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家坡村

肖家坡村

肖家坡村位於秦嶺北麓,滻河上游之畔的古漢唐皇家“上林苑”的中部地段,東依八里塬黃花崗與湯峪為鄰,西至庫峪河與長安區為畔,距西安市城區30公里,距藍田縣城16公里。肖家坡村是由肖南、肖北、肖西三個行政村組成的自然村,十五個村民小組,總計860戶,4438人(2008年統計數據)。土地面積約60公頃,是橫貫關中環線的沃府之地。 該村歷史淵源久遠,文化底蘊豐厚,無論是戲劇、社火、書畫、雜藝都具有一定的規模,素以“文化村”著稱。推陳出新,古今傳承。特別是該村的社火,不僅引領全鎮,在全縣乃至長安區、西安都很聞名。 該村社火遠近聞名,已被列為西安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投入切實保護。該村是西安東南部第一大村,有“西安城南第一村”美譽。

基本信息

地理

肖家坡村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史家寨鎮,處於秦嶺北麓,滻河上游之畔的古漢唐皇家“上林苑”的中部地段,東依八里塬黃花崗與湯峪為鄰,西至庫峪河與長安區為畔,距西安市城區30公里,距離藍田縣城分16公里。肖家坡村是由肖南、肖北、肖西三個行政村組成的自然村,十五個村民小組,總計860戶,4438人(2008年統計數據)。土地面積約60公頃,是橫貫關中環線的沃府之地。

人文

該村社火歷史淵源久遠,文化底蘊豐厚,無論是戲劇、社火、書畫、雜藝都具有一定的規模,素以“文化村”著稱。推陳出新,古今傳承。特別是該村的社火,不僅引領全鎮,在全縣乃至長安區、西安都很聞名,故有“嫁女就嫁肖家坡,獅子龍燈加社火”這一俗語。

該村被稱為“西安城南第一村” 自古出廚師戲曲演員多,故化妝精緻。社火規模再大,也由本村力量完成,絕不借人,不借道具,不借服飾頭帽,肖家坡村裝芯子是絕不讓外人參與。本村一直有化妝、打制芯子、製作紙紮、製作戲服頭帽的匠人,懂戲通史之人居多。

戲曲

該村過去被稱為“戲窩子”,戲曲發展十分興盛,現在還存有關中地區最古老的秦腔戲樓,建於道光六年農曆八月十三日(1826),也是關中地區至今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秦腔戲樓,藍田縣秦腔劇團早先就是以肖家坡村秦腔劇團為班底成立的。該村處於交通要道,肖家坡村是一個自然村分為三個行政村,設社合總局一處,下設五個分局。肖家坡村的社火,戲曲兩個姊妹劇就應運而生,至今還有清代遺留下來鑄鐵的芯子桿以及老戲樓。

社火

早先村民們的背芯子(木芯子)最有興趣,而延續至清同治年間,清同治六年至光緒十六年,即1856年到1878年在老前輩藝人肖之靈的倡導下,開始製作鐵芯子,村民們群賢運籌,廣集良策,將原來比較粗糙的五十根木芯子,去粗取精,篩選為三十根,由老街門肖致仁掌爐錘鍊,打制出比木芯子更加精巧的卯榫套口的鐵芯子,轟動當時。至此一直延續到民國,政局稍穩,農業豐收,民心思樂,一九三三年二月初二,我村耍了歷史上獨具規模的“下場子社火”(指在空曠場地變換社火芯子陣形),當時車水馬龍,其景空前,在抗戰和建國初年年年耍從未中斷,基本為十年一大耍,五年一小耍,每年社火還應邀到縣,市等地演出,即使在文革初期破四舊,村民為延續這一古老藝術,創造性將傳統老戲社火改為現代樣板戲社火,使得這一古老文化得以流傳。文革期間派性角逐,為合民心,促進團結於一九六八年二月初五又一次“下場子”耍社火,觀眾十萬有餘,漫坡遍野,群情激憤,出現了高壓政治下的自然輕鬆。此次舉動,泯滅了派性的怨仇,增強了村民之間的友誼,促進了生產的正軌發展,基於此種特殊因素,肖家坡村民特將“社火”更名為“社合”。

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後,,肖家坡村民耍社火的激情多次迸發,於一九八四年正月二十五、一九九零年二月初六、一九九七年二月初四、二零零八年正月二十五、二零一二年正月十五連續耍了五次大型社火。期間過街社火,應邀外出會演不計其數。

縱觀肖家坡村的社火史,清間興起,民國發展,建國後日臻完善,改革開放達到鼎盛。概而論之,其特點為:

一、凡耍必大,大則必合,五社共聚,且商且讓,設立總局,拍案統籌,有條不紊。

二、策劃到位,有章可循。老者方陣,作為先導;兒童儀仗,富有生機;巾幗旗林,颯爽英姿;白衣天使,步履矯健;民兵執勤,護衛疏流,縱有縱列,橫有橫陣。

三、弘揚傳統,時推新意,突出政治,崇尚文明。

四、不拘一格,劇目多樣,重視細節。相得益彰,精彩拐子,媲美竟艷。景致無限,使人留戀。

肖家坡村社火藝術性起點高,隨之博取的知名度也高,不僅傳承了民間傳統藝術,也起到了振奮精神,凝聚人心,促進和諧,推動農村建設和經濟發展的作用,具有傳承發展的必要性和重點保護的價值。社火起到凝聚人心 啟迪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