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市李哥莊鎮

1984年5月,沽河人民公社改建為李哥莊鎮至今。 1992年4月,李哥莊鎮被省政府評為“村鎮建設新型鄉鎮”。 1998年7月18日,李哥莊鎮建成全國首家鄉鎮污水處理廠。

李哥莊鎮位於膠州市最東部,距膠州市政府16公里。東南瀕桃源河與城陽區接壤,東北與即墨市毗鄰,西側以大沽河為界與膠東鎮相鄰,北段與北王珠鎮、即墨市張院鎮相連。總面積75平方公里。2005年,全鎮轄41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總人口54236人。2005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3.79億元。農業、工業以及城鎮建設迅速。文教科技、社會事業相對完善。

中文名稱:

李哥莊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膠州

下轄地區:

轄41個行政村

電話區號:

0532

郵政區碼:

266300

面積:

75平方公里

人口:

54236人

方言:

膠州話

氣候條件:

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冬暖夏涼

火車站:

膠州火車站

車牌代碼:

魯B

概況

李哥莊鎮位於膠州市最東部,距膠州市政府16公里。東南瀕桃源河與城陽區接壤,東北與即墨市毗鄰,西
? 2013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李哥莊鎮——地理位置
側以大沽河為界與膠東鎮相鄰,北段與北王珠鎮、即墨市張院鎮相連。總面積75平方公里。2005年,全鎮轄41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總人口54236人。2005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3.79億元。農業、工業以及城鎮建設迅速。文教科技、社會事業相對完善。

綜合經濟實力

2005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3.7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 1.43億元,第二產業26.38億元,第三產業 5.98億元。實現地方財政收入5830萬元,增長32%;農民人均純收入6888元,增長11%;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65億元;完成外貿出口創匯2.07億美元;2005年被評為“全國文明鎮”,為青島地區唯一獲此殊榮的鄉
鎮。

農業

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2.99億元。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種植業結構最佳化,優質糧食、蔬菜、花卉等生產有新發展。投資60萬元新建4400平方米溫室,投資200多萬元新上現代化農業灌溉設備20多台,農業機械55557千瓦。投資640多萬元新建花卉溫室2座,建成苗木花卉基地20公頃。根據全市統一規劃,制定大沽河蔬菜基地規劃,計畫利用3年時間,發展高效蔬菜基地667公頃。

工業

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94.71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87.64億元,限額以下7.08億元;產品銷售收入79.63億元,利稅總額8.97億元,利潤總額3.8億元。
全鎮形成毛髮製品、建材、木製品、食品加工等四大主導產業。限額以下工業企業426家,外資企業128家。全年引進外資項目22個,契約利用外資8884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494萬美元。引進內資項目58個,契約利用內資13.5億元,實際利用內資2.78億元。海源實業和西樹木業公司被確定為青島市重點建設項目,雨虹塑膠、美茹服裝等4個項目被確定為膠州市重點建設項目。新發展工商業戶466戶、私營企業58家。新發展外向型私營企業43家、科技型私營企業12家、自營進出口私營企業3家、青島市高新技術企業2家,5家私營企業通過ISO9001系列質量認證,其中聯誼木業集團生產的聯誼牌地板被國家工商總局評為中國馳名商標,山東省名牌產品和山東省著名商標,稅收過50萬元的有16家,過100萬元的有9家。全年利用民資1.65億元,上繳稅金6145萬元。個私稅收占全鎮稅收總額的近二分之一,個私經濟成為全鎮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84億元,四大產業的產值占全鎮工業總產值的比例繼續提高,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家,其中銷售收入過5000萬元的2家,過億元的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77億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82.8%。

小城鎮建設

高標準編制新一輪城鎮發展規劃。突出李哥莊鎮中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生態旅遊總體規劃兩個重點,環保規劃、消防規劃等專項規劃齊全到位。建設方面,新開工建設李魏屯小區、桃園住宅小區等8個住宅小區,新開發建設住宅樓13.3萬平方米、商業網點1.8萬平方米、工業廠房10.6萬平方米,用於城鎮建設的資金達到1.7億元。加強對住宅小區的建設與配套,迎賓小區、貴都花園、雍翠花園、世紀苑小區、李哥莊別墅區等10多個小區布局合理、環境優美、配套完善,物業管理規範到位。規劃桃園河原始生態濕地景區、植物園
旅遊項目。植物園一期占地57公頃的香槐古園已初步建成,二期正在規劃論證。建成後,將形成以迎賓大道為軸線、兩面環綠、進鎮先進植物園的景觀。

社會事業

全鎮有國中1所,國小10所,在校學生6500名;幼稚園25所,入園兒童2400名。衛生院1所,醫療室127個。開展“創三戶”、“環境美星級村莊”及“文明一條街”創建等達標升級活動,實行創建與升級達標相結合,檢查與考核相統一,有14個村莊被評為“膠州市五星級村莊”。年內新創膠州市級文明單位6個。以鎮文化廣場、文化中心和村文化大院為依託,開展元宵文化活動、六一文化匯演、國慶文藝演出等多項活動,豐富全鎮人民的業餘文化生活。年內,解決鎮北部6個村莊的吃水難問題,全鎮所有村莊都通上自來水。另外,廣播電視、老幹部、民族宗教、統計、檔案、雙擁、民兵預備役等工作都取得一定成績。
沿革 解放前,以膠濟鐵路為界分為兩鄉,路南為沽麻鄉,路北為唐民鄉。1949年6月分為麻灣區、膠東區、沽河區3個區。1957年冬撤區並鄉,膠濟鐵路南四鄉並為李哥莊鄉;鐵路北兩區三鄉並為沽河鄉。1958年9月由兩鄉聯合成立了紅旗人民公社,1959年改名為沽河人民公社。1984年5月,沽河人民公社改建為李哥莊鎮至今。

自然狀況

該鎮地處平原地帶, 地勢北高南低。東西最大距離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26公里,全鎮占地面積7500公
頃,其中耕地面積2333公頃。主要河流有大沽河、桃園河、小辛河,境內流長14公里,流域面積52平方公里。適合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經濟作物主要有蘋果、蔬菜、大豆。
全鎮轄41個行政村, 4個居委會,總人口5.8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2‰。全鎮少數民族有蒙古族、 朝鮮族,人口總數為102人,占全鎮人口總數的0.18%。全鎮姓氏有張、劉、王等54個,其中張姓最多。

主要經濟狀況

建國初期, 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91萬元, 1978年為319萬元,2000年為11億元。第一、二、三產業所占GDP比重分別為8∶57∶35。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214萬元,年末社會儲蓄各項存款餘額8.1億元。

強鎮由來

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全市鄉鎮前茅,在國內外頗有影響。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中國二十一世紀經濟發展豐碑單位、全國出口創匯十強鄉鎮、全國綜合經濟實力百強鎮、全國全民健身先進單位、山東省出口創匯狀元鎮、山東省明星鄉鎮、山東省村鎮建設新型鄉鎮、青島市對外開放先進單位、青島市經濟強鎮、青島市首批小康鎮、青島市文明單位、青島市鄉鎮企業明星鄉鎮、青島市黨建工作先進單位、青島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青島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青島市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單位等。

行政區劃


下轄村











































北王家莊

北張家莊

陳家埠子

大屯二

大屯三

大屯一

大窯村

東小埠

高家村

河榮二村

河榮一村

後石龍屯

後辛疃

黃家屯

紀家莊

賈疃

姜新村

矯戈莊

老窯

冷家莊

李哥莊

李魏屯

毛家莊

南王家莊

南張家莊

前石龍

前辛疃

石拉子

雙京

四甲

孫家村

桃園

陶家莊

王新村

魏家屯

西小埠

小辛疃村

小窯村

新馬家屯

張揚屯

中張家莊

周臣屯

周家村

陶家莊

前辛疃

李家莊

魏家屯

周臣屯

馬家莊

小窯村

南王家莊村

桃園村

南張家莊

毛家莊

陳家埠子新村

前石龍

後石龍

王新村

馬家莊

姜家莊

周家村

孫家村

周家屋子

郭家屋子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58734


28335


30399

家庭戶戶數

17660

家庭戶總人口(總)

53896

家庭戶男

26716

家庭戶女

27180

0-14歲(總)

10760

0-14歲男

5626

0-14歲女

5134

15-64歲(總)

42834

15-64歲男

20352

15-64歲女

22482

65歲及以上(總)

5140

65歲及以上男

2357

65歲及以上女

2783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50418

大事記

1930年夏,中共地下黨員姜效汶在大沽河岸發動貧苦農民,組織農民協會,發展會員七八十名。
1945年10月, 中共山東分局決定將膠縣北部聯屯、豐隆、北都、膠萊和沽河5個區及高密縣鐵路北6個區合併,成立膠高縣,屬南海專區。
1947年11月21日, 濱北軍分區部分部隊和華東東線指揮部9個連隊及縣大隊聯合圍攻膠城。國民黨整編第九師和駐守膠城的暫編54師棄城東渡大沽河逃竄,膠城第五天解放。
1948年4月5日, 膠縣大沽河東岸各村,被國民黨縣“自衛隊”強行抓壯丁300餘人。
1949年5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向青島市進軍,盤踞在膠縣大沽河東岸的國民黨軍隊竄至嶗山一帶,膠縣全境解放。
1952年春,全縣組織4萬民工用52萬工日,修築大沽河防洪堤壩。
1955年冬,沽河區和平莊試辦高級農業合作社。
1958年3月,膠縣稻改指揮部成立,並在大沽河下游插秧進行試驗。
1960年4月, 膠縣沽河公社石拉子大隊民兵連長韓志發出席全國民兵英模大會。大會授予其“全國民兵
模範”稱號和五六式自動步槍一支。
1977年4月, 沽河人民公社大規模農田基本建設開工。在平原地區劃方整地,實行田、水、林、路、村、電統一治理。
1981年秋,李哥莊水源地工程動工,至1982年春竣工。李哥莊泵站直接向青島市輸水;前韓泵站(南沙梁水源地)西向膠城,東向李哥莊泵站輸水。
1983年7月6日, 大沽河膠縣境內西岸大堤發生橫向斷裂8處。膠縣人民政府向省政府、青島市防汛指揮部發出傳真電報,7月13日,組織萬人搶修大沽河斷裂河堤。
1988年4月21日, 李哥莊鎮設立農業承包契約管理站,與農業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合署辦公。
6月15日, 膠州市發製品總廠榮獲由農業部、對外經濟貿易部、《中國鄉鎮企業報》《國際商報》《經濟參考報》聯合評選的全國首屆鄉鎮企業出口創匯“飛龍獎”;同時,獲新產品開發“青龍獎”。
11月,李哥莊鎮人民政府被山東省委、省政府分別授予“全省計畫生育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12月,青島飛龍工藝品公司張希春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優秀農民企業家”稱號。
1989年5月8日, 下午4~6時,李哥莊鎮連續三次遭冰雹襲擊,雹粒最大直徑達8厘米,災情嚴重。
9月,李哥莊鎮後石龍村引進4YW-2型玉米聯合收割機,此系膠州市第一台玉米收割機械。
1990年7月30日, 膠州市政府決定,註銷李哥莊鎮“十字坡”地名,同時將“膠州市十字坡經濟技術開發區”更名為“膠州市大沽河經濟技術開發區”。
9月3日,中共山東省委常委、副省長高昌禮在青島市委副書記張惠來等陪同下,視察了膠州市李哥莊鎮。中共膠州市委書記張殿忠和李哥莊鎮黨委負責人分別匯報了膠州市出席全省農村工作座談會情況和李哥莊鎮鎮辦企業發展情況。
是年,李哥莊鎮被省政府命名為“明星鄉鎮”。
1991年2月, 青島飛龍工藝品公司張希春被國家農業部授予全國“鄉鎮企業家”稱號。
4月11日, 國家農業部副部長馬忠臣由山東省鄉鎮企業局局長郭振山、青島市副市長徐民甫陪同,考察了李哥莊鎮鎮辦企業飛龍工藝品公司。
是月,青島飛龍工藝品公司被國家經貿部命名為1990年度“全國十大百強鄉鎮企業”。
5月28日,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姜春雲、省委秘書長韓喜凱等一行6人,在青島市委副書記張惠來的陪同下,視察了李哥莊鎮金冠帽廠、皮衣廠等。
1992年4月,李哥莊鎮被省政府評為“村鎮建設新型鄉鎮”。
是月,青島飛龍工藝品公司被國家經貿部評為全國“十大百強鄉鎮企業”。
1993年5月,李哥莊鎮農機站從佳木斯引進JL1065大型自動小麥聯合收割機。
7月24日, 中共青島飛龍工藝品公司委員會在李哥莊鎮成立。此為膠州市第一個鄉鎮企業黨委。
是年,李哥莊鎮跨入全國財政收入千萬元行列。
1994年3月4日,李哥莊鎮被中共山東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山東省百強鄉鎮”。
6月22日, 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郭松年等一行13人,由青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秀英、副市長周迪頤等陪同,視察了李哥莊鎮中心國小。
11月, 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法制委員會主任王樹芳及省婦聯負責人一行5人,在青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吉實陪同下,來膠州視察《婦女權益保障法》貫徹實施情況。視察組對青島大洋食品有限公司、青島飛龍工藝品公司金冠帽廠等企業女職工的積極奉獻精神深為讚賞。
是年,李哥莊鎮被國家建設部定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全國鄉鎮企
業示範區”。
是年,青島飛龍工藝品公司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全國出口創匯十強企業”“全國最佳經濟效益鄉鎮企業”。
1995年6月18日, 青島飛龍工藝品集團公司、山東大洋食品集團公司被國家農業部列入“1995年全國最大經營規模鄉鎮企業1000家”。
8月18日, 中共山東省委副書記李文全在膠州市委書記孫百剛、市長黃聿頌等陪同下,視察了李哥莊鎮山東大洋食品集團公司、李哥莊鎮公安分局。
1996年4月,青島飛龍工藝品集團公司投資180萬美元,1700萬元人民幣的60萬打球帽、40萬頂假髮技改項目,被國家計委、輕工總會、經貿委評為“雙優”工程。
6月26日, 膠州市在李哥莊鎮建立蔬菜生產基地133.33公頃,此屬青島市菜籃子工程。
12月,李哥莊鎮黨委書記李紀波被中共山東省委授予“省百名優秀鄉鎮黨委書記”稱號。
1998年7月18日,李哥莊鎮建成全國首家鄉鎮污水處理廠。
2000年1月18日, 李哥莊鎮投資600萬元,建設占地3.5萬平方米的李哥莊鎮人民廣場,這是膠州市第一個鄉鎮級人民廣場。是年10月10日,人民廣場竣工剪彩。
2月12日,李哥莊鎮開闢3.8平方公里大沽河工業園,實施園區招商帶動戰略。
4月7日, 李哥莊鎮北王家莊小區開建,一期投資1000萬元,建築面積約1.8萬平方米。
5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到李哥莊鎮視察小城鎮建設,給予高度評價。
是月10日, 世界500強企業--法國拉法基博思彩瓦有限公司在李哥莊投資建廠,總投資600萬美元,日產彩瓦20萬片。
6月7日, 李哥莊鎮陳家埠子村投資1100萬元,在鎮駐地建設新村,建築面積2.3萬平方米。建成後,將實現整村異地搬遷。
是月18日,1.2萬平方米的李哥莊鎮教師公寓交付使用。
是月19日, 大沽河工業園一期1平方公里開發完畢,引進外資1320萬美元,引進內資1.1億元。
7月,投資190萬元,實現了鎮區道路高標準硬化。
9月1日,投資600萬元、總占地面積66.66公頃的大沽河農科園開工興建,2001年初竣工。
11月1日,李哥莊鎮三個學區合點並校。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1946年糧食總產僅227萬公斤。 1946年夏,實行土地改革,1949年糧食總產達到332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達到340公斤,總產量達到1189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同時, 提倡科學種
田,對境內666.7公頃荒灘進行復墾,開挖魚塘546.66公頃。並對大沽河、小辛河進行多次疏浚,變水害為水利。全鎮旱能灌、澇能排的穩產高產田,占可耕地的98%。1993年被評為青島市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單位。2000年糧食畝產突破1000公斤大關,總產達到3495萬公斤。
1990年以來,全力發展種植業,實行種植結構調整,發展果園80公頃,2000年果園面積95公頃, 果品產量3200噸。全鎮建冬暖式大棚416個,小拱棚1216個,主要種植韭菜、 黃瓜、芹菜、西紅柿等10餘種蔬菜瓜果。每年向市場供應蔬菜5.8萬噸,畝產值2.1萬元。 2000年發展起633.33公頃出口蔬菜種植,形成333.33公頃花椰菜、133.33公頃洋蔥、13.33公頃牛蒡三個專業化出口蔬菜種植基地,拉動了農業結構調整,糧經比例達到4∶6。2000年興建膠州市大沽河農科園,占地面積66.66公頃。
該鎮重視植樹造林, 保護生態環境,林網及四旁植楊柳樹580萬株,既綠化了環境,又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2000年底, 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3.1億元,其中種植業1.1億元,林業160萬元,畜牧業1.1億元,漁業7600萬元。

第二產業

建國前,僅有少數白鐵、磚瓦窯等零星私營工業。建國初,手工業作坊大部停辦。1958年開始發展社隊工業,先後建起麵粉廠、鞋廠、磚廠、耐火材料廠、農具廠、 沙廠等小型企業。1961年,從業人員超過1500人,固定資產原值30萬元。1978年, 又先後辦起木器廠、水泥廠、預製件廠、化工廠、發渣廠等企業,18個村建成磚瓦窯。是年,鎮辦企業總產值425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187萬元。1985年,經濟體制改革,社隊企業改為鄉鎮企業,形成鎮、村、聯戶和戶等各種形式辦企業。是年,鎮辦企業總產值1769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1327萬元。90年代後,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由資源型、加工型向市場外向型經濟轉移,圍繞“三型” (資源型、加工型、外向型) 、“四路”(調整之路、聯合之路、科技之路、外向之路),外引內聯,最佳化產業結構,逐步形成了以輕工為龍頭,以化工、建材、機械器件、汽車製造、食品、木製品為骨幹協調發展的工業格局。2000年全鎮共有工業企業429個,從業人員4.167萬人, 產品354個品種,年末完成工業總產值31.7億元,創利稅1.31億元。名優產品有:“沽河”牌425R普通矽酸鹽水泥獲省優部優國家質量認證、省免檢產品和農業部名牌產品等榮譽稱號; “聖馬”老爺車等7項專利獲國家認可專利;“龍潤”牌烤魚片獲中國馳名產品稱號;“飛龍”球帽獲國家農業部“中國名牌”稱號。

第三產業

建國前,境內魏家屯、李哥莊、石拉子等幾個有集市的大村,均處交通要道,商業、飲食業、服務業、錢莊等店號比較多。李哥莊村各類店鋪達20餘家。建國初,區政府發動民眾入股辦起李哥莊聯村供銷合作社,集體商業日益壯大。1953年,對私營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私營商業大多數納入合作化軌道。1978年之後,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日趨繁榮。1987年,有集體網點62處,個體網點發展到
748處。此外,農村還有小商販360餘戶。90年代,個體私營經濟步入快車道,集體商業服務網點大多實行集體承包或私人承包。近年來,鎮政府出台優惠政策,最佳化發展環境, 沿全鎮南北分別建成了前石龍、大沽河、北王家莊等6個集貿市場,建成了魏家屯木材批發和河榮、 小辛疃蔬菜批發3個專業市場,培育起淡水養殖、畜牧養殖、 蔬菜種植、木材加工等7個專業村,2000年又建成占地16萬平方米的民營經濟園區。 至2000年底,全鎮個體工商戶達到2683戶,私營企業225家,實繳國家稅金1310萬元。其中,外向型私營企業發展到50家,實際利用外資2300萬美元,形成了刺繡制帽、木器製作、發製品、首飾加工四個區域性民營產業基地。2000年,個體私營經濟實現外貿出口交貨值7.8億元。 第三產業從業人員7200餘人,年末實現三產增加值4.13億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1903年境內有私塾27處, 學生400餘人。是年開始興辦學堂,建初等國小3處。 1912年後,限制私塾,發展新式教育。至1949年,境內有國小29處,在校生1549人,適齡兒童入學率51%。建國後,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發展。鎮政府創辦農民業校,經十餘年努力,在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基礎上,多數學員達到國中文化水平。 80年代全鎮學校房舍、設施均達到省級標準,鎮投資1100萬元建成2處高標準中學。1987年成立成人教育學校,培育農村各類技術人才累計3468人。2000年,全鎮有國小12所、 在校生4624人,中學2所、在校生1901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設施均達到省級標準, 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生1149人,其中大本327名,大專822名。
2000年,全鎮共有科技人員1649人。自1981年以來,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57項。1995年被評為青島市科普工作先進鄉鎮,1996年被評為山東省科普工作先進鄉鎮。
李哥莊鎮歷史悠久,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如舞蹈、地方戲、書法、剪紙、雕刻等民間藝術代代相繼。建國後,民眾文化更加活躍和繁榮。1959年建文化站,1961年建廣播站,1972年建電影隊。80年代,加強村和機關、學校建設,建圖書閱覽室,鎮建立檔案室。2000年,鎮檔案室規範化管理達到省二級標準。
建國前,境內醫療條件較差,只有十餘名中醫,幾個大村有中藥鋪。1952年成立衛生工作者協會。1957年,衛生技術人員增加到52人。1959年建衛生保健站,1961年改為衛生院。60年代末,各村成立衛生室,配赤腳醫生,實行合作醫療制度。1983年鎮衛生院占地2.33公頃, 有門診、病房樓各1幢,總建築面積4489平方米,醫務工作者59人, 病床62張。此外有村衛生室43處,村醫生和衛生員137人。1989年,李哥莊鎮衛生院投資32萬元安裝暖氣, 投資20餘萬元購置B超等先進醫療設備,改善了醫療條件, 被評為“青島市配套改貌建設先進單位”。2000年,有鎮衛生院1處,村級衛生室39處,病床196張。
境內學校體育活動空前活躍,體育競賽形成制度。鎮、強村及鎮辦企業有體育場、文化活動室等,各村成立健身隊,學校師生成立健身組。1996年,被評為“全國萬人健身運動先進鄉鎮”。

人民生活

建國前,廣大民眾過著半飢半飽的生活,人年均糧食70公斤,經濟收入不足40元。建國後,隨著經濟的恢復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297公斤, 經濟收入51元。70年代,農民以玉米、地瓜為主糧,80年代以小麥麵粉為主食,90年代麵食加雞、魚、肉、蛋。穿著方面,70年代穿青、藍、白單調衣服,如今穿著顏色多彩,樣式新穎,逐步向高檔化發展。如今已有95%以上的農戶建成磚石結構的新居。大窯村有32戶農民住進二層高檔小康樓。全鎮人均住房面積56平方米,電話裝機總量1300餘部,行動電話3000餘部。80年代普及腳踏車,90年代摩托、機動三輪、各種汽車已逐步成為代步工具。1993年,全鎮已實現“三通” (戶戶通電、戶戶通自來水、村村通程控電話) ,80%的農民加入社會保險。由於機械化、電氣化的實現,農民勞動強度大大降低,農村婦女形成“三個月種田,三個月遊玩,六個月掙錢”的習尚。男子作為剩餘勞力投入工業和第三產業。1993年,鎮敬老院被評為青島市市級敬老院,有35位無兒無女的老人在此歡度晚年。1995年,該鎮被評為山東省小康鎮。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75元。

鎮村建設

1987年,鎮黨委書記趙呈祥代表李哥莊鎮出席山東省小城鎮工作理論研討會。1989年7月,70華里鎮級公路竣工通車。1991年8月,大窯村被定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村” ,李哥莊鎮被定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鄉鎮”。1993年9月委託山東省村鎮建設規劃設計院設計“李哥莊鎮小城鎮規劃”。自1998年以來,通過市場化運作,投入城鎮建設資金2.8億元,新建二層以上樓房426棟,拓寬改造街道12條,總長35公里,建成全國首家鄉鎮污水處理廠,先後被列為山東省百新工程試點鎮和山東省中心鎮, 是青島市12箇中心鎮中惟一到2002年鎮區人口達到5萬人的鄉鎮。近年來,該鎮確立了“政府出台政策,村企出資修路,大戶投資開發,市政負責管理”的思路,把小城鎮建設作為拉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個大戰略來抓,詳細規劃覆蓋率達到98%以上,按總體規劃合理確定人口和用地規模,統籌安排工業、商業、居住、文化、市政和環境保護等各項建設,最佳化了小城鎮投資環境。2000年,邀請了同濟大學、北京大學等專家教授,對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划進行了調整和完善,編制了新城區專業詳細規劃,規劃到2010年駐地人口達到10萬人,建成區面積12平方公里。並先後投資1.8億元, 新增建築面積18.5萬平方米,完成了3.5萬平方米的人民廣場、1.1萬平方米的綠化及駐地亮化工程、3萬平方米的商業網點工程、9萬平方米的住宅樓工程、6.5萬平方米的通用廠房工程等, 使建成區面積擴大了0.7平方公里,達到了6.4平方公里, 增加人口5000餘人,鎮區常駐人口達到3.5萬人,城市化水平達到42%。鎮駐地主要街道實行一天一掃。李哥莊鎮被評為“山東省村鎮建設明星鄉鎮”。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25年,大辛疃村徐寶鐸在濟南工業專門學校加入中國共產黨,為膠州市早期共產黨員之一。1929年,大辛疃村丁瑞芝在大店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期間,河榮莊是中共膠縣縣委建立的重要基點村,當時為縣委書記李奎生、縣長王海亭等秘密工作的地方。1941年10月,在沽河等地建立中共三區路北分區委。1944年3月, 在三區東北部建立中共沽河分區委,主要活動在沽河兩岸、大店、辛疃一帶。1945年5月,成立中共沽河分區委,同年8月改稱中共膠高縣沽河分區委員會。1949年10月成立中共膠縣沽河分區委員會。1958年2月至1987年2月,先後易名為中共膠縣李哥莊鄉委員會、中共膠縣沽河鄉委員會、中共膠縣沽河人民公社委員會、中共膠縣李哥莊鎮委員會。 1987年2月成立中共膠州市李哥莊鎮委員會。至2000年底,全鎮共建黨支部108個, 黨員人數發展到2304人。鎮黨委曾多次榮獲“青島市先進基層黨委”稱號,黨委書記李紀波於1996年12月被授予“山東省百名優秀鄉鎮黨委書記”稱號。

基層政權建設

1944年3月, 膠縣抗日民主政府在三區東部建立沽河區公所,駐辛疃一帶。8月,改稱膠高縣沽河區公所。1958年2月成立膠縣李哥莊鄉,駐李哥莊;成立膠縣沽河鄉,駐前辛疃。1958年9月撤銷李哥莊鄉、沽河鄉,成立紅旗人民公社,1959年2月改稱沽河人民公社,1967年3月稱沽河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稱沽河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建立膠縣李哥莊鎮人民政府,1987年2月成立膠州市李哥莊鎮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民眾組織抗日戰爭時期,1945年6月成立膠縣沽河區各救會,同年8月改稱膠高縣沽河區各救會。1945年8月成立膠高縣沽河區青救會、區團委、婦救會。建國後, 婦女團體:1950年11月,成立膠縣第六區民主婦女聯合會,1955年6月改稱沽河區民主婦女聯合會,1956年1月更名為沽河區婦女聯合會。1958年2月至今,先後易名為沽河鄉婦女聯合會、李哥莊鄉婦女聯合會、沽河公社婦女聯合會、李哥莊鎮婦女聯合會。青年團體:1950年11月,成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膠縣第六區委員會,1955年6月改稱為青年團沽河區團委, 1957年6月更名為共青團沽河區委。1958年2月至今,先後易名為共青團沽河鄉團委、李哥莊鄉團委、沽河公社團委、李哥莊鎮團委。近年又成立了李哥莊鎮計畫生育辦公室、鎮工會聯合會、工商聯合會、個體勞動者協會、科學技術委員會、農民協會、水產養殖協會等組織。
現任鎮黨委書記:王進
現任鎮長:冷建雲

人物簡介

苟希道

苟希道(1860~1939) 字敬五,李哥莊鎮毛家莊人。自幼讀私塾,20歲時設塾教書,後立志濟人,發奮學醫,經10多年努力,終成良醫。自清光緒16年(1890年)起,棄教行醫。他醫德高尚,求診者絡繹不絕。他精於外科。治療腫毒症,初用針刺術和劑療術,後改用外敷“潰藥”,又探究使用內服藥,療效明顯。1939年,病逝於故里。

孫芝蘭

孫芝蘭(1920~1946) ,女,李哥莊鎮河榮莊人,革命烈士。孫芝蘭早年喪父,以討飯度日。1940年,中共膠縣縣委在河榮莊一帶活動,經常以她家為聯絡點。孫芝蘭逐漸接觸到中共膠縣縣委領導人,從而明白了革命道理。曾多次掩護縣委陳少竹、劉錫山、劉濤、王石民、李效周等同志。1941年,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期間,丈夫隨軍南下,她白天忙於救護傷員,晚上背著孩子走門串戶發動民眾站崗、放哨、做軍鞋。在她的帶領下,許多婦女積極參加擁軍支前工作。1946年,孫芝蘭被“還鄉團”逮捕,押到平度縣山上村。敵人為了從她口中得到機密情報,便對其嚴刑拷問,但毫無作用。最後,敵人將孫芝蘭及其妹妹和年僅兩歲的兒子活埋。

葉恩年

葉恩年 (1930~1953) ,革命烈士,李哥莊鎮小窯村人。1953年3月入伍,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任戰士,1953年6月,在朝鮮戰場犧牲,生前曾榮立二等功一次。

呂聖武

呂聖武(1923~1975) 革命烈士,李哥莊鎮孫家村人。1944年參加革命,中共黨員。 後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任職, 建國後,在福建省福州市人民武裝部任政委。1975年,病逝於蘇州。

劉文彬

劉文彬 (1911~1993), 原名劉從進,李哥莊鎮河榮莊人。1940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0月,任河榮莊村黨支部書記,後歷任中共膠縣縣委宣傳幹事、分區委組織委員。 1945年9月,任營海區委書記,兼任中隊指導員。1947年10月,任膠縣糧食局局長。 建國後, 曾任山東省糧食廳黨組成員、處長,萊鋼指揮部後勤部副部長。1983年離休,1993年4月因病逝世。

周懷清

周懷清,李哥莊鎮周家村人。生於1920年7月20日,1940年3月15日參加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同年9月6日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膠縣地方抗日武裝排長、連長等職,曾參加麥丘伏擊戰、靈神廟戰鬥等,數次負傷。1942年冬,受南海特委軍事部的派遣,通過堂兄周懷義的介紹,到青島大港以鐵路臨時養路工為掩護,從事秘密工作;其間發展日本產業工人藤九光夫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們向根據地輸送物資,剷除、警告漢奸,偵查敵情。解放後長期在鐵路系統工作。1982年4月10日離休。2005年前後居住于山東省威海市。

張希春

張希春(1936~2001) ,中共黨員,李哥莊鎮李哥莊村人。小時入私塾學習,1953年參軍。1958~1969年,歷任沽河管理區民兵營連長、指導員,李哥莊大隊支部書記,民兵專職指導員,磚瓦廠書記。1973年,他建起了發渣廠,開始了創業之路。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成立了青島飛龍工藝品集團公司。先後榮獲全國首家鄉鎮企業出口創匯“飛龍獎”,新產品“青龍獎”,以及“全國十大百強鄉鎮企業”“1995年全國最大經營規模鄉鎮企業1000家”“全國出口創匯十強企業”“全國最佳經濟效益企業”等稱號。 張希春被授予省“優秀農民企業家”、全國“鄉鎮企業家”稱號。2001年2月,因病去世。

膠州市行政區劃

行政隸屬:中國山東省青島市
參見:山東省鄉級以上行政區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