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焯猷

姓名:胡焯猷,胡焯猷,字攀林,永定人。自幼讀書,好學不倦,慨然有遠大之抱負。

基本資料

圖片

姓名:胡焯
生卒:
描述:
籍貫:

個人概述

乾隆初年,胡焯猷隨大陸移民乘船渡海來台定居,在台灣淡水的新莊落戶下來。當時,大陸許多人由於為生活所迫,不得已移民台灣,開墾荒地,以求生存。新莊(台北市泰山縣)當時剛剛設立巡檢,管理地方事務。而新莊的興直堡一帶許多土地都還尚未 開墾,屬於荒地。胡焯猷了解到這一情況,馬上到淡水廳,請求清當地駐官允許他開墾 這塊土地,在得到許可後,胡焯猷拿出自己的家產,招募佃戶前來墾殖。他精心經營, 不僅僅開墾土地,而且出資興修水利,使開墾過的土地有一個良好的灌溉系統,以保證 即使是旱年也能取得好的收成。水利事業的發展,給水田稻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加之當時來到台灣的移民,很多都是掌握了當時先進農耕技術的大陸農民,他們的技術是世 代相傳和經驗積累的結合。在這種情況下,胡焯猷盡力農功有了顯著的成效,不僅糧食 連年豐收,而且他所居住的新莊附近已成為一個極大的村落。胡焯猷在十幾年的時間裡,苦心經營已有所回報,田產已達數千畝,每年僅租谷收入就達數萬石,成為一方富豪 。 胡焯猷並不僅僅想成為一方富豪,他還有自己的想法。胡焯猷自幼讀書;深知儒家禮儀,感念淡水之地文風未啟,鄉里子弟沒有地方讀書,民風世風日俗。於是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自己出資設立義塾,取名為“明志”,他還捐出自己的田地80多畝, 多為上好的水田,以每年的收入作為明志義塾的各種費用。不僅如此,他還斥重資聘請名師前來施教,每年畢業的人數達幾十人。 淡水的清朝官員同知胡邦翰聽說此事後,向朝廷通報請改明志義塾為書院。總督楊 廷璋作為獎掖立碑以紀,這就是以後的明志書院。淡水境內有一觀音山,東瞰平原,西 臨大海,危峰古木,境絕幽邃。胡焯猷置買香田,建西雲岩寺於觀音山,遂後隱居於此 ,專意讀書。最後病逝於此。鄉人感念他為地方所做的一切,於是祀他於明志書院,與朱熹一起同享供奉。胡焯猷可謂台灣提倡教育、設立書院的第一先生。

職業生涯

個人榮譽

個人影響

人物評價

胡焯猷——台灣第一先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