麗之景色。
崔木峪 從龍門口始,沿龍門河溯流西上,行四里余,即進入被譽為“林海花山”崔木峪區。
崔木峪山林3000餘畝,廣植松檜、橡櫟、刺槐、水杉,其它雜樹灌木多不可計, 遍布峻岭谷壑。主山“毛錐頂”,海拔500餘米,其一巨岩直而峭拔高出,狀若毛筆,因之而名。後因地震崩潰,又化為貓爪之形,故改稱“貓爪頂”。山上萬木爭榮,尤其在春末三月,槐花怒放,滿山如銀似雪,香溢四野。
毛錐頂北為後峪頂,這裡林幽樹茂,是鳥類的樂園。谷壑間,羽族薈萃,有長尾雉、綬帶鳥、山雞、大小山雀、山翠、黃鸝、鷓鴣、啄木鳥、河翠、伯勞、畫眉、喜鵲、人參鳥、鷹、鷙、各種鳩鴿等,計百餘種。此處鳥類,絕大多數是農林益鳥,是臨朐縣的鳥類重點保護區,林場已嚴加保護。
後峪頂之陰,大壑幽深,名曰“大鶚谷”(俗稱魚鷹),亦稱“大鶚峪”。呈東西向,谷內樹高林密,灌叢雜草蔥蘢。山岩嶙峋,怪石尤多,谷底有巨石,長寬各數米, 高4米許。因大石年久風化,頂部中間小而突出,其形神似猴頭,俗謂“猴子石”。
峪中,崔木村傍河依山而建,房舍古樸,綠樹掩映。小溪旁、山坡上遍種佛手瓜,立竿網架連片,縱橫交錯。當佛手瓜爬滿繩網時,綠葉成蔭,碩果纍纍,譽為“綠色長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