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斑普提魚

腋斑普提魚

腋斑普提魚,又稱腋斑狐鯛,俗名白尾龍、日本婆仔、三齒仔、紅娘仔,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本魚體長型,側扁;頭尖;眼眶間隔稍凸。眼眶前與前鰓蓋被鱗。本魚成魚常單獨在亞潮帶較深的岩礁間活動。幼魚則在岩洞或礁圓下活動,有時也會扮演魚醫生為其它魚去除鰭條及身體表面的異物。以底棲無脊椎生物為食。腋斑普提魚是海洋熱帶珊瑚礁魚類。分布於中國南海;國外見於紅海、印度洋非洲東岸、太平洋中部、日本南部的海域。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腋斑普提魚腋斑普提魚

學名:Bodianusaxillaries
中文名:腋斑普提魚
科名:Labridae
科中文名:隆頭魚科

特徵

背鰭Ⅻ-10;臀鰭Ⅲ-12;胸鰭15—16;側線鱗30—31。鰓耙5+12。體長為體高2.7—2.9倍;為頭長3.0倍。頭長為吻長2.8—3.2倍;為眼徑4.2—4.6倍。前鰓蓋骨邊緣具鱗。頭和體前半部紫紅色,後部呈粉紅色。尾柄和尾鰭桔紅色。背鰭前方3鰭棘鰭膜呈黑色;鰭條呈黃色。前方3鰭條間具1黑斑。臀鰭呈黃色,前方5鰭條間具1黑斑。胸鰭桔黃色。基底部具1黑色圓斑。體長139mm。

俗名

腋斑普提魚,又稱腋斑狐鯛,俗名白尾龍、日本婆仔、三齒仔、紅娘仔,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

分布

腋斑普提魚腋斑普提魚

本魚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紅海東非、南非、留尼旺、馬爾地夫、斯里蘭卡、日本、台灣、中國南海、越南、泰國、菲律賓、印尼、澳洲、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群島、帛琉、馬貴斯群島、斐濟、關島、諾魯、索羅門群島、吉里巴斯、東加、萬納杜、法屬玻里尼西亞等海域。

深度

水深2~100米。

特徵

魚體長型,側扁;頭尖;眼眶間隔稍凸。眼眶前與前鰓蓋被鱗。齒圓錐狀,上下頜前側具2對犬齒。身體前半部為暗褐色到棕色,後半部則為淡茶色到白色,以背鰭硬棘部末端往腹鰭方向為顏色的分界。在胸鰭基底、背鰭及臀鰭軟條部上各有一枚黑斑。幼魚則全身漆黑,側面看吻及體側共有9枚白紋,皆分布在個鰭的基部且對稱分布。背鰭硬棘12枚、背鰭軟條9~10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12~13枚。體長可達20厘米。

生態

魚成魚常單獨在亞潮帶較深的岩礁間活動。幼魚則在岩洞或礁圓下活動,有時也會扮演魚醫生為其它魚去除鰭條及身體表面的異物。以底棲無脊椎生物為食。

經濟利用

魚、幼魚色彩鮮明可為觀賞魚

其他知識

中文名腋斑普提魚

命名者(Bennett,1832)

俗名三齒仔、紅娘仔、日本婆仔、腋斑寒鯛

科目隆頭魚科

科目英文Labridae

經濟魚類是

觀賞魚類是

食用魚類是

是否有毒否

最大長度20cm

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輻鰭魚綱Actinopterygii
目:鱸形目Perciformes
亞目:隆頭魚亞目Labroidei
科:隆頭魚科Labridae
屬:普提魚屬Bodianus
種:腋斑普提魚B.axillaris
二名法
Bodianusaxillaris
Bennett,1832
異名
Cossyphusoctomaculatus,Liénard,1891
Labrusaxillaris,Bennett,1832
Lepidaploisalbomaculatus,Smith,1957
Lepidaploisaxillaris,Bennett,183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