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啞兒童

聾啞兒童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給人們呈現出五彩繽紛的世界。我們在盡情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千萬不要忽略聾啞人這個“默默無聞”的世界。

簡介

拉薩聾啞人學習藏語手語拉薩聾啞人學習藏語手語

據最新資料統計說明,我國聽力語言殘疾居視力殘疾、肢殘、智殘等五大殘疾之首,為2057萬人,占中國人口總數的1.67%,其中7歲以下兒童約為80萬人。據統計,我國聾啞症的發病率約為2‰!按年均人口出生率計算,連同出生後2~3歲嬰幼兒,每年總的群體達5700萬,聽損傷的發病人數約為17萬。我國每年有2000萬新生兒出生,約有3萬聽力損害的新生兒出現。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每年新增聾啞兒童約3萬餘個。

致病原因

是什麼原因導致如此多的兒童發生聾啞,怎樣防止聾啞的發生,是全社會應該高度關注的問題。筆者分析,導致兒童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先天因素 提到先天因素,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遺傳。遺傳導致的聾啞約占先天因素所致聾啞的50%。另外50%的聾啞為胎兒在子宮內發育期或圍產期時,受母體或外界因素影響所致。如妊娠期母親遭受病毒感染,套用鏈黴素、慶大黴素等耳毒性藥物,以及早產、宮內胎兒及新生兒缺氧等。先天性耳聾多為不可逆病變,預防重於治療。如避免近親結婚,預防妊娠期前3個月的病毒感染,慎用或禁用耳毒性藥物,合理處置胎兒宮內窘迫及新生兒窒息,減輕、避免胎兒及新生兒缺氧等。
二是分泌性中耳炎 據有關調查顯示,80 %的學齡前兒童因上呼吸道感染而發生過耳咽管功能障礙,且常伴有分泌性中耳炎及相應的傳導性耳聾。如治療不當,最終造成中耳粘連,聽力下降。嚴重者可影響兒童語言發育,導致聾啞。積極預防、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是防止分泌性中耳炎發生的關鍵措施。分泌性中耳炎95%可通過套用0.5-1%麻黃素滴鼻(嬰幼兒應注意濃度及劑量以防麻黃素中毒)、酌情使用抗生素及激素等保守措施而治癒,只有大約5%的患者需行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開、置管及腺樣體切除等手術治療。
三是藥物中毒 氨基甙類抗生素(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水楊酸鈉、利尿劑、抗腫瘤藥物是導致中毒性耳聾的罪魁禍首。66%的聾啞兒童為藥物中毒所致,其中以氨基甙類抗生素所致的聾啞人最多。故兒童應儘量避免使用鏈黴素及慶大黴素等耳性抗生素。如必須使用應嚴格按照藥典中規定的劑量套用,並在用藥過程中嚴密監測聽力。一旦發現聽力減退,應立即停藥並做相應的處理。
早診斷、早治療是減少聾啞發生的關鍵。學齡前兒童由於不能主動、準確地敘述病史,給早期診斷帶來很大的困難。故學齡前兒童應定期進行聽力檢測。2-6歲是幼兒言語發育的最佳時期,對有殘餘聽力的兒童應儘早配帶助聽器,並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系統地言語康復訓練,儘可能地挽救患兒的聽說能力。

啟蒙教程

全國聾啞協會

聾啞協會會長手語講話聾啞協會會長手語講話

1961年教育部長宣布成立了全國聾啞協會(TheNationalSocietyfortheDeaf\NSD),其他針對聾啞兒童教育的組織也紛紛成立,使全國聾啞協會在近年來可以投入研究,發展有效的聾啞兒童語言啟蒙課程。
聾啞兒童的語言啟蒙成為焦點,因為聾啞兒童或成人,面對最大的難題,即缺乏發音的技巧,全國聾啞協會決定引入發源自美國的口手標音教學法。從聾啞教育歷史看來,口手標音可以說是在16世紀末期取得突破性成績的教學法,而在大馬,它被調整為國語發音。
基本上,口手標音是語言加上手語(發言者)協助解讀(唇讀者)鑑定每個音節發音清晰度,這允許聾啞者在聽不見的情況下清晰發音,使他們可以掌握口頭髮音,一如學習手語。
自1988年,全國口手標音中心在政府的半津貼下成立(吉隆坡甘榜班蘭),期望能讓聾啞兒童可以在完成後銜接上正常國小。不少父母攜帶孩子風雨不改的一起學習,由於教學方法簡單,容易掌握,學生在家和學校積極使用,成績斐然。 採用口手標音的家長也發現,在家採用口手標音者,顯然更能溶入3R制度的幼兒班。
唯一使用國語讀寫國家
然而在1994年,離開該中心的聾啞兒童仍然被拒絕在普遍國小門外,中心於是成立國小班課程。學生使用普通國小的課本,中心同時教導英語阿拉伯語等,進度令人欣慰。
為了使更多聾啞兒童受惠,協會提供了“聽覺受損兒童在家語言發展支援”,讓聾啞兒童在家與其他正常的同胞相處,與學有口手標音的長者溝通。在聾啞協會、圖書館協會和兒童福利議會的聯合大力推動下,大馬可以說是當今唯一聾啞者使用國語讀寫的國家。
3年前,全國聾啞協會更推出了《與聾啞兒童交談》指南書,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贊助下,再製成國語和英語版本的錄影帶和光蝶,公眾人士可以在全國各州的圖書館找到。 全國聾啞協會秘書唐肖嬌表示∶“不少父母對口手標音感興趣,但一開始就學習用手語的聾啞兒童卻興趣缺缺,所以愈早讓天生聾啞的兒童掌握口手標音愈理想。”
通過《與聾啞兒童交談》指南書、錄影帶和光碟,父母可以在家教導6歲以下的孩子讀、寫和算。儘管全國聾啞協會的師長對這些孩子充滿信心,認為他們可以跟得上正常學童的進度,但不能否認的是,聾啞學童如何溶入正常學習環境,仍然困難重重。不少聾啞兒童家長團結一致,向特殊教育部門爭取孩子未來上中學大專技術學院的機會,期望已經取得零突破的天生聾啞孩子,未來的學習之路不斷絕,有信心迎向未來。
使用口手標音的聾啞兒童可以說都會發音,雖然並非全部發音都標準,並非全部人在第一次聽時,都可以馬上明白他們想表達的話,然而他們之中,部份掌握了良好的發音,且不經過任何特別訓練,當他們發言時,旁人甚至不察覺到他們的缺陷或障礙!
口手標音扭轉了聾啞兒童的人生,使他們擺脫了殘障人士的陰影,然而能否擁有一個更有保障未來,爭取平等教育之路仍然漫長。

聾啞心理學

聽覺器官接受聲音刺激,幫助人掌握言語,對人的各種心理過程及全部人格特徵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聾和隨之而來的啞會給兒童心理的正常發展帶來不利影響,產生一些明顯的特點:聾啞兒童主要靠尚完好的感受器官(主要是視覺)感知客觀世界;由於其感知活動在質和量上都受到了局限,因而所獲得的感性知識就比較貧乏、雜亂和浮淺;對事物相互聯繫的認識較少,概括水平也低於正常兒童;缺少語言使聾啞兒童的思維帶有明顯的直觀形象性,主要藉助於形象和動作進行思維;能完成的分析綜合和抽象概括頗為簡單,因而較難正確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聯繫。正是由於聾啞兒童的心理發展偏離了正常兒童的發展途徑,因而缺陷補償的研究就成為聾啞心理學的重要課題。所謂補償,就是依靠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充分發展和利用尚完好的其他器官來形成新的神經聯繫,替代已喪失的聽覺功能,克服或減輕聾啞所造成的心理活動障礙,使其身心得到儘可能高水平的發展。補償過程主要是在各種實踐活動中發展起來的,其中,專門組織的特殊教育具有決定性作用。聾啞的特殊教育一方面是儘量地擴大聾啞兒童的認識範圍,豐富他們的感性材料,發展他們的感官功能;另一方面是通過特殊途徑使他們掌握語言,包括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以便與周圍人們進行一般的思想交流。在此過程中,要努力使他們頭腦中形成的事物表象與辭彙結合統一起來,將他們的思維納入以語言為基礎的軌道,促使其向語言邏輯思維轉化。特殊教育的開始,是聾啞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轉折,由此出發,使之逐步朝著接近正常的方向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