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外交

能源外交,開展能源外交對俄具有優先意義,促進俄能源公司獲得重大的國際項目,維護俄公司在國際市場上的利益是俄能源外交的重要任務。

基本簡介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能源外交研究中心在北京舉辦了“2009國際能源外交形勢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來自外交部、發改委、國土資源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石油大學、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會聚一堂,圍繞“金融危機衝擊下國際能源外交的新特點和新趨勢、國際能源格局的新調整、國際能源秩序的新變化,以及後金融危機時期世界主要經濟體能源安全面臨的新問題及其政策走向,特別是美國新能源戰略對國際能源格局的影響、金融危機對我國能源安全的影響,我在東北亞、中亞、海灣、非洲、拉丁美洲的能源利益及對策建議”進行了認真的研討。

外交形式

與會同志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層面,各抒己見,普遍認為,2009年是國際能源外交形勢發生較大變化的一年:世界金融危機對部分能源資源國造成嚴重衝擊,資源國的強勢地位相對下降;氣候變化問題凸顯,引發“低碳經濟革命”。2009年也是中國能源外交利用機遇、化解挑戰,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與會專家建議,我國能源外交應加緊後金融危機時期能源戰略的謀劃,用好我國經濟率先走出危機的機遇,在繼續重視維護傳統能源安全的同時,力爭在“綠色產業革命”中走在世界的前列,著力推動新的國際能源秩序的形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優先意義

開展能源外交對俄具有優先意義,促進俄能源公司獲得重大的國際項目,維護俄公司在國際市場上的利益是俄能源外交的重要任務。
此外,俄羅斯工業和能源部部長赫里斯堅科也透露,國際石油價格居高不下有利於俄大幅增加石油產量,如果俄石油在國際市場上的均價能保持在每桶25至30美元,則到2020年俄石油年產量將達到5.5億至5.9億噸。
拉夫羅夫在全俄第四屆“石油和天然氣周”開幕式發表講話時表示,俄羅斯是世界上關鍵的能源大國之一,維護俄能源部門的對外經濟利益是俄外交部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保證俄本國和外國夥伴的可靠的能源供應,確定合理的石油、天然氣和電力輸送線路以及發展核能等問題在同外國和國際及地區組織的對話中占有重要位置。
拉夫羅夫說,俄正積極利用各種多邊形式以實現俄能源外交戰略確定的優先任務。從1998年以來,俄一直以石油輸出國組織觀察員身份參加該組織舉行的石油部長定期會議。俄還積極參與聯合國有關能源問題的一些活動,與國際能源署保持著經常性接觸。
在談到地區能源外交問題時,拉夫羅夫說,能源問題是獨立國協、俄羅斯與白俄羅斯聯盟國家、歐亞經濟共同體開展統一經濟空間活動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俄目前正在通過雙邊渠道與裏海和中亞地區國家就有關能源問題磋商。歐洲市場是俄石油和天然氣及煤炭等能源的傳統市場,能源對話在俄與歐盟的戰略夥伴關係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拉夫羅夫說,與美國的能源合作大有潛力。
俄工業和能源部部長赫里斯堅科當天也發表講話說,國際石油價格居高不下有利於俄大幅增加石油產量,俄石油出口2010年之前將保持連續增長勢頭,到2010年以後才會趨於穩定。他還預計,如果俄石油國際價格保持在每桶35美元,則俄石油年開採量在2010年前就將超過3.5億噸,而如果價格維持在25美元,則同期俄石油年開採量將達到3.3億噸。
赫里斯堅科說,他說,俄有大約3000個石油和天然氣田在生產,但只有約一半的油氣田在滿負荷運轉。他還主張儘快通過新的《礦產資源法》,以解決俄能源行業面臨的一些棘手問題。
在談到遠東輸油管道走向問題時,赫里斯堅科說,為使專家有時間進行充分的生態論證,政府將推遲至年底作出有關決定。

能源安全

2010年2月19日,中國和巴西簽署了一項含有貸款及石油供應的能源協定。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官方訊息稱,將向中國兩大石油企業供應總計10萬桶/日到16萬桶/日的原油。這一相當於800萬噸(按16萬桶計算)的總量,約合中國2008年1.78億噸原油進口量的4.4%。該協定的簽署也意味著,巴西對中國的原油供應量將增加4倍以上。
而作為回饋,中國也會向巴西國有石油企業――巴西石油公司提供100億美元(約683.5億元人民幣)的貸款,以幫助後者開發在巴西南海岸新發現的深藏海底的石油儲備。

中石化獲益匪淺

根據巴西石油公司官方網站的訊息,中石化獲得的原油量將為6萬桶到10萬桶/日,而中石油每天取自這個南美國家的原油為每日4萬桶到6萬桶。三方合作還需進一步談判才能敲定。
中石化集團一位管理層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中石化派遣了相關人士前往此次會談並簽署協定,但是協定的具體內容,他本人並不清楚。
而對於此次中石化與巴西石油公司的合作,顯然對進口原油大戶――中石化獲取海外穩定資源帶來好處。
多年來,中石化占國內進口原油總量的大半江山。2007年中石化集團下屬的中國石化股份(600028.SH,00386.HK,SNP.NYSE)進口原油為1.13億噸,同比上升11.4%,而來自自產的原油只有2972萬噸而已。
採購原油之外,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中石化也與巴西石油公司聯合簽署了另一份協定,以獲得100億美元的貸款。
據了解,這是巴西方面首次採用這類(出口加貸款)方式進行海外融資。巴西石油公司的執行長加布雷利表示,具體融資條款會在總統盧拉於5月訪華前最終敲定。
巴西石油公司早前表示,正與多家石油消費國談判,用未來石油供應換取資金。
能源專家廈門大學教授林伯強昨天在電話中告訴本報記者,中國在低油價、經濟不景氣的時期將機遇變為自身利益,並為其他國家借款的模式是非常值得的。
就在2009年2月17日,僵持許久的中俄雙方達成了一攬子能源協定。與中巴協議的類似之處在於,中俄協定敲定:俄羅斯將用20年時間向中國供應總量3億噸的原油,中方則提供250億美元的貸款。
招商證券一位研究員告訴記者,雙方所達成的這一協定還需要解決幾個要點:原油供應的時間將持續多久、結算價格和100億美元的貸款利率如何計算等。
巴西石油公司在2009年和2013年期間有總計1700多億美元的投資計畫,而鑒於金融危機、石油價格大跌,公司融資肯定會出現前所未有的困難。而選擇中國作為其合作夥伴,不單會保證公司的石油長期供應,也取得了較合理的融資成本。

能源外交與能源安全

中巴能源協定,是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問巴西的成果之一。近期有一系列與石油相關的協定、合作都在達成及談判。
2010年2月10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出訪中國最大的石油進口國沙特,據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透露,沙方承諾任何時候均保證對中國的原油供應。
其實,這一切早有徵兆。早在去年12月,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便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中國要擴大海外油氣資源合作開發。
中國石油大學中國能源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震也表示,中國抓住了能源外交的戰略機遇,“否則等到下一次經濟復甦油價高漲,談起來就不那么容易了。”
而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的副研究員童莉霞看來,中國手握大量現金則是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隨著金融危機的擴散,許多原來與能源輸出大國有著大量能源合作的已開發國家境況大不如前,擁有大量外匯儲備的中國有了更大的談判能力。”
從沙特到俄羅斯再到委內瑞拉和巴西,中國汲取世界能源的管道,正從以前的主要依靠中東向北亞、南美延伸。
據童莉霞介紹,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淨進口國以後,石油進口數量越來越多,而石油進口過多依賴中東也不是良策,“中國對中東的石油依賴度一度上升到60%。”
中東是世界上儲油最豐富的地區,但這裡的政治局勢和軍事形勢卻一直並不穩定,穩定供油本身有著不確定性。而在另一方面,從中東和非洲運往中國的海上石油線路(其運輸的石油占中國進口石油的80%)均需要經過海上咽喉――馬六甲海峽。
“其他國家可以隨時封鎖馬六甲海峽。”童莉霞稱。
因而,能源進口多元化的方針,尤其是在陸路正在不斷實踐。近年來,相繼投入運營的中哈管道,正在醞釀中的中俄、中緬管道等陸上管道便是多元化獲取原油政策的最好體現。
童莉霞認為,在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50%左右的當下,多方取油非常重要。但國際油價接連創造新高,能源供應一直處於緊張狀態,中國多方取油的談判推進緩慢,而現在,中國終於抓住了世界能源需求疲軟的好機會。

外媒熱議

中國成立國家能源委員會(簡稱能源委)的訊息27日吸引了世界媒體的興趣,路透社、法新社等媒體都說,成立這樣一個“有權威的機構”是為了“協調這個能源饑渴國家的政策”。
據路透社2009年1月27日報導,中國通過在星期三成立的一個新政府機構把能源戰略決策權集中於中央,設立該委員會的目的是協調能源決策,而“這些決策權以前因分散於眾多政府機構而處於混亂狀態”。法新社的報導稱,中國成立能源委是為了“協調這個能源饑渴國家的政策”。報導還說,近幾年來,中國已經採取了系列舉動確保海外能源供應的安全,以滿足快速擴張的經濟所推動的飛速上漲的能源需求。
能源委的級別之高也讓很多媒體感興趣。台灣“中廣新聞網”報導說,基於能源的重要性,中國新成立的國家能源委員會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擔任主任,副總理李克強任副主任,委員組成幾乎包括各個重要政府部門的首長。路透社解讀說,成立這個委員會的目的在於設立一個“有權威的機構”,以便更好地協調組織分散於各個部門之間的權力。報導還稱,中國成立“超級大部”以統一集中管理能源領域的計畫2008年時被推遲了,原因是大能源公司與現存的能源機構之間很難達成一致意見。
法新社2010年1月27日評論說,這個能源委員會的具體權力到目前為止還不是太清楚,它的建立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把中國政府的力量置於海外能源交易後面。過去,這種能源交易是由單個的國有能源公司進行的,但單個公司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美國一家經濟預測機構的分析師說:“中國正面臨能源合作的新局面,不斷變化的形勢導致了新的決策機構的誕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