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耳變證

膿耳變證,是指由膿耳所變生的一類病症,多因膿耳失治,邪毒侵蝕骨質,膿汁流竄,邪毒擴散所致。膿耳變證有多種,常見的有耳後附骨癰、膿耳面癱、膿耳眩暈和黃耳傷寒。

膿耳變證

是指由膿耳所變生的一類病症,多因膿耳失治,邪毒侵蝕骨質,膿汁流竄,邪毒擴散所致。膿耳變證有多種,現介紹較常見的四種,即耳後附骨癰膿耳面癱膿耳眩暈黃耳傷寒

耳後附骨癰

膿耳邪毒熾盛侵蝕耳後完骨,潰腐成癰稱為耳後附骨癰。臨床以耳內流膿、耳後完骨部紅腫疼痛或潰破流膿為特徵,患者以兒童為多見。西醫學的化膿性中耳乳突炎並發耳後骨膜下膿腫可參考本篇進行辨證論治。
古代醫籍中的耳後附骨癰、耳後疽耳根毒夭疽銳毒、耳後發疽等病證中有類似本病的記載。
【病因病機】
耳後附骨癰是在膿耳的基礎上病情加重而發生。急發者多因膿耳火毒壅盛,緩發者多因氣血虧虛,病程纏綿難愈。
1.熱毒內攻,膿液走竄 火熱邪毒熾盛,肝膽濕熱內壅,聚濕為膿,膿毒走竄,毒聚不泄,灼腐完骨,血肉腐敗,膿毒走竄耳後,發為耳後附骨癰。
2.正虛邪實,邪滯耳竅 病久氣血不足,腎元虛損,邪毒滯耳,使耳後附骨癰反覆發作流膿不止;耳後癰腫穿潰,瘡口不斂,流膿不止,日久可形成耳後瘺。
【診斷要點】
1.病史 有膿耳病史。
2.臨床症狀 膿耳急發,耳痛較劇,流膿黃稠,耳後紅腫疼痛,伴壯熱,頭痛如劈,全身不等。
3.局部檢查 耳後完骨紅腫壓痛,外耳道深部後上壁紅腫觸痛,可出現“下塌”現象;病情進一步發展,則見耳後腫脹,觸之可有波動感,腫起處穿刺可抽出膿液。耳後溝消失,耳廓被推向外、前、下方。如膿液穿潰皮膚,形成耳後瘺管,則反覆發作,經久難愈。
4.其他 乳突X線或CT掃描有骨質破壞。

【鑑別診斷】

1.耳癤 兩病均有耳道內腫痛,但耳癤以外耳道局限性紅腫突起為特點,極少波及到耳周和耳後。
2.原發於耳後的癰腫 兩病均表現耳後皮膚紅腫疼痛,甚至潰破流膿,但耳後癰腫而無膿耳病史。

【辨證論治】

辨治思路:根據耳後附骨癰發病原因,以瀉火解毒、祛腐排膿,補益氣血、托毒排膿為內治法;必要時配合手術治療。
一、內治法
1.熱毒內攻,膿汁流竄
臨床表現:膿耳發病期間,流膿突然減少,耳內及耳後疼痛加劇,外耳道後上壁塌陷,有污穢膿液或肉芽,鼓膜穿孔,耳後完骨部紅腫、壓痛,甚則將耳廓推向前方,數日後腫處變軟波動,穿潰溢膿;全身可有發熱、頭痛、口苦咽乾、尿黃便秘等症。舌質紅,苔黃厚,脈弦數或滑數。
證候分析:膿耳毒邪內攻,膿液引流不暢,故流膿減少、耳痛加劇或痛引頭腦;邪毒積聚,灼腐血肉,初起局限於耳及完骨內,故耳後叩痛壓痛,耳道後上壁塌陷;若腐穿完骨,膿液溢聚於完骨之外,則耳後紅腫突起,耳廓高聳向前;口苦咽乾、發熱、頭痛、尿黃便秘,舌質紅、苔黃厚、脈弦數或滑數為熱毒挾濕。
治法:瀉火解毒,祛腐排膿。
方藥:發病初期用龍膽瀉肝湯加減,熱盛者去當歸,加蒲公英、梔子、連翹、紫花地丁等清熱解毒;疼痛甚者加乳香、沒藥以行氣活血祛瘀止痛;腫脹未潰者可加皂角刺、穿山甲。如癰腫潰破出膿,用仙方活命飲加減,以解毒排膿、活血消腫。若膿液多者,去穿山甲、皂角刺,以免耗傷氣血,加桔梗、薏苡仁排膿。
2.正虛邪實,邪滯耳竅
臨床表現:耳後癰腫潰破,瘡口淡黯,久不癒合,反覆發作,潰口經久不愈,形成瘺道,膿稀色白。或兼頭暈乏力,面色蒼白,唇淡。舌質淡,脈細。
證候分析:正氣內虛,氣血虧耗,驅邪不力,正不勝邪,以致邪毒滯耳,余邪留戀,故病程遷延、癰腫反覆發作、潰口經久不愈;氣血虧虛,無力祛邪,致腐物不去而新肉難生、瘡口暗淡、溢膿不斷,形成耳後瘺道;全身可見倦怠乏力,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細弱等氣血不足之徵。
治法:扶正祛邪,托毒排膿。
方藥:托里消毒散加減。方中可加入石菖蒲、薏苡仁開竅化濁;方中當歸、川芎、赤芍養血活血;銀花、桔梗、白芷、皂角刺解毒排膿;生黃芪益氣,托里排膿。若瘡口暗淡、溢膿不斷、膿液清稀可加白扁豆、車前子、地膚子以健脾滲濕;若膿稠排出不暢加蒲公英、桔梗、野菊花以解毒排膿,清除餘毒;氣血不足、頭暈乏力者可選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二、外治法
1.局部處理 
2.外敷 耳後紅腫者可用如意金黃散、紫金錠等藥以醋調敷患處,每日1~2次。
3.排膿 癰腫表面觸之波動者,應切開排膿;如癰腫已自行潰破者,應擴創引流換藥。
4.其他 選適當時機行中耳乳突手術,徹底清理膿耳乳突病灶。
【預防與調護】
(1)積極治療膿耳,防止發生耳後附骨癰。
(2)膿耳病程中,應及時清洗耳道,清除膿液膿痂,保持耳內引流通暢。
(3)忌服燥熱助火食物,保持二便通暢。
【預後及轉歸】
本病如及時恰當治療,一般均能治癒,故預後良好。如治療不及時或體質虛弱,癰腫穿潰後長期溢膿可形成瘺道。若病變發展,耳後癰腫可流竄至頸深部、縱膈,甚至腐蝕血脈,危及生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