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瑞平[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

肖瑞平[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

肖瑞平,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分子醫學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個人簡介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所長) 信號轉導研究室主任。

個人簡歷

肖瑞平教授於1984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原同濟醫科大學)醫療系獲醫學學士學位;1987年在本校的生理學系獲醫學碩士學位;1987-1988年北京大學生物學系博士生;1991-1995為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系博士生,獲博士學位。 1990年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老年研究所(NIA)心血管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1996年獲聘NIH研究員(Investigator),2003年獲聘NIH終身高級研究員(Senior Investigator,tenured)。1999-2003擔任NIA,NIH女科學家顧問,於2006獲NIH首批女科學家顧問研究員獎。2000年至今為美國心臟學會中大西洋地區指導委員會委員,2002年至今擔任國際心臟學會(ISHR)理事;2004入選美國臨床醫學研究會成員(American Society for Clinical Investigation,ASCI)。2002-2005年任教育部“長江計畫”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03-2010年任美國NIH高級研究員,2003年至今(於2010年全職回國)任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所長。

研究方向和成果

肖瑞平教授自80年代末開始研究心臟β腎上腺素受體亞型(β-AR)信號傳導,20年科研求索之旅中,系統地研究了心肌細胞β-AR的信號轉導機制及其生理學、病理學意義,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於90年代初首先發現β2-AR可同時與功能相反的Gs和Gi蛋白耦聯,從而對受體僅與單一G蛋白耦聯的傳統理論提出挑戰,獲國際心臟學會理察 ·冰獎(決賽獎)。在隨後的進一步研究中,她發現β2-AR與Gi的耦聯不僅對Gs介導的cAMP信號起屏障作用,選擇性地激活靶蛋白,更重要的是產生Gs-cAMP非依賴性的信號傳導。率先闡明了β1-AR和β2-AR具有相反的功能 。進一步,她們又獨樹一幟,提出β1-AR細胞凋亡信號由鈣信號和鈣依賴性蛋白激酶II,而非經典的cAMP和蛋白激酶A所介導。她的上述發現與突破向傳統觀念提出了挑戰,為受體G蛋白信號轉導的研究開闢了新領域;為心衰的病理生理及臨床治療開啟了新的思路;同時也為構築受體亞型多樣性與共存性的理論基礎奠定了一塊基石。近年來在MG53分子與心血管保護和胰島素抵抗等方面開拓了全新的研究。她的這些研究工作得到了國際心血管研究及受體信號轉導領域同行的廣泛認同。迄今已在Nature等國際一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引用4500次以上。

任職

2000-2010年任心血管領域最高雜誌《Circulation Research》兩屆編委,2014年任《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副主編,也是首位華人副主編,主持北京大學NEJM中國編輯部工作。 1999年至今任《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Cardiology》編委,同時還擔任新創刊的《Disease Models and Mechanisms》的首任編委。為《Science STK》、《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Trend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Cardiovascular Research》、和《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Cardiology》等撰寫特邀綜述(Invited Reviews)或編輯評論(Editorial)。

作為轉化醫學的先行者之一,肖瑞平教授在將轉化醫學的概念引入中國的同時也在身體力行地進行推廣,她認為中國在這一新領域能夠有所作為(Nature 2004,432:A44-47)。自2003年起籌建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IMM),2005年1月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正式成立,肖瑞平教授擔任所長。至今,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以獨特的機制運行並已獲高水平研究成果,已成為我國心血管科學研究領域與國際接軌的橋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