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彌愛爾大教堂

聖彌愛爾大教堂

聖彌愛爾大教堂,又稱浙江路天主教堂、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座落於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浙江路15號(曲阜路路口),是天主教青島教區的天主教主教座座堂。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聖彌愛爾大教堂聖彌愛爾大教堂
始建於德國租借時期。1934年德國人維昌祿(GeorgWeig)任青島教區首任主教期間(1925-1941)新建了今天的這座大教堂。教堂的設計者是德國天主教聖言會修士阿爾弗雷德·弗萊波爾(AlfredFräbel,SVD),由克雷曼(TheophorusKleemann,SVD)修士從德國帶來圖紙。原計畫由克雷曼負責施工監理,但是克雷曼於1931年9月突然去世,臨時改為由畢婁哈(ArthurBialucha)負責施工。由於資金不足,畢婁哈修改了圖紙,將原圖紙的巴洛克風格鐘樓頂改為四稜錐形鐘樓頂。

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在相當的長的時間裡曾經是青島最高的建築,是青島城市輪廓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也是浙江路和肥城路兩條馬路的對景。教堂在文革時期曾遭到破壞。修復後,於1981年復活節恢復望彌撒,唱詩等宗教活動。自1999年起,在非宗教活動時間向遊客開放。

1984年,教堂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2年,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又作為青島德國建築的擴充部分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形態

聖彌愛爾大教堂聖彌愛爾大教堂
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通體以黃色花崗岩加鋼筋混凝土砌造,建築正面(Facade)的3個主門(portal)和玫瑰窗的組合,以及細小的窗戶(PunchedWindow)為標準的羅馬式教堂正面。

入口處為青島花崗岩。其表面雕以質樸精美紋飾,屋頂以舌頭紅瓦覆蓋,使整座建築於氣勢恢宏中更顯古樸典雅。教堂四周窗戶呈半圓拱形,正面大門上方為一巨大玫瑰窗,中央高30米處設有平台。56米高的兩座鐘塔對稱地分列於平台兩側,高4.5米的兩個巨大的十字架聳立於錐形塔尖之上。西側鐘塔內上端懸有一隻銅製巨鍾,東側鐘塔內懸著的三隻銅鐘規格則要小些,逢星期天教堂彌撒之前,四隻銅鐘便會同時敲響,奏出1315的悅耳和弦,聲傳數里之外。教堂內曾有亞洲最大的一架管風琴,有2400多個音調,相當於一支樂隊。毀於“文革”。

教堂大廳面積1896平方米,高18米,可容千人。頂棚懸有七隻銅製大吊燈。後方設有祭台,配之穹頂的聖像壁畫,以及描繪有聖經故事的六幅掛像及兩幅壁畫,莊嚴肅穆。

繼維申祿主教之後,田敬莘任主教,他是羅馬教皇親自祝聖的主教,是中國人天主教主中惟一的祝聖主教,1945年12月升為樞機大主教,成為遠東第一位樞機大主教。

教堂動工後遇到了困難。希特勒在德國掌權後,限制資金外流,以致於這座教堂一度停止了施工,1934年10月才完工。因經費的減少,原設計中一些藝術雕塑被取消了,結構很好但缺少裝飾。它整體建築面積達3223.58平方米,雙鐘樓高56米,頂端有4.5米高的十字架,是名副其實的“大教堂”,又坐落在觀海山麓,幾十年里是青島最高的建築,來青島的船隻駛進青島,看到的第一座建築便是這座大教堂。

歷史資料

聖彌愛爾大教堂聖彌愛爾大教堂

天主教堂建於本世紀30年代初,也稱聖彌愛爾大教堂,它是青島地區最大的哥德式建築,同時也是基督教建築藝術的傑作。天主教屬基督教的三大分支之一。基督教產生於公元一世紀中期的巴勒斯坦地區,相傳為猶太的拿撒勒人耶酥所創,爾後逐漸向世界各地傳播,成為擁有信徒最多的世界性宗教。

公元十一世紀,基督教分裂為東西派教會,西派教會成為羅馬公教,即天主教,東派教會稱為東正教。到公元十六世紀,新教又從羅馬公教中分裂出來,在中國稱為基督教,或稱耶酥教。 基督教最早傳入我國是在唐代貞觀七年(635),在中國稱為“景教”,後中斷自滅。元代也曾有傳入,後也中斷。明萬曆七年(1582),天主教由義大利耶酥會傳教士利瑪竇再度傳入我國,並逐漸在國內許多地方傳播。鴉片戰爭以後,隨著殖民勢力的侵入,基督教的許多派系陸續在我國傳教,並迅速發展起來。

青島天主教活動始於19世紀末。1897年,德國以“巨野教案”為藉口,出兵占領膠澳地區,天主教勢力也隨之而入。1898年春,德國傳教士在太平路天后宮後面建起了第一處傳教場所,發展教徒,開展宗教活動。1900年至1902年,德籍神父白明德在曲阜路購地修建了第一座天主教堂。1925年正式建立青島天主教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