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要懂心理學

育兒要懂心理學

《育兒要懂心理學》作者是李雁波,《育兒要懂心理學》融專業性、知識性、可讀性與趣味性於一體。全面介紹了兒童心理學知識,書中援引了大量典型案例和故事,貼近現實生活,將晦澀的專業知識寓於輕鬆的故事中,並結合嬰幼兒自身的特點,深入淺出地為父母們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寶寶的方法,讓你在輕鬆的閱讀中快速了解和掌握兒童心理學。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育兒要懂心理學

育兒要懂心理學

作 者: 李雁波 主編

出 版 社: 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6-1

字 數: 230000

開 本: 16開

I S B N : 9787538446609

定價:¥26.80

內容簡介

《育兒要懂心理學》融專業性、知識性、可讀性與趣味性於一體。全面介紹了兒童心理學知識,書中援引了大量典型案例和故事,貼近現實生活,將晦澀的專業知識寓於輕鬆的故事中,並結合嬰幼兒自身的特點,深入淺出地為父母們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寶寶的方法,讓你在輕鬆的閱讀中快速了解和掌握兒童心理學。

目錄

第一章 父母,影響寶寶的一生

父母的語氣影響寶寶的一生

父母可以“選擇”寶寶的氣質

社交能力要從幼兒時期培養

父母的態度對寶寶性格的影響

細節對寶寶心理影響重大

母乳餵養,讓寶寶飽嘗母愛

父親——寶寶心智健康的守護神

第二章 從小開始,給寶寶做心理建設

誇獎——合理“營養”寶寶的自信心

負面刺激——成長的良藥

自尊心——健康個性的火種

羞恥心——寶寶自律的拐杖

禮貌——讓寶寶學會與人相處

幸福感——保證生活的品質

愛心——讓寶寶有愛人的能力

第三章 撬開小嘴巴的秘密

“讓我來吧!”——自信心的表現

“媽媽,親我一下”——依賴性增強

“我生氣了!”——自我意識的覺醒

“我就不!”——情感豐富的開始

“這是我的!”——孔融讓梨非寶寶的本質

我沒有說謊。”——寶寶謊言背後的真相

“為什麼?”——寶寶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我自己能做好!”——獨立自主意識的發展

“不和你玩了”——理解寶寶的情感發泄

“我不管,我就要!”——任性是寶寶的一種心理需求

第四章 解讀幼兒的“怪癖”

“怪癖”一:8個月以內的寶寶常常大哭不止

“怪癖”二:吮吸大拇指——滿足口欲

“怪癖”三:喜歡玩捉迷藏

“怪癖”四:睡覺時吮吸毛巾——父母“幫”寶寶養成的壞習慣

“怪癖”五:有夢遊和夜驚習慣的寶寶

“怪癖”六:挑食——分辨能力的覺醒

“怪癖”七:人來瘋

“怪癖”八:喜歡摳鼻子

“怪癖”九:一刻都不肯安靜

“怪癖”十:寶寶為什麼喜歡摸性器官

“怪癖”十一:自言自語

“怪癖”十二:反覆看同一本書,聽同一個故事

“怪癖”十三:喜歡學成人說話——超強的模仿力

“怪癖”十四:每天都不好好吃飯

”怪癖”十五:事事關心——好奇心萌芽了

“怪癖”十六:以破壞為樂的調皮大王

“怪癖”十七:喜歡用惡作劇的方式整人

“怪癖”十八:寶寶怎么也不肯端坐著看書

第五章 對症下“藥”,給他特等愛

症狀一:怕家裡來人,也怕串門

症狀二:講故事只給自己聽

症狀三:金口難開

症狀四:躲避別人的目光

症狀五:邁出的“腳”又縮回來了

症狀六:不合群

症狀七:異食癖

症狀八:小小男孩的“閣割憂慮”

症狀九:占有欲極強

症狀十:愛咬人的兩歲寶貝

症狀十一:愛“鬧早”

症狀十二:戀物症

症狀十三:愛攻擊他人

症狀十四:不聽話

症狀十五:大聲尖叫

症狀十六:突然不叫人

症狀十七:孤獨症

症狀十八:總是感到恐懼

症狀十九:多動,閒不住

症狀二十:怕人

第六章 它們!是幼兒最好的夥伴

水——打開求知慾的閥門

電視節目——孩子的啟蒙教師

玩具——能夠矯治心理問題

蠟筆——五彩人生的起點

童謠——戰勝恐懼的力量源

童話故事——讓孩子明辨是非

勞動——防止幼兒心理偏異

第七章 父母:我們做錯了什麼

冷漠,讓幼兒“父愛饑渴”

“皮膚飢餓”——影響幼兒的心智發育

愛情片——催發幼兒性早熟

打屁股害處多,影響幼兒的性健康

恐嚇——讓幼兒失去判斷力

高度保護——讓幼兒產生戀母情結

3歲前入托,漠視幼兒的恐懼感

媽媽“緊張”,寶寶無法輕鬆

夫妻不和——幼兒心理健康的毒藥

第八章 心理測試吧!

你的孩子是內向還是外向

你家寶寶屬於哪種氣質類型

寶寶的依戀類型

從玩具看寶寶的性格

測試寶寶的心理健康程度

依色彩看寶寶的個性

測試寶寶的耐心指數

玩個心理測試,看看你孩子在想什麼

父母:你對孩子了解多少?

序言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鼻祖威廉·詹姆斯曾經把嬰兒時期比喻成一個“繁花似錦、匆忙而迷亂的時期”。確實是這樣,過去,人們不是非常了解嬰幼兒究竟有怎樣的能力。在很多人心目中,新生兒和幼兒幾乎是無知和幼稚的代名詞,人們通常覺得對新生兒和幼兒來說,他們的主要任務是長身體,在他們會說話和走路以後,才談得上對他們進行教育。這種觀點在西方一直持續到20世紀60年代。在這以前,也有許多哲學家和教育學家提到過對幼兒的早期教育,可是因為科學技術的限制,人們並不知道嬰幼兒究竟有多大的心理能力。

從20世紀60年代以後,因為心理學技術的發展,心理學家發現了許多關於嬰幼兒心理能力的事實,一些心理學家在發表他們的發現時甚至驚嘆道:“新生兒的能力簡直讓人驚訝,我們過去太低估新生兒和嬰幼兒了。”從20世紀70、80年代以後,更多的心理學家投入到對嬰幼兒的研究中,心理學家隨之積累的資料也越來越多。

文摘

心理學家指出,假如寶寶從出生到3歲缺乏母愛,其生理、智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都會比其他寶寶慢,甚至發生生理和心理的變態。國外有一項調查顯示,孤兒的死亡率比較高,即使是活下來的孤兒,也有愛哭、退縮、冷漠或笨拙的現象,孤兒院2歲寶寶的智商只等於正常10個月的寶寶。而孤兒院的寶寶並不比託兒所的寶寶得到的生理照顧差,可是託兒所的寶寶有母親的愛撫,所以他們很少出現上述表現。

有些媽媽在產後擔心給寶寶餵奶會使身材變差,且不說這沒有科學道理,對寶寶的身心健康也非常不利。

國外曾有雜誌報導過因一所主要收養棄嬰的育兒院,因為缺乏保育員,就採取了自動化餵奶的方法,每到固定的時間就往寶寶嘴裡灌牛奶,而這些寶寶整天躺著,沒有人抱,結果,這些寶寶多數變得表情呆滯,而且身體不好,經常生病,出現了發育緩慢的現象。由此可見,寶寶是需要愛撫的,而母乳餵養不僅供給了寶寶必需的營養物質,而且還給予寶寶感情與溫暖,促進寶寶的身心發育。

寶寶的“皮膚飢餓”和對母愛的渴望是非常強烈的。寶寶的撫育者應儘量滿足寶寶對母愛的需求。比如剛出生不久的寶寶,最好能讓他赤裸地接近母親的胸膛,讓寶寶和母親的肌膚接觸,使他能聽到母親的心跳,而不宜把寶寶單獨放在小床內。母乳餵養不僅滿足了寶寶飢餓的生理需要,同時也滿足了寶寶需要與母親親密接觸的心理需要,讓寶寶嘗到了母愛。

母乳為什麼會有情感作用,增進媽媽和寶寶之間的感情是有科學依據的,這是因為母乳餵養的方式可以讓寶寶躺在媽媽懷中,接觸到媽媽溫暖的肌膚,聞到媽媽身上的氣味,還能再次聽到早已在宮腔內熟悉的心跳節律,加上媽媽對寶寶的愛撫,這一切都能使寶寶感受到母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