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膿腫

腸膿腫

肛管、直腸周圍軟組織內或其周圍間隙內發生急性化膿性感染,並形成膿腫,稱為肛管、直腸周圍膿腫。其特點是自行破潰,或在手術切開引流後常形成肛瘺。是常見的肛管直腸疾病,也是肛管、直腸炎症病理過程的急性期,肛瘺是慢性期。常見的致病菌有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和綠膿桿菌,偶有厭氧性細菌和結核桿菌,常是多種病菌混合感染。骨盆直腸膿腫雖少見,但很重要。因患者自覺的局部症狀不明顯,而全身症狀顯著,故早期診斷常有延誤。

肛管、直腸周圍軟組織內或其周圍間隙內發生急性化膿性感染,並形成膿腫,稱為肛管、直腸周圍膿腫。其特點是自行破潰,或在手術切開引流後常形成肛瘺。是常見的肛管直腸疾病,也是肛管、直腸炎症病理過程的急性期,肛瘺是慢性期。常見的致病菌有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和綠膿桿菌,偶有厭氧性細菌和結核桿菌,常是多種病菌混合感染。骨盆直腸膿腫雖少見,但很重要。因患者自覺的局部症狀不明顯,而全身症狀顯著,故早期診斷常有延誤。

治療方式

少數肛周膿腫用抗生素,熱水坐浴及局部理療等可以消散,但多數需要手術治療,手術有兩種方式。
(一)單純性膿腫的治療
可在截石位或側臥下,用局麻或腰麻,在膿腫部位做放射狀切口,放出膿液後,伸入食指探查膿腔大小,分開其間隔。必要時將切口邊緣皮膚切開少許,以利引流,最後用凡士林紗條放入膿腔做引流。
(二)膿腔與肛瘺相通的膿腫
可在切開膿腫後,用探針仔細檢查內口,然後切開瘺管,適當切除皮膚和皮下組織,內口周圍組織也稍加切除,使引流通暢。如內口較深,瘺管通過肛管括約肌,可採用掛線療法。以上手術優點是膿腫一期治癒,不再形成肛瘺。但在急性炎症中,找內口有困難時,不應盲目尋找,以免炎症蔓延或形成假道,僅做切開排膿,待形成肛瘺後,再做肛瘺手術。二期手術優點是效果準確,治癒率高。
值得注意的是,文獻報告肛門周圍膿腫單純切開引流治療也有些不再復發,如Hanley(1978)報導35%~40%無復發。Scoma(1974)34%無復發。Vasilevsky(1984)103例肛門直腸膿腫切開引流治療,隨訪1月至9年,括約肌間膿腫無復發,83例肛門周圍膿腫及9例坐骨直腸窩膿腫,11%發生復發膿腫,37%形成肛瘺。因此,一期手術不應作為常規手術,以免影響肛門功能。

術後護理

患者如果已行肛門直腸周圍膿腫手術,那么術後的護理及換藥即成為主要的治療手段,是關鍵所在。
所以患者應遵從醫囑,注意飲食,忌食辛辣刺激醇酒之品,多食瓜果蔬菜,以保持大便通暢。同時,便後堅持肛門坐浴,可用1:1000高錳酸鉀液或生理鹽水,或用中藥煎熬坐浴熏洗肛門,每次10~15分鐘。還要忌食生冷之物及油膩之品,以防發生腹瀉或糞渣堵塞肛竇。注意創面有無滲血,如敷料己被染濕應及時更換。
按醫囑補充液體或抗生素,或口服各類藥物。飲食以高蛋白、低脂肪為主,多喝湯湯水水,促進營養吸收。換藥時肉芽以新鮮紅活著為佳,如遇肉芽組織生長高出表皮,應作修剪;遇有創口橋形癒合或縫合創口有感染者,則應剝離敞開創口,或拆除縫線敞開創口。有掛線者,如術後7~9天掛線末脫落,做換線再掛處理,縫合創口以5~7天拆線為佳,還要注意保持創面的引流通暢,填塞凡士林紗條或藥條,應緊貼創面,內口應到位,以創面肉芽從下朝上、從內至外生長力最佳,這樣就能避免橋形癒合,獲得最佳的手術效果。可以配合服用一些中藥如人參皂苷rh2幫助術後恢復,消炎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