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梓

胡梓,原名吳致民,又名吳鐵漢,1900年2月生於湖北省黃梅縣考田鎮嚴家林村 。從小勤奮好學,喜歡閱讀《水滸》、《聊齋志異》、《俠客列傳》等古典文學作品,養成了愛打抱不平的性格。目睹軍閥的黑暗統治和帝國主義的瘋狂侵略,深惡痛絕舊制度,立下了救國救民之志。1917年,滿懷著追求新知識的渴望,來到武昌,就讀於啟黃中學。不久,結識了惲代英、宛希儼、陳學渭、林育南,並參加了由惲代英組織的互助社。胡梓經常聽惲代英的演講,閱讀《新青年》等進步刊物,受到了新思想的薰陶。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朝代】(1905-1935)

【籍貫】湖北黃梅

【分類號】

【主題】(政治)

【資料來源】湖北歷史人物辭典

人物生平

胡梓(1905-1935) 鄂東南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原名吳致民、號鐵漢。黃梅人。在創建鄂東南根據地的艱苦鬥爭中,他滿臉絡腮鬍子,民眾親切地叫他“鬍子”,以後他就化名胡梓,從事革命活動.一九二二年在南京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翌年轉為中共正式黨員.曾任南京地委書記,一九二七年調回湖北,任湖北碼頭總工會秘書長.大革命失敗後,他親自領導了黃梅秋收暴動.一九二八年初,胡梓同志作為省委特派員,到鄂東南一帶指導工作。1929年3月,任大冶中心縣委書記,負責大冶、陽新、通山、鄂城、浠水等縣黨的工作。與縣委成員分別化裝成賣布的行商小販,翻山涉水,走鄉串鎮,很快恢復了黨的組織,並建立人民武裝。後創辦印刷廠,木刻、線裝出版了《共產黨A、B、C》,宣傳革命道理。9月,何長功率紅五軍第五縱隊達到鄂東南後,他發動並組織地方武裝,配合主力紅軍,橫掃大冶、陽新、通山之敵,初步打開鄂東南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1930年春節前後,又向敵據點城鎮發動兩次軍事進攻,拔除敵據點數十處,先後在鄂東南各縣成立了蘇維埃政府。6月,中共鄂東特委成立,不久鄂東特委改為鄂東南特委,均任特委書記。12月,紅五縱隊調離鄂東南,國民黨發動第一次“圍剿”,他即從各縣挑選赤衛隊武裝,組成紅七團,採用誘敵深入、集中兵力打其一路的戰術,粉碎了敵人的“圍剿”。後又成立紅八團、紅九團。1931年2月,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三師,在特委領導下,與紅十六軍配合,連續粉碎敵人第二、三次“圍剿”,鞏固、擴大了革命根據地。7月,中共湘鄂贛省委成立,任組織部長。11月,當選為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執行委員。1932年至1933年,敵人發動第四、五次“圍剿”。由於敵強我弱,力量懸殊,加上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的干擾,反“圍剿”鬥爭失利,蘇區相繼陷入敵手。這時,他任中共鄂東南道委書記。領導人民為恢復甦區開展頑強鬥爭。1935年2月,敵人在叛徒引導下,偷襲冷水坪(位於通山南部),進攻道委機關,他率領戰士掩護機關幹部和民眾突圍時,中彈陣亡。

人物事跡

1920年2月,惲代英、林育南等在互助社的基礎上,創辦了利群書社。胡梓積極參加了該社的各項活動,並為書社籌辦經費。

1921年9月,胡梓考入南京東南大學體育系,次年9月,轉讀農藝系。在東南大學,他經常和宛希儼、謝遠定、曹壯父等進步青年一起閱讀、研究馬列著作,探索救國救民的途徑,拋棄了過去體育救國、農業救國的思想,懂得了只有民眾的覺悟、民眾的大聯合,才是真正的救國力量的道理。1923年,胡梓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5年3月,孫中山先生逝世後,胡梓在宛希儼的領導下,遵照黨的指示,有組織、有計畫地舉行了孫中山先生逝世宣傳周的活動。通過各種形式,宣傳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揭露了反動軍閥賣國求榮的醜惡面目,抨擊了國民黨右派的反共罪行。

接著,胡梓又協助宛希儼領導東南大學的黨、團員,團結國民黨左派和進步青年,積極展開了驅逐郭秉文運動。郭秉文是東南大學的反動校長,他任意開除進步學生,鎮壓民主運動,民憤極大。在宛希儼、胡梓和學校進步師生的堅決鬥爭下,終於把郭秉文趕下了台。東南大學的革命力量進一步得到發展,成了南京當時革命運動的中心。

同年5月,上海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為了聲援上海人民的正義鬥爭,胡梓在曹壯父、宛希儼的率領下來到下關,成立五卅慘案後援會下關辦事處。他們深入到工人中間,發動工人罷工。胡梓等支持英商開辦的和記洋行工人向帝國主義、買辦資產階級進行罷工鬥爭,贊成工人向廠方提出的懲辦五卅慘案兇手、承認和記工會、改善生活待遇等13項復工條件,把政治鬥爭和經濟鬥爭結合起來。罷工期間,南京黨組織派胡梓等率數百名工人、學生,將和記洋行的買辦羅步洲抓起來,關在馬車裡,押到東南大學進行談判。和記洋行老闆勾結警察廳長王桂林,用武力將羅步洲搶走,並當場打傷學生。這一事件激起了全市人民的極大憤怒,連軍警也紛紛罷崗。由於全市人民的反對和罷工鬥爭的壓力,王桂林被迫辭職。這場鬥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鼓舞了南京各界人民鬥爭的信心。

1926年8月,胡梓調回武漢工作。他積極支持中共黃梅縣委領導和發動打倒大劣紳石南屏運動。革命民眾搗毀了石宅,將石家囤積的糧食、布匹當場低價賣給民眾,並將石南屏戴高帽子遊街。這次鬥爭大長了人民民眾的志氣,大滅了軍閥、土豪劣紳的威風,揭開了黃梅縣打擊土豪劣紳的序幕,促進了革命民眾運動的蓬勃開展。

蔣介石、汪精衛相繼叛變革命之後,中共黃梅縣委領導機關及農民協會、婦女協會等民眾團體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這黑雲壓城城欲摧的嚴重歷史關頭,胡梓根據黨的指示,以中共湖北省委鄂東特派員的身份,於8月重返家鄉領導全縣秋收暴動。他首先恢復和重建了黨的組織,作為秋收暴動的領導核心。接著,以他從武漢帶來的“兩條半槍”(三條槍中有一條打不響)為本錢,建立了農民自衛軍,各區也組織了自衛隊;同時,恢復了農會、婦女會、兒童團等民眾組織。經過一番準備,1926年10月3日晚,胡梓率領廣大農民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秋收暴動。數以萬計的農民,手持梭鏢、大刀、長矛等武器,打著燈籠火把,象潮水一樣沖向縣城、大河、蔡山、孔壠等地,湧向土豪劣紳的莊院,一夜間就攻打土豪18處,嚇得敵人龜縮縣城,不敢越雷池一步。

黃梅秋收暴動,給予敵人以沉重的打擊,鼓舞了民眾的鬥志,播下了革命火種。胡梓考慮到,敵人援兵將至,決定停止攻縣城,將農民自衛軍撤到鄉下,領導農民民眾開展“三殺四抗”鬥爭(“三殺”即殺貪官污吏、殺土豪劣紳、殺地痞流氓;“四抗”即抗租、抗債、抗稅、抗捐)。這一鬥爭擊中了敵人的要害,動員了更多的民眾投身於革命的洪流。對此,敵人驚恐萬分,到處貼布告,懸賞捉拿胡梓等。由於民眾的掩護,胡梓仍機智靈活地出沒於黃梅的山村、集鎮,不斷打擊敵人。

1927年底,胡梓奉命從黃梅回到武漢。1928年5月,他受中共湖北省委的派遣,以特派員的身份來到鄂東地區的陽新、大冶等縣,開始創建鄂東南根據的艱苦鬥爭。

早在1927年以前,陽新、大冶等縣就有了黨的組織。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後,陽大地區黨組織遭到了嚴重的破壞。1927年11月,湖北省委曾派人建立了陽大縣委,但不久又遭破壞。胡梓就是在陽大地區黨組織處境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來到陽新的。

為了迅速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胡梓風裡來雨里去,披星戴月,走遍了鄂東各縣。由於他為了革命事業終日奔波,很少理髮,常是滿臉鬍鬚,鄂東南人民都親切地叫他“鬍子”。他從此也乾脆不用原名吳致民,而用化名胡梓。1928年6月,他參與和領導了在曹家灣召開的陽新縣委會議。會議決定派石振玉以賣布作掩護,到陽新的大畈,通山的黃沙;劉海山到木港、排市;方步舟、曹之善到龍港去作恢復和發展黨組織的工作。胡梓還派出黨員幹部到大冶、通山、瑞昌,去幫助那裡重建黨的組織。黃梅、廣濟在恢復和發展黨組織的過程中,也得到了胡梓的指示與幫助。對各縣來匯報請示工作的同志,胡梓都給予熱情接待,認真向他們傳達黨中央的指示。胡梓還親自到陽新唐家灣、中莊鋪、沿埠頭、石板橋等地,深入工人、農民中間,訪貧問苦,協助基層幹部開展工作。

在胡梓領導下,經過同志們半年的努力,到1929年2月,鄂東各縣、區和部分基層黨的組織,基本上得到恢復。黨在民眾中的影響日益擴大,工會、農會、青年團、“四抗”委員會等民眾組織,也紛紛建立起來。

1929年2月,根據中央指示,為了加強黨的領導,統一鄂東各縣的指揮,在陽新縣委的基礎上,成立了大冶中心縣委。由胡梓任書記,委員有徐寧甲、劉海山等。縣委機關設在大冶南山頭,中心縣委領導大冶、陽新、通山、鄂城、蘄春、浠水、黃梅、廣濟等縣工作。

在大冶中心縣委和胡梓的領導下,通過地下黨員侯中英聯繫,陽新、大冶兩縣的游擊隊於1929年2月策動了陽新小箕鋪民團起義,殺死敵團總,繳獲29支槍和全部彈藥。為了把游擊戰爭推進到陽新南部,在胡梓的具體指揮下,游擊隊首先攻打大畈、黃沙的反動武裝。獲勝後,又集中全力攻克陽新南部敵人的重要據點龍港。至此,黨和革命武裝在民眾中的威望大大提高,革命根據地進一步擴大。

同年6月,根據胡梓的提議,在大冶的南山頭將大冶、陽新兩縣游擊隊集中編成紅十二軍,由中央派來的軍事幹部謝振亞負責指揮。這支紅色武裝,後來編入紅五軍五縱隊三支隊。

1929年10月,何長工、李燦從井岡山率領紅五軍五縱隊挺進鄂東南,開闢革命根據地,使鄂東南的革命鬥爭走向了一個嶄新階段。10月下旬,大冶中心縣委和紅五縱隊黨委在黃沙鎮舉行聯席會議,何長工、胡梓等出席了這次會議。會議決定當時鄂東南的中心任務是:積極開展武裝鬥爭,消滅本地區的反革命武裝,開闢和建立革命根據地,擴大紅軍主力,發展農民自衛武裝,以爭取在鄂東南地區造成一個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

1929年12月上旬,紅五縱隊黨委和大冶中心縣委何長工、胡梓等38人,在陽新曹家灣召開了擴大的聯席會議。會議決定:大冶中心懸委派地方游擊隊和民眾幾千人,乘坐300餘漁船從大王的劉蘇橫渡?源湖,配合紅五縱隊主力,策應大冶兵暴。大冶兵暴部隊1000餘人,由程子華率領參加了紅軍。在大冶兵暴的帶動下,中心縣委又策劃了由共產黨員白一傑領導的國民黨獨立十五旅二團一營二連起義。

1930年5月,胡梓遵照黨中央指示,撤銷了大冶中心縣委,在陽新太子廟建立鄂東特委,自任書記。6月,鄂東遊擊隊和廣濟游擊大隊與紅八軍部分留守人員合編為紅八軍四縱隊。這支新成立的紅軍部隊,在鄂東特委領導下,積極尋敵作戰,先後攻克廣濟、宿松縣城及廣濟的六村,有力地支持和鼓舞了蘄、黃、廣地區人民的革命鬥爭。10月16日,根據中央指示,紅八軍四、五縱隊於黃梅縣考田山吳祥村改編為紅十五軍。與此同時,在鄂東其他縣裡也都成立了游擊隊,在特委和胡梓的領導下,堅持武裝鬥爭。

正當鄂東地區革命武裝取得節節勝利之際,蔣介石糾集了10萬兵力,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一次“圍剿”。與此同時,敵武漢行營和湖北省當局加緊了對鄂東南等革命根據地的進攻。12月9日,當局敵第二十六師師長郭汝棟部進攻陽新黃顙口一帶根據地。11日又增派第四十四師蕭之楚部兩個團以及機關槍、迫擊炮兩個連,開赴團鳳協同進攻黃顙口。面對氣勢洶洶的敵人,以胡梓為首的鄂東特委,處變不驚,臨危不懼。鑒於當時敵眾我寡的情況,為了保存實力,待機殲敵,胡梓一面指揮部隊英勇阻擊敵人,一面指揮駐太子廟的鄂東黨政機關和革命民眾主動撤離,南遷至三溪口太平地。

黃顙口戰役後,敵郭汝棟部攻占太子廟,長驅直入向陽新西南部進犯。1931年1月,駐贛北之敵第五十四師郝夢麟部一六一旅進攻路口,進逼龍港;郭汝棟部以劉公篤旅之第五團緊守沿埠頭,以二、三、四團侵占州、木港等地,企圖與郝夢麟部夾攻龍港。紅七團在鄂東特委和胡梓的親自指揮下,利用敵人占地甚廣、兵力分散的弱點,採取“避實就虛,誘敵深入,集中兵力,擊其一路”的戰術,以紅十六軍和當地赤衛隊阻擊郝夢麟部,牽制敵人的主力;胡梓則親率紅七團和部分赤衛隊,動員數萬民眾,於1月30日夜繞到敵後,直達沿埠頭,襲擊敵後方第五團。31日凌晨,紅軍發起進攻。由於紅軍手中的武器是快槍加梭鏢,短兵相接,正好發揮威力,加之四周紅旗招展,號角劑鳴,使敵人驚惶失措,捉摸不透,不知究竟有多少人馬,戰鬥僅兩小時,全殲敵軍第五團,擊斃敵團長袁幫銓和一名團副,活捉大鳳區民團團長佘召台,繳獲長短槍400多支、重機槍二挺、迫擊炮一門,有力地粉碎了敵人的第一次“圍剿”。

沿埠頭大捷後,鄂東特委以紅七團為基礎,於1931年2月在龍港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三師,下轄七、八、九團,共有3000多人、2000多支長短槍。

1931年6月,胡梓率領紅三師配合紅十六軍,於小箕鋪殲敵第二十六師一個營,繳獲長短槍300多支、機槍一挺、迫擊炮一門。

7月,蔣介石自任總司令,又調集30萬兵力,向中央根據地發動了第三次“圍剿”。敵第二十六師在武昌、通山等縣反動武裝的配合下,從三面向鄂東南革命根據地進犯,一場激烈的戰鬥開始了。胡梓和紅三師師長、政委根據湘鄂贛省委的指示,將紅三師大部分指戰員(約3000餘人)編入紅十六軍,加強湘鄂贛省的武裝力量,餘下部分保持紅三師建制,堅持鄂東南地區的武裝鬥爭。7月下旬,胡梓率領紅三師配合紅十六軍主力,在木港、吉山一帶誘敵深入,在玉嶺山將敵包圍,全殲敵第二十六師一個團,繳獲重機槍20多挺,迫擊炮十門,步槍800多支,粉碎了敵對鄂東南蘇區的第三次“圍剿”。紅三師擴大到4000餘人,鄂東南根據地也發展到北臨長江,西抵粵漢路,東南與湘東、贛西北紅區連成一片。整個鄂東南以龍港為中心,擁有16個縣,方圓五六百里,人口二三百萬人。

1932年7月,國民黨反動派調集30個團的兵力對鄂東南蘇區進行第四次“圍剿”。10月,敵分三路向鄂東南根據地的政治中心——龍港大舉進攻。10月3日,敵第二十六師師長郭汝棟令七十六旅旅長黃漢勤率4個營夜襲龍港。由胡梓領導的紅三師主力和敵軍展開肉搏戰,殲敵甚多,擊破了敵人夜襲的美夢。4日,郭汝棟又親自率其主力進行增援。為了避免過大的損失,胡梓便主動指揮軍政人員向通山燕廈、高昌轉移,從此鄂東南根據地的政治中心便由龍港轉移到通山了。

1933年10月,蔣介石以50萬兵力,配合數百架飛機,向中央根據地發動了最大規模的第五次“圍剿”。鄂東南地區的敵人也增加了兵力,妄圖迅速占領鄂東南全部蘇區,撲滅革命。11月,鄂東南道委在通山石門召開了執委擴大會議。大會由胡梓主持,出席會議的有黨政軍和區委書記以上的幹部多人,胡梓在會上對第五次反“圍剿”鬥爭作了指示:牽制敵人,打擊和騷擾敵人,以配合中央根據地的反“圍剿”鬥爭;加強蘇維埃工作,認真開展對根據地民眾的教育和組織工作;正確執行肅反政策;恢復鄂東南失陷的根據地和鞏固根據地。

1934年1月,紅三師根據胡梓的指示,決定先打木石港,恢復木石港蘇區,然後向西南發展,直逼龍港,進而奪取武寧、瑞昌。紅軍採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調集紅十六軍及紅三師主力,在赤衛隊的配合下,經過一夜激戰,摧毀敵碉堡三座,消滅敵軍三個營,繳獲長短槍1200多支,收復了木石港、何子恕、湖田畈等周圍300多里的蘇區。

木石港戰鬥後,鄂東南道委決定:紅三師向東南方向發展,開展游擊戰爭,以免敵人集中兵力進行反撲。但是,當時紅三師的領導人,卻在勝利的歡呼聲中產生了麻痹輕敵情緒,不遵照道委制定的路線轉移,又不乘勝追殲逃敵,而在木石港休整7天,給敵人以喘息之機。敵人在幾天中,調集了新七旅、新四旅、第二十六師等部,向紫荊山附近的王文驛集結,布置了伏擊陣地。這時,紅三師領導人又採取了按原路撤回通山黃沙鎮的錯誤路線。當紅三師過富河後,便進入敵人的伏擊圈。紅三師倉促應戰,兵力損失三分之二以上。

紅三師的失敗,使鄂東南蘇區失去了一支主力紅軍的保衛。因此,在敵人優勢兵力的進攻下,蘇區相繼失陷,鄂東南的反“圍剿”鬥爭,進入了最後艱苦的階段,鄂東南道委也由黃沙、蘭田一帶轉移到通山冷水坪。

冷水坪位於通山南部,是一個群山環繞的盆地,住有百多戶人家。由於革命處於低潮,加之反動軍隊的威脅,民眾大都搬走了。當道委等黨政機關來冷水坪時,這裡只剩下兩戶民眾。敵人層層封鎖,日夜“搜剿”,物資供應極其困難,同志們只能靠一些野果、野菜度日。這時胡梓的肺病更嚴重了,經常大口大口地吐血,同志們讓他喝點稀粥,也被他婉言謝絕。他堅持和大家一塊吃野果,吞野菜。

1935年2月3日,正是農曆甲戍年除夕。是夜,一股從江西過來的敵人冒充修銅宜豐邊區游擊隊,竄到道委機關附近的南山頭,用刺刀威逼一個熟悉冷水坪情況的國小教員帶路,拿著“介紹信”混過哨卡,找到省委特派員胡梓和道委秘書劉士傑的住處。當時已是正月初一的凌晨,胡梓與劉士傑的房內點著一盞桐油燈,兩個正在一起吃著紅薯和玉米。道委其他人員與警衛隊、戰士圍坐在外屋火堆邊“守歲”。敵人進屋後,手持電筒東照西瞧,警衛隊戰士方知情況不妙,大喊一聲:“不好,敵人來了!”胡梓在屋內聽到喊聲,迅速將門口敵人打倒在地,縱身從側門衝出。道委機關警衛隊、手槍隊隨即迎敵,修武崇通游擊隊亦聞聲趕來,通過血戰,打退敵人。不幸的是,胡梓衝到屋對面墨泉溝的山坡時被尾追的敵人亂槍打中,當場犧牲。

社會評價

1935年2月5日(大年初二),道委機關召開追悼胡梓大會,當地民眾獻出了自己最好的棺木安葬胡梓遺體。為了紀念這位湘鄂贛和鄂東南蘇區優秀領導人,道委決定將修武崇通縣改為胡梓縣。

胡梓同志是鄂東南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優秀黨員.他從青年時代起就追求真理,獻身革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