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動脈損傷

股動脈損傷是四肢血管損傷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治療措施的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傷者的預後,不當的處理會造成不可逆的後果,如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基本信息

概念

股動脈損傷是四肢血管損傷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治療措施的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傷者的預後,不當的處理會造成不可逆的後果,如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發病原因

多為股骨骨折刺傷。戰時的穿通傷亦可傷之。

發病機制

股動脈起自髂外動脈。於腹股溝中點下方開始至下方內收肌裂孔處延至膕動脈;在這過程中。股深動脈主幹又分出鏇股外側動脈。鏇股內側動脈和穿動脈。除戰時穿通傷外。平時多因股骨幹骨折時銳刺刺傷或其他銳器引起。以股(淺)動脈多見。亦可引起股動脈與股靜脈同時受損而引起動靜脈瘺;刺傷引起股動脈管壁部分破裂。於後期有可能形成假性動脈瘤或是繼發性血栓形成。股動脈受阻後側支循環主要依靠股深動脈所形成的動脈網;因此。在此段或其上方受損。則所引起的肢體壞死率可高達80%。

發病症狀

股動脈損傷股動脈損傷

1.開放性創傷 無論何段股動脈出血。均可因搏動性出血而立即出現休克。甚至死亡。尤以血管不全斷裂者嚴重;此種情況除戰傷外。主要見於交通事故
2.閉合性動脈裂傷 如管壁斷裂或部分斷裂則大腿迅速出現進行性腫脹。且可見與脈搏相一致的搏動(後期則無)。同時出現足背動脈搏動消失及其他肢體症狀。其失血量大多在1000~1500ml以上。因此亦多伴有休克征。
3.股動脈壁挫傷或內膜撕裂傷 此種類型臨床上多見。管壁也可能被刺破而迅速閉合(裂口大多較小。且與血管走行相平行)。除骨折症狀外。早期血管受損症狀多不明顯。但於後期則出現假性動脈瘤。由於受損動脈多處於痙攣狀態。下肢表現缺血症狀及足背動脈搏動消失。

檢查化驗

無相關實驗室檢查

股動脈造影術:對損傷判定具有重要意義,但急診病例易引起意外一般情況下不宜進行,只有在以下狀態方可酌情選用:

1.診斷目的 為判明受損動脈的部位並選擇密切相關的治療方法;以及對假性動脈瘤及動靜脈瘺的判定此時一般多採取從對側股動脈穿刺插管經腹主動脈進行造影。

2.治療目的 以術前定位為目的確定股動脈受損的確切部位及分支;術中造影明確血管受損與否及其程度此時多從傷側股動脈遠端逆行插管(可用指壓法阻斷近側股動脈)進行造影檢查。

根據外傷史。骨折類型及特點。臨床表現及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一般不難以作出診斷。個別診斷困難者可選擇性地採用血管造影術。

治療用藥

治療

股動脈損傷股動脈損傷

因股動脈阻塞後肢體壞死率高。因此要求儘早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恢復股動脈的正常血供。
1.將股動脈再通列為治療之首要目的 一旦確定或無法除外動脈損傷時。必須在處理骨折或其他損傷之同時。將探查股動脈列為首條。並在有利於股動脈修復前提下採取綜合措施。
2.充分準備下進行探查術 尤其是高位股動脈損傷。由於口徑粗。出血量大。在探查前應在人力。血源及手術步驟安排上作好充分準備。原則上應首先控制股動脈上端血供來源。如病情需要。包括髂外動脈應酌情予以阻斷。而後再逐層切開。由淺(股動脈上端較淺)及深(下端股動脈深在)進行檢查。
3.無張力下修復血管 股動脈走行較為鬆弛。一般性損傷多可行端-端吻合。如血管壁挫傷或內膜撕裂面積較大需將其切除時。則應以自體靜脈移植修復。
4.妥善處理骨折 因大腿肌肉豐富。對股骨骨折在復位後。必須予以堅強內固定。多選用髓內釘。以防因骨折復位而影響血管吻合口的通暢和正常癒合。
5.切勿隨意結紮股動脈 由於股動脈阻塞後的高截肢率。即便是股動脈全長受阻。也仍應以靜脈移植重建為主。除非在戰爭或大型災害情況下為挽救生命採取的措施(也仍應先選擇臨時阻斷處理)。
6.對伴行的股靜脈損傷 應同時予以修復。其對減輕外周血流阻力及保證動脈通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中老年患者中深靜脈支大多處於欠通暢之病例。

預後

股動脈再通後一般預後良好。對繼發性動靜脈瘺及假性動脈瘤如能早期診斷。及時治療。預後亦佳。忽視伴行股靜脈的通暢。將因血液回流受到的外周阻力的增加而影響肢體的正常功能。在治療中如吻合口狹窄。將影響療效。對此情況應再次手術矯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