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帶內移術

聲帶內移術

聲帶最深部為甲杓肌,構成聲帶的肌體,其在聲帶中部的厚度為7~8mm。 ke間隙,是外科手術的可分離層;聲韌帶在聲帶的振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手術不能損傷的結構。 2.聲帶內移術

手術名稱

聲帶內移術

別名

甲狀軟骨板成形術Ⅰ型;Ⅰ型甲狀軟骨成形術;甲狀軟骨成形術Ⅰ型術

分類

耳鼻喉科/喉手術/嗓音外科手術/聲帶骨架外科手術

概述

近20年來,隨著對喉發聲功能的生理和病理學認識的提高,以及嗓音疾病的診治技術的發展,如動態喉鏡檢查、喉顯微手術、雷射手術等的完善,使喉外科手術達到既能切除病變,又保存或改善嗓音功能的目的。因此在喉外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改善嗓音為目的的嗓音外科,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廣泛的推廣。VonLeden等(1989)指出嗓音外科是“為改善嗓音而設的嗓音系統的美學外科(aestheticsurgery)”,就是通過外科手術技術達到恢復或重建喉的發聲功能,使嗓音達到清晰、洪亮、悅耳、有韻律,並符合其年齡性別特點的目的。
嗓音外科包含的主要外科技術有:①聲帶良性病變的摘除術;②單側聲帶麻痹的中線內推術、音調異常矯治手術;③喉返神經麻痹的神經移植或神經肌蒂移植術;④喉腫瘤喉部分切除發音重建術。

聲帶的功能解剖

聲帶組織的解剖結構是研究聲帶振動機制的關鍵,其中以聲帶前2/3部,即聲韌帶部(聲帶膜間部)最重要。聲帶是一個分層振動體,它的分層結構決定了聲帶振動的特性。在聲帶額位切面圖上可以觀察到聲帶的不同結構層(圖9.6.7.2.1-0-1):表層是由非角化上皮組成的黏膜上皮層,厚約0.05~0.1mm。然後是黏膜下層(固有層),黏膜下層又由多層結構組成,通常分為3層:淺表層、過度層和深層。淺表層(又叫Reinke間隙)為疏鬆結締組織,是可分離層,厚約0.5mm;中層由彈性纖維組成,彈性纖維是一種蛋白結構,能適應來自長軸方向力的牽拉;深層主要由膠原纖維組成。中層及深層加在一起的厚度約為1~2mm,構成了我們通常所稱的聲韌帶。聲韌帶的強度對聲帶長度及厚度的變化起著重要的作用。在身體的生長發育階段及衰老過程中,聲韌帶結構將發生相應的變化。聲帶最深部為甲杓肌,構成聲帶的肌體,其在聲帶中部的厚度為7~8mm。甲杓肌收縮使杓狀軟骨向前移動,縮短了聲帶的長度,同時也增加了甲杓肌的緊張度。
北京466耳鼻喉中心  聲帶解析圖聲帶解析圖

為了研究聲帶的振動模式,根據聲帶結構的生物力學特點,將聲帶分為3層:黏膜上皮層與黏膜下層的淺層構成包裹層,移動度最大;黏膜下層的中層與深層構成中間層(聲韌帶)移動度較小,能縱向穩定聲帶的振動;甲杓肌構成肌層,移動度最小。聲帶振動時包裹層最容易損傷:充血、水腫或出血等病理改變主要發生在此層;聲帶的良性病變也主要發生在黏膜上皮層及黏膜下層的淺層。疏鬆的Reinke間隙,是外科手術的可分離層;聲韌帶在聲帶的振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手術不能損傷的結構。

手術步驟

1.聲帶內注射術用於矯正聲帶閉合不良,兩側聲帶間距相對較小的情況。聲帶內注射的材料主要有4種:特氟隆、矽膠、脂肪、膠原。選擇特氟隆或矽膠時,應將注射材料注入到甲杓肌或(和)甲狀軟骨與甲杓肌之間,不要將材料注入或接近聲帶黏膜,因為注入特氟隆或矽膠可能導致聲帶黏膜變硬,造成顯著的聲帶黏膜振動不良,甚至失音。膠原的密度接近正常黏膜組織,可以注入到正常黏膜組織附近。目前多選用脂肪作為注射材料,其優點是來源方便,並且脂肪組織兼容性好,質地接近聲帶組織;弊端是容易被吸收而影響遠期效果。注射技術是在全麻支撐喉鏡下,用特製的注射針經口將注射材料注入聲帶肌層,通過增加聲帶的體積來達到改善關閉聲門的目的。
2.聲帶內移術用於矯正聲帶閉合不良、兩側聲帶間距較大,特別是聲門後部(聲帶軟骨間部)的縫隙較大,估計聲帶內注射效果不好的患者。手術方法是通過在甲狀軟骨板上的開視窗,將填充材料填塞到甲狀軟骨的聲帶平面,使聲帶向中線內移。常用的填充材料有矽膠塊、特氟隆壓縮帶及自體軟骨。自體軟骨可取自甲狀軟骨、鼻中隔軟骨、肋軟骨。
在病變側甲狀軟骨板的中下1/3交界處做一長約3cm的橫行切口,分離頸前軟組織暴露出甲狀軟骨板,切開一長方形軟骨塊,長為8~10mm,寬3~5mm,長方形前方的垂直邊與甲狀軟骨的中線平行,使垂直邊的中點與聲帶前端的起點在同一水平,與中線相距5~7mm。在切開長方形軟骨板時注意不要損傷軟骨內膜,鈍性分離軟骨內膜,填入已備好的填充材料,在喉內鏡下觀察聲帶向內推移的程度,使麻痹側聲帶的位置微超過中線。然後依次縫合各層軟組織及皮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