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張力不全型腦癱

肌張力不全型腦癱

肌張力不全型腦癱多見於幼兒,主要表現為肌張力明顯降低。 1.痙攣型肌張力不全型腦癱:是最典型和常見的類型。 2.肌張力不全型肌張力不全型腦癱:多見於幼兒,主要表現為肌張力明顯降低。

簡介

肌張力不全型腦癱多見於幼兒,主要表現為肌張力明顯降低。

肌張力不全型腦癱肌張力不全型腦癱
不能站立行走,頭頸不能抬起,運動障礙明顯,關節活動幅度過大,但腱反射活躍,可出現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語及智慧型低下。

分類

肌張力不全型腦癱的症狀不同,導致肌張力不全型腦癱的分型也多種多樣。所以家屬在給患兒選擇治療方法之前應首先了解肌張力不全型腦癱的症狀分型,以便更好的區分出患者,為以後的治療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1.痙攣型肌張力不全型腦癱:是最典型和常見的類型。主要表現以雙下肢為主的痙攣性截癱獲四肢癱瘓。患兒行走、站立困難,走路足尖著地呈剪刀步態。肌張力明顯增高,腱反射亢進,可有病理反射。常伴有語言及智慧型障礙。
2.肌張力不全型肌張力不全型腦癱:多見於幼兒,主要表現為肌張力明顯降低。不能站立行走,頭頸不能抬起,運動障礙明顯,關節活動幅度過大,但腱反射活躍,可出現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語及智慧型低下。
3.手足徐動型肌張力不全型腦癱:多由核黃疸、新生兒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損害而發病。患兒表現為面、舌、唇及軀幹肢體的舞蹈樣或徐動樣動作。伴有運動障礙和肌張力增高。
4.共濟失調型肌張力不全型腦癱:較為少見,是由於小腦發育不良所致,主要臨床表現為肌張力低下、共濟運動障礙、意向性震顫、構音障礙及運動發育遲緩。
5.混合型肌張力不全型腦癱:兼具上述各型某些特點。

治療

1、開創法:

一次性完成多肢體、多部位的手術,使患肢的多個畸形部位得到矯正。術後肢體功能的協調性、整體性、靈活性大大增強。

2、康復療法:

術後整體功能恢復快,住院時間短,一般術後一周即可見明顯效果。節省了以往多次手術的治療過程,大大減輕了患者和家庭的經濟負擔。

3、非手術環衛療法:

非手術部位也可得到矯正。肢體畸形消失後,其他部位的痙攣肌肉如眼肌、舌肌等也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復,所以斜視和語言障礙也隨之會得到改善或消失。

4、交錯糾正法:

糾正相反神經支配造成的紊亂,建立正確支配途徑,改善神經支配功能,使神經、肌肉、關節活動協調。

5、整合微創法:

通過頸總動脈交感神經網剝脫術,擴張腦血管,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採用增加腦供血供氧量,全面修復受損腦神經細胞,促進腦發育,改善腦萎縮,使流涎、語言不清、多動、智力低下等症狀得到改善。

6、中頻電療法

能影響神經肌肉的興奮性,具有抗肌痙攣的效能,所以能夠用來治療小兒腦癱,一般肌無力用交調、間調波(30-100赫茲,50%~100%);肌強直用變調波(70赫茲,75%)。每次3-8分鐘,每天1次,6-12次為1個療程,強度以明顯振顫感為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