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神經心理學

臨床神經心理學

神經心理學是研究和說明人的心理活動與丘腦、大腦等關係的心理學重要分支,也是心理學與神經學的交叉學科。它不象神經生理學那樣單純地研究和說明腦本身的活動,也不象心理學那樣單純地分析行為和心理活動,而是把腦當作心理活動的物質本體,綜合研究二者的關係。它在理論上對闡明“心理是腦的功能”具有關鍵性的意義;在實踐中,可以為神經科學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方法和依據。


簡史  

臨床神經心理學布羅卡
臨床神經心理學的研究發端於臨床神經病學實踐的要求。19世紀20年代布約首先指出,言語喪失常常與腦前部或額葉的病變有關;1836年達克斯在一篇當時不曾發表,而後來受到重視的文章中明確指出,失語症與腦的左半部分發生病變有關;1861年布羅卡發現,病人言語表達障礙與左額葉後部病變有關,1974年韋尼克又描述了一起左顳上回病變引起語言理解困難的病例。這些發現說明,腦內兩個各不相同的部位發生病變會影響到兩種不同的功能。臨床醫師往往習慣於用神經病學檢查的方法來確定腦疾患病人的認識和言語能力,而一般的詢問和常規檢查卻並不能滿足這一要求。1870年弗里奇希齊希曾對此提出過批評,要求對心理功能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化測量方法。1872年普魯斯特為運動性失語症病人設計了用手指數目來表明單詞中字母或音節的測驗。1889年里格爾制定了一套有40個項目的測驗,用以評定神經或精神病人的認識能力、言語能力和運動技能。以後的許多臨床心理學家在他的基礎上使神經心理成套測驗更趨於標準化,能夠“數量化”地測定病人的智力、感覺和運動機能,並對腦疾患者的高級心理功能障礙作出診斷和判斷預後,且可為此作為治療的措施。從此就有了能夠測定“腦-行為”相互關係的方法,大大改進了神經病學臨床檢查的水平。單獨使用神經心理成套測驗所得結果的準確性可達到80%左右。不亞於用常規神經病學檢查手段,如腦電圖、血管造影、氣腦造影、腦掃描等所獲得的結果;反應時間、視覺結構活動、知覺速度等心理功能測定及感知、記憶、言語和思維等障礙中的細微變化,都是臨床神經病學其他檢查技術難以做到的。
 

套用價值

臨床神經心理學套用價值
臨床神經心理學的檢查可以客觀地反映出許多診斷明確的腦疾患在病程各個階段上局部或瀰漫性的神經損害對高級心理功能的影響,從而有助於判斷其預後和代償作用,制定出正確的治療方案。對一些伴隨疾病而發生的心理變化,也能夠在其早期階段被靈敏地測查出來,為康復和治療措施提供參考性意見。
臨床神經心理學的檢查可以幫助醫師決定是否需要對那些尚未確診的腦疾患病人進一步做一些較為複雜的特殊檢查,而避免許多不必要的、往往會給病人帶來一些痛苦或可能傷害的檢查。 臨床神經心理學的檢查不僅可以評價各種治療方法的作用,而且它本身也可作為一項治療措施。它能加快腦損傷代償的速度,促進腦功能的恢復。通過視覺、聽覺或觸覺的形式向患有一側腦損傷的病人呈現“易於用口語表達”(簡稱EV)或“難於用口語表達”(簡稱DV)的材料,不但能對損傷側與健康側的工作效率進行測定和比較,而且它又是一個刺激大腦和促進功能代償的手段。例如,對於因一側腦半球受損傷而呈現出言語障礙的病人,在診治過程中,可先用此法測定何側腦半球發生了功能代償,然後集中施治於該側半球,用成套測驗中的EV材料作為刺激該側半球的手段,每日定時作如下測驗,即詞和EV圖片的視覺辨認;延緩的語音成對比較;字形的觸摸辨認等。用這類測驗對所選定的大腦半球進行刺激,稱之為“腦功能療法”。最近研究發現,感覺刺激的性質和型式,與神經元的生長和功能發展有關。

理論意義

臨床神經心理學理論意義
臨床神經心理學的研究,對於大腦兩半球功能不對稱性的探討提供了研究線索。例如,在利手研究中發現,癲癇、病態人格、酗酒精神分裂症情緒障礙的病人中,左利手的比例頗高。有關中國人的利手研究發現,癲癇和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左利或潛在左利率,都遠較正常人為高。有人認為,在早期發展過程中,腦損傷、學習型式和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等因素,會引起言語發展過程的障礙;受擾亂的情緒也會妨礙言語大腦優勢的正確建立。在腦疾患的病人中,左利手比率的增高可能與早期隱藏的左半球損傷或上述各種相關因素有聯繫。研究還發現,某些精神病人及病理心理現象,與大腦優勢半球有一定的關係。例如,在因顳葉損傷而引起癲癇的病人中,如果癲癇病灶起源於優勢半球,而易罹患精神分裂症樣精神病;如果起源於非優勢半球,則常常伴有情感障礙。把電休克的有效電極放在病人右側,出現情緒高漲者為55%,情緒低落者為63%,將電極放在左側時,出現情緒高漲者為32%,情緒低落者為46%。如將電極放在雙側,則情緒高漲或低落者均為16%;置信度為P<0.001。在急性腦血管意外的病人中也能觀察到類似的現象:右半球損傷引起左側偏癱時,病人往往欣快、不留意左側肢體的損害;而由左半球損傷引起右側偏癱和失語的病人則會經常憂鬱。這些臨床發現說明,對情緒的控制,存在著兩半球的功能差異。心理功能偏向於一側的現象,在皮層下結構(基底節、丘腦)的損傷中常常表現出來。在作丘腦切斷術或蒼白球切除術帕金森氏病人中發現,左側丘腦切斷引起言語障礙,而右側丘腦切斷則表現為人面配對作業的準確性障礙。在中國,有關急性腦血管意外皮層下損傷病人的言語障礙研究也發現,左右兩側丘腦或基底節的出血性或缺血性病變,可呈現不同類型的言語障礙。這表明,在大腦與丘腦的水平上,已經顯現出言語和非言語在功能組織上的不對稱性。

研究狀況

臨床神經心理學研究狀況
在實驗神經心理學中,R.W.斯佩里及其同事於1952年建立了割裂腦技術,即在貓和猴腦中割斷胼胝體、視交叉和其他連合纖維,使兩側大腦半球各自獨立地接受外界刺激。結果發現,每個半球都像一個完整的腦一樣,能進行相對獨立的心理活動。於是就提出了有關兩半球高級功能的分工和整合的機制這一新課題。在此前後,有人在臨床上對癲癇病人進行了切斷大腦胼胝體的手術,目的在於防止癲癇向另一側擴散。在這一研究工作獲得成功後,又有人很快對胼胝體完全(9例)和部分(15例)切斷的作用進行了相當數量的心理學研究,但卻並未獲得半球割裂綜合症的證據;直到1962年一些研究者將設計精巧和內容詳盡的測驗套用於這些接受割裂腦手術的癲癇病人之後才取得大腦兩半球功能分工的精確資料。
斯佩里通過實驗詳細地測試了“裂腦人”的各種心理活動。實驗中,他在裂腦人面前放置一個能反映文字或圖畫的螢幕,要求裂腦人正視螢幕的中心點,再用帶有速示器裝置的幻燈機將文字或圖畫以1/10秒的速度閃現在螢幕的左半邊或右半邊。左半邊的映象只能傳送到右半球;而右半邊的映象則只能傳送到左半球。在螢幕之前,需放置一個夾層桌子,被試可分別將左、右兩手伸入夾層桌內,觸摸其不能見到的各種物品。 研究發現,當視覺的或觸覺的信息呈現給左半球時,病人能用口頭或書面作正確的描述;當同一信息呈現給右半球時,卻不能引出病人的口頭或書面的反應。然而在非言語的測驗中,某些病人卻能確認它。一般認為,言語中樞是在左半球;但是,如果用“點火”、“盛水”和“測距”等詞語顯示給左半視野,某些病人會正確地摸出火柴、玻璃杯和尺子,與上述信息各相對應。這表明右半球雖然沒有口語表達功能,卻有識別簡單文字的能力。右半球所具備的一些言語功能,在各被試中間是存有差異的,成績最好的病人甚至能在沒有視覺的幫助下,用左手把放在桌面上的3個或4個塑膠字母拼成簡單的詞,甚至拼成抽象的詞,但卻不能說出所拼的詞。
臨床神經心理學研究狀況
割裂腦技術的建立,使人們可以研究左、右半球單獨的功能。過去一直認為,左半球是占支配地位的言語優勢半球;而右半球則是從屬的劣勢半球,它的功能有限,僅是少數左利手人的言語中樞所在,並且只是在兒童和部分成人的左半球損傷後才承擔起言語的功能。通過對裂腦人的研究,發現右半球參與了很多重要的功能,如空間的定向和知覺以及非言語材料的形象、圖畫、顏色和音樂鏇律的感知、記憶和思維。右半球對聲音和音樂的解釋能力、對人面形象和繪畫的鑑別能力、對空間的認識能力以及具體思維能力、複雜關係的理解能力等都比左半球優越。因此,優勢半球的說法只是相對的。所謂優勢,意味著大腦兩半球功能的不對稱性,表現在功能的高度專門化。
臨床神經心理學研究為探討腦和意識等一些重大理論問題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任何心理現象的產生和心理過程的進行,都必須以清醒的意識狀況為基礎,即要有一定的覺醒水平。以往談到覺醒水平首先想到的是非特異性傳導系統(網狀結構上行激活系統)的功能。根據臨床神經心理學的最新研究發現,有一定目的或計畫所引起的複雜的程式活動,具有高度選擇性,必須具有高度的覺醒水平才能完成這種有意識的行為。來自網狀結構的衝動卻難以保持皮層足夠的興奮性;維持和調節皮層覺醒水平的神經結構還有額葉。實驗證明,通過額葉內側部分與網狀結構的聯繫,強烈的意向使上行激活系統進一步動員起來,從而又提高額葉的活動水平。額葉對整個大腦皮層覺醒水平的調整與網狀結構有所不同,它是通過言語信號來實現的。有人用頸內動脈注射異戊巴比妥鈉的方法進行實驗,發現注射至左側言語優勢半球則意識喪失,且時間持久;而注射至右側非言語優勢半球所引起的變化較輕。過去一般認為,一側局部腦半球損傷是不產生意識障礙的。曾有人研究了急性腦血管意外損傷與意識的關係,其中24例純右半球損傷,23例純左半球損傷,兩組的臨床和病理情況大致相當。研究發現,左半球損傷病人57%有意識障礙,而且程度較重,右半球損傷病人僅25%有意識障礙,沒有一例為昏迷或半昏迷。這表明左半球與意識調節有一定關係。神經心理學的成套測驗方法在腦損傷病人的診斷和治療中所作出的貢獻,已普遍為臨床神經病科醫師們承認,預計不久將廣泛套用於臨床醫學的各個學科,作為呈現各種精神症狀的各類疾病的重要診斷工具之一;而且如能結合正電子閃射腦掃描(PET)等先進的檢驗技術,有可能動態地觀察腦損傷病人和正常人的高級心理功能,如語言、記憶、思維和意識等活動過程與腦結構功能的關係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