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輻射強度

背景輻射強度

大爆炸散發的能量形成了成對的虛粒子:一個物質,一個反物質。 隨著宇宙的冷卻,膠子把每三個夸克拉在一起,形成了相同數量的質子與中子。 經歷了最初的三分鐘,在第一個原子核產生後,宇宙平息下來。

研究歷史

1965年,美國貝爾電話公司年輕的工程師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在調試他們那巨大的喇叭形天線時,出乎意料地接收到一種無線電干擾噪聲。無論他們怎樣調整天線,在天空中的任何方向上都能接收到這種噪聲,而且各個方向上信號的強度都一樣,也沒有任何變化。這種噪聲的波長在微波波段,它相當於零下270攝氏度(絕對溫度3度)的物體發出的電磁波。他們分析後認為,這種噪聲肯定不是來自人造衛星,也不可能來自太陽、銀河系或某個河外星系,因為在轉動天線時,噪聲的強度始終不變。

後來,經過進一步測量和計算,得出這種電磁波輻射溫度為絕對溫度2.7度(2.7K),一般稱為3K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一發現使科學界為之振奮。原來,很多科學家認為,宇宙產生於150億至200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爆炸發生後,我們的宇宙從最初的高溫狀態膨脹到現在,已經很冷了。根據計算,大爆炸後殘餘的輻射量很小,相應溫度大約在6K。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等人的觀測結果竟與理論預言的溫度如此接近,正是對大爆炸理論非常有力的支持。這是繼哈勃發現紅移後的又一重大天文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為觀測宇宙開闢了一個新領域,也為各種宇宙模型提供了一個新的觀測約束,它因此被列為上個世紀60年代天文學四大發現之一。彭齊亞斯和威爾遜也於1978年因此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紅移理論證明宇宙在膨脹,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證明了爆炸後殘餘的熱量

宇宙大爆炸-模型圖起源於一點的宇宙大爆炸-模型圖

宇宙在膨脹。顯然,在過去,所有的物質一定都聚集在一起。如果把今天看到的星系的運動倒退回去,就會把我們帶到100多億年前的一瞬間,那時星系們都集中在一點上。這就是膨脹的起源。大多數天文學家認為宇宙大爆炸是一次相當小的爆炸。早期宇宙的環境把能量直接轉化為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大約只是1000克的原料。片刻後,更大的事情發生了:宇宙脹了起來,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宇宙增大了1050。(從比原子還小的規模驟增到比一個星系還大)膨脹釋放出大量的能量,產生出更多的物質,並形成了控制宇宙的四種基本作用力(引力、強作用力、弱作用力、電磁作用力)。大爆炸散發的能量形成了成對的虛粒子:一個物質,一個反物質。

夸克和輕子-內部結構模型圖夸克和輕子-內部結構模型圖
物質(上半圖),反物質(下半圖)-內部結構模型圖物質(上半圖),反物質(下半圖)的組成粒子-模型圖

它們隨後即刻湮滅了對方。

但是這兩種相反的物質粒子並沒有完全湮滅。隨著宇宙的冷卻,這兩種粒子變得越來越不穩定,衰變成夸克和輕子。每產生1億個夸克和輕子,就出現99999999個反粒子。就是這一小小的不平衡,使得物質戰勝了反物質,也才有了今天我們見到的宇宙中的一切。

隨著宇宙的冷卻,膠子把每三個夸克拉在一起,形成了相同數量的質子與中子。在第一秒結束時,一些中子開始衰變成質子。當溫度下降到9億攝氏度時,質子和中子的比例是7比1。剩餘的中子迅速與質子結合,形成原子核。當最初三分鐘結束時,已經沒有自由中子了。詳細的計算結果預言了大爆炸的灰燼,也就是那些在最初三分鐘內產生的元素的組成比例:77%的氫,23%的氦和0.0000001%的鋰。人們對鷹狀星雲的氣體分析結果證實了這些數字。

結合

經歷了最初的三分鐘,在第一個原子核產生後,宇宙平息下來。此後的25萬年中,宇宙的成分並沒有改變,而是隨著繼續膨脹而變得稀薄。大部分的能量以輻射的形式存在。光子與原子核和電子處於持續的相互作用中,誰也控制不了誰。光子從一個粒子那兒反彈回來,和另一個粒子相撞,接著是另一個粒子。光線不能直線傳播,因此宇宙是不透明的。溫度的繼續下降影響到了粒子,電子的速度也降低。到了大爆炸後的30萬年,溫度下降到了3千攝氏度。帶負電的電子進入了圍繞帶正電的氫核和氦核的軌道,第一代原子誕生了。這些原子沒有和輻射相互發生作用,因此光線可以以直線的形式傳播很遠。宇宙開始變得透明了。只有爆炸的餘熱以背景輻射的形式保存下來。

第一代恆星幾乎全部是由大爆炸產生的氣體氫和氦構成的。它們在短暫的生命中,產生了新的元素,如碳和氧,並在超新星爆炸時把它們拋向太空,使其結合在第二代恆星和行星、衛星中。除了氫、氦、鋰,今天宇宙中其他元素都是由恆星產生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