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皮瓣

肌皮瓣是一種複合組織瓣,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或淺筋膜)的組織。皮瓣中有豐富的神經和神經末梢,形成神經淺、深叢、這些神經叢包括感覺神經、交感神經節後纖維。肌皮瓣用於較大創面缺損的修復或肌肉功能的重建,是整形重建外科常用的組織瓣之一。

概述

肌皮瓣是一種複合組織瓣,是利用身體某塊肌肉(或一部分肌肉)連同其淺層的皮下組織、皮膚一併切取,以進入該肌肉的血管為蒂進行轉移,用於較大創面缺損的修復或肌肉功能的重建。

肌皮瓣的血液供應充沛,抗感染力強,易於成活,組織量豐富,是整形重建外科常用的組織瓣之一。

適應症

肌皮瓣移植肌皮瓣移植

1.肌肉從附著點切斷後,其體積將會縮小,因此術前設計時肌皮瓣要足夠大。

2.充分重視解剖變異,設計時要將鏇轉弧度估計得充分些,使有足夠大的肌皮瓣和足夠長的蒂,以便轉移覆蓋遠部的缺損。

3.術前皮瓣設計力求避開血液供應不良的肌肉。

4.用部分肌肉形成肌皮瓣時,須避免損傷支配另外部分肌肉的血管神經。

優缺點

優點

皮瓣移植皮瓣移植

1.血運豐富,創面易於癒合。

2.抗感染力強,生物學的清除作用較一般皮瓣好,並且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

3.手術操作較容易。

4.套用廣泛,幾乎身體所有表淺部位肌肉均可就近取材。

5.肌皮瓣含有較厚的肌組織,緩衝作用大,有良好的襯墊作用,可用於覆蓋創面,充填缺損。

6.帶血管神經移植可用於一些病損肌肉的功能重建。

7.套用顯微外科技術,可進行遠位轉移。

缺點

1.肌皮瓣為複合組織,比較厚,在某些情況下外觀臃腫。

2.因喪失肌肉而致供區肌力減弱。

3.供區常有凹陷畸形,影響美觀,應嚴格掌握適應證。

操作步驟

選擇原則

肌皮瓣的切取必須符合以下原則:

1.肌肉要有主要血管供應。

2.由肌肉或肌肉內走行的肌皮動脈供血給皮膚。

3.有協同肌可以代償其功能,不會因為肌肉移走後引起供瓣區明顯的功能障礙

4.以血管蒂為軸,有相當大的移動或鏇轉範圍。

另外,肌皮瓣的選擇同樣要遵守就近取材、就近轉移、儘量不損傷肌肉的運動及神經支配的原則。

手術設計及方法

肌皮瓣肌皮瓣

1.根據創面的大小、部位及形狀,設計合適的肌皮瓣。一般以肌肉血管蒂為中心,畫出該肌及其供養皮瓣的範圍,按其鏇轉弧度測量轉移瓣的末端,以能達到受區的最遠端,並稍有富餘為合適。最簡單的轉移方式是帶有肌肉的單蒂式肌皮瓣。如需要延長肌皮瓣的鏇轉距離,可將皮膚蒂切斷,或再切斷部分肌肉蒂。如果受區和供區之間有正常的組織間隔,可形成島狀肌皮瓣通過皮下隧道轉移至受區。

2.切取肌皮瓣採用順行切取或逆行切取。手術方法應根據轉移不同區域的肌皮瓣而異。其要點是:

(1)切取肌皮瓣時,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和深層筋膜,向肌肉間隔分離,為防止發生剪力錯動損傷肌皮血管穿支,應將其表面的皮膚與肌緣暫時縫合固定。

(2)如採用順行切取,應按照解剖位置仔細分離,先將蒂部主要營養血管顯露出來,並加以保護,再根據預先的設計向遠側切取該肌皮瓣。

(3)如為逆行切取,先切斷肌皮瓣的遠端,再向近側解剖游離,找到人肌的血管束後,循血管束向近側解剖血管蒂。

(4)肌皮瓣轉移後,先將其遠端縫在受區適當的位置。縫合前觀察蒂部張力及皮緣的血液循環。如張力過大影響血液循環,可在肌肉基底部稍加分離,至血液循環滿意後再縫合固定。肌肉深面放置引流。包紮時皮瓣部暴露或鬆軟敷料覆蓋,以便術後觀察血運。肢體用石膏托固定。供區直接縫合。如仍有困難,則取斷層皮片移植。

(5)如須修復缺損肌肉的功能,應注意解剖和保護好支配肌肉的運動神經

根據修復缺損的需要,採用帶蒂轉移或吻合血管神經的游離移植。

術後處理

1.術後48h內,注意觀察皮瓣顏色、溫度及毛細血管反應,如有水腫,要抬高局部,促進回流,同時注意肌皮瓣下有無血腫,若表皮出現散在的紫斑及小水皰,表示有血液循環危象發生,應及時進一步處理。

2.受區應予以固定,直至癒合。對於因固定給患者帶來的不便,應加強生活護理,並說服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注意事項

肌皮瓣移植肌皮瓣移植

1.肌肉從附著點切斷後,其體積將會縮小,因此術前設計時肌皮瓣要足夠大。

2.充分重視解剖變異,設計時要將鏇轉弧度估計得充分些,使有足夠大的肌皮瓣和足夠長的蒂,以便轉移覆蓋遠部的缺損。

3.術前皮瓣設計力求避開血液供應不良的肌肉。

4.用部分肌肉形成肌皮瓣時,須避免損傷支配另外部分肌肉的血管神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