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感染性疾病:病原學診斷與分析

臨床感染性疾病:病原學診斷與分析

病例1 病例13 病例31

基本相信

作 者:沈定霞著
叢 書 名:

出 版 社:人民軍醫出版社
ISBN:9787509131213
出版時間:2009-10-01
版 次:1
頁 數:182
裝 幀:平裝
開 本:大32開
所屬分類:圖書 > 醫學 > 臨床醫學

內容簡介

臨床感染性疾病:病原學診斷與分析》在介紹各系統感染主要病原菌的基礎上,簡要說明了用於病原學檢測標本的處理原則及臨床微生物檢測方法。接下來介紹了耐藥細菌、主要耐藥機制及檢測常見耐藥細菌的實驗方法。圍繞所提供的40例臨床感染性疾病病例進行了提問和解答分析。主要針對病原菌檢測(如標本收集、培養特性、顯微鏡下特徵、微生物學鑑定試驗等)、致病作用、耐藥特點及抗菌藥物選擇等方面的問題。《臨床感染性疾病:病原學診斷與分析》可供微生物檢驗人員、臨床醫師、藥師在進行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學檢測、診斷和治療時參考,也可以供醫學院校微生物學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參考。

作者簡介

沈定霞,女,生於四川省成都市,分別於1984年、1989年和1995年在第三軍醫大學獲醫學學士、微生物學專業碩士及感染病學專業博士學位。曾任第三軍醫大學微生物學教研室助教、講師,現為解放軍總醫院微生物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碩士及博士研究生導師。2002年獲美國微生物學會頒發的公共衛生和醫學實驗領域的微生物學專家證書。任中華醫學會北京檢驗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檢驗學會臨床微生物學組委員,中華微生物與免疫學會臨床微生物分會委員,全軍微生物專業委員會委員。具有對感染性疾病病原學及分子生物學的教學和研究經歷。主要從事臨床微生物學檢驗及有關研究。到美國學習過有關耐藥細菌的檢測、流行病學研究以及病毒的實驗檢測等方面的技術。參與過國家863課題,負責承擔軍隊“九五”和“十五”和“十一五”課題以及軍隊細菌耐藥監測項目。在國內外雜誌發表論文30餘篇。

目錄

第一章 各系統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第一節 全身感染的主要病原茵
第二節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第三節 皮膚軟組織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第四節 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第五節 泌尿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第六節 消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第二章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學診斷
第一節 病原學檢查的各種標本及其處理原則
第二節 臨床微生物學檢測方法
一、顯微鏡觀察
二、分離、培養和鑑定
三、抗原抗體實驗及細菌或真菌相關物質的檢測
四、細胞培養
五、分子生物學技術
第三節 實驗室檢測應注意的問題
一、快速性與準確性
二、敏感性與特異性
三、分析前與分析後質量控制
四、表型與分子型
第三章 細菌的耐藥性檢測
第一節 常用抗菌藥物分類及主要抗菌作用
第二節 耐藥細菌及細菌的耐藥機制
一、耐藥細菌
二、細菌的耐藥機制
三、細菌耐藥基因的傳遞
第三節 常用藥敏試驗方法及結果的正確判讀
一、紙片擴散法
二、稀釋法
三、濃度梯度法 (E試驗)
四、儀器法
五、藥敏試驗結果的正確判讀
第四節 重要耐藥細菌的表型檢測
一、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二、誘導克林黴素耐藥葡萄球菌
三、耐高濃度氨基糖苷類的腸球菌
四、耐萬古黴素的腸球菌和葡萄球菌
五、耐青黴素肺炎鏈球菌
六、檢測β-內醯胺酶
七、檢測超廣譜β-內醯胺酶
八、檢測碳青黴烯酶
九、檢測金屬β-內醯胺酶
十、檢測頭孢菌素酶
第五節 細菌耐藥檢測與菌種鑑定
第六節 細菌耐藥基因的檢測
一、病原菌耐藥基因檢洲的臨床意義
二、細菌耐藥基因檢測方法
三、主要的細菌耐藥基因
第四章 感染性疾病臨床病例、問題及解答
病例1 (鮑曼不動桿菌)
病例2 (假白喉棒狀桿菌)
病例3 (布氏桿菌)
病例4 (布氏桿菌)
病例5 (布氏桿菌)
病例6 (布氏桿菌)
病例7 (布氏桿菌)
病例8 (草綠色鏈球菌)
病例9 (產氣莢膜梭菌)
病例10 (脆弱類桿菌)
病例11 (大腸埃希菌)
病例12 (大腸埃希菌)
病例13 (單核李斯特菌)
病例14 (肺炎克雷伯菌)
病例15 (肺炎克雷伯菌)
病例16 (肺炎鏈球菌)
病例17 (金黃色葡萄球菌)
病例18 (金黃色葡萄球菌)
病例19 (空腸彎曲菌)
病例20 (鐮刀菌)
病例21 (馬耳尼非青黴菌)
病例22 (麻風桿菌)
病例23 (腦膜膿毒性金黃桿菌
病例24 (白念珠菌)
病例25 (近平滑念珠菌)
病例26 (光滑念珠菌)
病例27 (熱帶念珠菌)
病例28 (諾卡菌)
病例29 (奇異變形桿菌)
病例30 (麴黴菌)
病例31 (麴黴菌)
病例32 [麴黴菌 (黃麴黴)]
病例33 [麴黴菌 (煙麴黴)]
病例34 (申克孢子絲菌)
病例35 (嗜麥芽窄食單胞菌
病例36 (銅綠假單胞菌)
病例37 (無乳鏈球菌)
病例38 (血鏈球菌)
病例39 (隱球菌)
病例40 (乙型副傷寒桿菌)
病例索引

前言

在進行醫學微生物學教學時發現,無論是臨床醫學系還是檢驗醫學系的學生,均認為醫學微生物學基礎部分相對容易掌握,而每種病原菌的生物學特徵、臨床致病性、實驗室檢測方法等卻內容多,難以記憶。臨床醫師將主要精力放在對患者症狀、體徵的認識上,以及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上,希望了解更多關於病原菌檢測和抗感染治療方面的知識;檢驗師埋頭於實驗室檢測,希望了解花費了大量資源獲得的病原學檢測結果與患者疾病的相關性。
本書試圖搭建臨床微生物實驗室與感染性疾病診、防、治的橋樑。通過學習臨床各科感染性疾病病例,掌握對病原菌的分離、培養、鑑定方法,理解病原菌的致病作用、臨床表現及抗感染治療的特點。
全書共分4章。前3章分別介紹了各系統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學診斷和細菌的耐藥性及檢測。第4章 為感染性疾病臨床病例問題及分析,收集了臨床感染性疾病病例40例,在病例介紹的基礎上,提出病原菌檢測(如標本收集、培養特性、顯微鏡下特徵、微生物學鑑定試驗等)、致病作用、耐藥特點及抗菌藥物選擇等方面的問題,並針對問題分別給予解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