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道先天性畸形

一種病症,多發生於新生兒,表現為營養不良,黃疸等。

簡介

先天性膽道閉鎖是先天性發育障礙所致的膽道梗阻,是新生兒期長時間梗阻性黃疸的常見原因,病變可累及整個膽道,亦可僅累及肝內或肝外的部分膽管,其中以肝外膽道閉鎖常見,占85%~90%,發病率女性高於男性,先天性膽道閉鎖病因尚未完全了解,主要有兩種學說,一是先天性發育畸形學說,另一個是病毒感染學說。膽道先天性發育畸形大多為膽道閉鎖,僅椎少數量狹窄改變。膽管閉鎖所致梗阻性黃疸,可致肝細胞損害,肝因淤膽而顯著腫大、變硬、呈暗綠或褐綠色,肝功能異常若膽道梗阻不能及時解除則可發展為膽汗性肝硬化,晚期為不可逆性改變。按閉鎖部位可分為三型:①肝內型:占大多數,可為肝內大膽管,或肝內小膽管,或全部膽管閉鎖;②肝外型:可發生在肝外膽管任何部位,但肝內膽管正常;③混合型:肝內外膽管全部閉鎖。膽道先天性畸形 症狀: ①黃疸:梗阻性黃疸是先天性膽道閉鎖突出表現。一般出生時並無黃疸,1~2周后出現,呈進行性加深。鞏膜和皮膚由金黃變為綠褐或暗綠色,大便漸為陶土色,尿色隨黃疸加深而呈濃茶樣,尿布樣、黃皮膚、有瘙癢抓痕。2~3個月後可發生出血傾向及凝血機制障礙。 ②營養及發育不良:初期患兒情況良好,營養發育正常,表現與黃疸深度不相符。隨後情況所有逐漸惡化,至3~4個月時出現營養不良、貧血、發育遲緩、反應遲鈍等 ③肝脾腫大:是先天性膽道閉鎖的特點。出生時肝臟正常,隨病情發展而呈進行性腫大,3個月左右即可發展為膽汗性肝硬化及門靜脈高壓症,最終常因感染、出血、肝衰竭、肝昏迷,於出生1年內死亡。

病因

先天膽管擴張症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有關病因學說眾多,至今尚未定論。多數認為是先天性疾病。亦有認為有獲得性因素參與形成。主要學說有三種:
先天性異常學說
認為在胚胎髮育期,原始膽管細胞增殖為一索狀實體,以後再逐漸空化貫通。如某部分上皮細胞過度增殖,則在空泡化再貫通時過度空泡化而形成擴張。
有些學者認為膽管擴張症的形成,需有先天性和獲得性因素的共同參與。胚胎時期膽管上皮細胞過度增殖和過度空泡形成所造成的膽管壁發育薄弱是先天因素,再加後天的獲得性因素,如繼發於胰腺炎或壺腹部炎症的膽總管末端梗阻及隨之而來發生的膽管內壓力增高,最終將導致膽管擴張的產生。
胰膽管合流導常學說
認為由於胚胎期膽總管與主胰管未能正常分離,兩者的交接處距乏特(Vater)壺腹部較遠,形成胰膽管共同通道過長,並且主胰管與膽總管的江合角度近乎直角相交。因此,胰管膽管吻合的部位不在十二指腸乳頭,而在十指腸壁外,局部無括約肌存在,從而失去括雞功能,致使胰液與膽汁相互返流。當胰液分泌過多而壓力增高,使膽管發生擴張。近年開展逆行胰膽管造影證實有胰管膽管合流流高達90~100%,且發現擴張膽管內澱粉酶含量增高這事實。在動物實驗中觀察到胰液進入膽道後,澱粉酶、胰蛋白酶、彈力蛋白酶的活性增強,這可能是膽管損傷的主要原因。
病毒感染學說
認為膽道閉鎖、新生兒肝炎和膽管擴張症是一病因,是肝膽系炎症感染的結果。在病毒感染之後,肝臟發生巨細胞變性,膽管上皮損壞,導致管腔閉塞(膽道閉鎖)或管壁薄弱(膽管擴張)。但目前支持此說者已見減少。

發病機制

本病由於膽道阻塞,膽汁淤積,使肝實質受損。早期肝可輕度腫大,數個月後即可發展為嚴重膽汁性肝硬化,肝臟明顯腫大,質地變硬,表現為褐綠色,呈細顆粒狀或結節狀。切面可見網路狀灰白色結締組織增生。顯微鏡下,肝小葉被增生的纖維組織條索分隔變形,大小不等,形狀不一,中央靜脈偏位或不清,肝細胞索排列紊亂,肝血竇擴張或變窄。肝細胞有膽汁沉著,呈均勻黃染、細顆粒狀或粗顆粒狀。全部病例可見肝細胞空泡樣變性、肝細胞腫脹、肝細胞增生和庫普弗細胞動員象。與此相反,新生兒肝炎的肝臟特徵是小葉排列紊亂,同時有肝組織壞死,多核巨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膽管纖維增生較少,但兩者有時難鑑別。Kasai認為膽道閉鎖的病理過程本質上是一種硬化性膽管炎,侵犯肝內、肝外膽管系統。常呈節段性,亦可發生在肝門部。肝內膽管,尤其是微細膽管常不受累。肝內型病理改變在出生後2~3個月可表現為膽汁滯留、肝硬化,出生5~6個月,多數小葉間膽管破壞消失,小膽管排列不整齊,狹窄或閉鎖,新生膽管明顯減少,在匯管區域幾乎見不到膽管。發生炎症的膽管可以完全或部分梗阻,梗阻的近端可以擴大,形成囊腫,這種病理改變如在生後3個月內形成肝外引流,則可發生可逆性改變。肉眼觀察到肝外膽管表現為可以完全缺如,正常膽管被纖維索取代,殘存未閉的膽總管形成一個兩端閉塞的小囊等。膽囊可未發育萎陷,或內含“白膽汁”。在肝門部相當正常左右肝管匯合處有一三角形纖維塊結構,通過連續切片發現其中有殘存未閉的膽管。這些結構與肝內膽管通過一些樹樣結構相連,只要橫切此處纖維塊,就有可能使膽汁引流出來,此為行肝門空腸吻合術治療膽道閉鎖的基礎。肝外型膽管閉鎖的肝內膽管開放,而肝外部分或完全閉鎖。由於梗阻的部位和範圍不同,膽道閉鎖的病理改變也有差異。閉鎖的膽道在組織學上符合炎症改變,有少許細胞浸潤的結締組織組成其內面覆蓋肉芽組織,在肉芽組織中可見到很多圓形細胞浸潤和吞噬膽色素的組織細胞,而具有內腔的膽總管見不到上述病理改變,組織學結構正常,其內襯以圓柱形上皮。有學者發現2/3以上的膽管閉鎖病兒有巨肝細胞出現,與新生兒巨細胞肝炎相似,故認為這兩種疾病有密切的關係。
Hitch按肝組織結構的改變羅列了8項指標:
1、肝小葉結構變化;
2、肝細胞質腫脹;
3、匯管區炎症;
4、膽液淤滯;
5、纖維化;
6、膽管增生;
7、巨細胞轉化;
8、髓外造血。
後5項指標對於膽管閉鎖和新生兒肝炎差異是顯著的。電鏡檢查可見:肝細胞內可見較多的形態各異、大小不一、密度不均的高電子密度物質(electron dense material,EDM),Kupffer細胞質內亦可見有EDM。有些毛細膽管附近細胞膜連線破壞,使細胞間隙局限性不規則擴大。微絨毛未見異常。與膽道閉鎖相比,新生兒肝炎患者肝組織內EDM較少,毛細膽管數量略少,管徑稍小,未見破壞現象,微絨毛則較多。目前學者們對膽道閉鎖電鏡所見解析不一,有待進一步研究。
Landing將新生兒肝炎綜合徵和膽道閉鎖統稱為嬰兒阻塞性膽管病。根據病變累及部位分為4型:
1、當病變僅累及肝臟時為新生兒肝炎;
2、若炎症累及肝外膽道而成狹窄但未完全阻塞者,即所謂膽道發育不良,有時這種病變可能逐漸好轉管腔增大,膽道恢復通暢。有時炎症繼續發展導致膽道完全阻塞成為膽道閉鎖;
3、若阻塞在肝管或膽囊及膽總管的遠端則為“可治型”膽道閉鎖;
4、若肝外膽管嚴重受累,上皮完全損壞,全部結構發生纖維化膽管完全消失,僅有散在殘存黏膜者是“不可治型”膽道閉鎖。
認為這種原因造成的膽道閉鎖占有80%病例,而純屬膽道先天性發育異常引起的膽道閉鎖僅有10%。先天原因造成者常伴有其它先天性畸形。最常見為多脾綜合徵,其次為中腸鏇轉不良、十二指腸前門靜脈、下腔靜脈缺如和原位錯位等。說明畸形與胚胎早期發育過程有關,無家族發病和孿生髮病。

症狀

①黃疸:梗阻性黃疸是先天性膽道閉鎖突出表現。一般出生時並無黃疸,1~2周后出現,呈進行性加深。鞏膜和皮膚由金黃變為綠褐或暗綠色,大便漸為陶土色,尿色隨黃疸加深而呈濃茶樣,尿布樣、黃皮膚、有瘙癢抓痕。2~3個月後可發生出血傾向及凝血機制障礙。 ②營養及發育不良:初期患兒情況良好,營養發育正常,表現與黃疸深度不相符。隨後情況所有逐漸惡化,至3~4個月時出現營養不良、貧血、發育遲緩、反應遲鈍等 ③肝脾腫大:是先天性膽道閉鎖的特點。出生時肝臟正常,隨病情發展而呈進行性腫大,3個月左右即可發展為膽汗性肝硬化及門靜脈高壓症,最終常因感染、出血、肝衰竭、肝昏迷,於出生1年內死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