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急躁症

脫貧急躁症

脫貧急躁症,是在扶貧工作中出現的弄虛作假現象之一,一些地方幹部想給自己樹立政績,就虛報脫貧的數字。對此,國務院扶貧辦表示,如果貧困地區在退出的過程中弄虛作假,是要問責的。

基本信息

現象

脫貧脫貧
脫貧急躁症是扶貧領域存在怪象之一,貧困民眾的面貌沒有根本改變,“窮根”還沒有徹底拔除,就被摘了貧困的帽子,表現在一些地方急於完成扶貧指標,今天播種,明天就想開花結果;有的地方只“輸血”不“造血”,缺乏長遠規劃;更有一些地方搞“應景式”、“注水式”的“假脫貧”,只顧完成指標,表現“成績”。有的急於完成減貧指標,貧困戶貧困依舊,仍然被脫貧摘了帽;有的為了落實扶貧任務,非貧困戶也獲得扶持,用以充數;有的項目周期長,驗收周期短,扶貧效果成了糊塗賬。這其實就是由於少數幹部政績觀上火引起的扶貧“急躁症”。

原因

扶貧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民生工程,是一個為民眾做好事、做實事的過程,那些“立竿見影”、“一蹴而就”式的扶貧,不過是急功近利、虛報成果罷了。少數幹部異化了扶貧工作的目的和意義,為完成任務指標而扶貧,為獲取自身政績而扶貧,是政績觀扭曲的結果。

脫貧攻堅不可能一帆風順,路上肯定會遇到一些難啃的“硬骨頭”,需要用任務指標給幹部壓力和動力,在“硬骨頭”和“軍令狀”面前,一些幹部可能會產生焦躁情緒,再加上急功近利政績觀的影響,就容易患上扶貧“急躁症”,“提前”、“超額”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建議

脫貧急躁症脫貧急躁症
在通過任務指標推動脫貧攻堅進程的同時,只有不斷改進任務指標考核方式,走出“唯數據論”、“數據就是政績”的誤區,才能防止幹部政績觀上火,激勵幹部以求真務實的態度,扎紮實實為貧困民眾脫貧致富乾實事、真扶貧。

尤其是對廣大幹部而言,只有真正轉變政績觀,才能克服扶貧“急躁症”。幹部扶貧除了要以愚公移山精神埋頭苦幹、實幹,摒棄“小進即滿、小富即安”思想,以“功成不必在我”為民心態,走出“政績工程”的誤區;還必須注重調查研究,掌握科學方法,因地制宜,“授之以漁”,把讓貧困民眾得到實惠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切實提高貧困民眾“造血”的能力和活力。

措施

為了杜絕這種現象,要從四個方面採取措施:

一是教育幹部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為什麼得到了今天的權力,權力是人民給的,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不能為了自己的政績傷害人民的利益。
二是定好規矩,在什麼情況下才可以宣布脫貧,這是有規矩的。中辦和國辦印發了《關於建立貧困退出機制的意見》,就是貧困縣,中部的貧困發生率要降到2%以下,西部降到3%以下才能宣布退出。貧困人口收入要達到國家標準以外,還必須解決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

三是加強監督。組織開展督查巡查,把貧困退出作為重要內容,督促各地實現有序有質量的脫貧。

四是加強考核評估。國務院扶貧辦制定了省級政府脫貧攻堅的考核辦法,如果貧困地區在退出的過程中弄虛作假,是要問責的,是要承擔責任的,說謊話不是白說的,是要付出代價的。對提出要退出、要脫貧的縣、村、戶,都要邀請第三方進行獨立評估,做到客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