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米歇爾山

聖·米歇爾山

“西方奇蹟”——聖·米歇爾山(Mount-Saint-Michel and its Bay)是法國著名古蹟和基督教聖地,位於芒什省一小島上,距海岸兩公里。小島呈圓錐形,周長900米,由聳立的花崗石構成。海拔88米,經常被大片沙岸包圍,僅漲潮時才成為島。古時這裡是凱爾特人祭神的地方。公元8世紀,紅衣主教奧貝在島上最高處修建一座小教堂城堡,奉獻給天使長米歇爾,成為朝聖中心,故稱米歇爾山。公元969年在島頂上建造了本篤會隱修院。1211~1228年間在島北部又修建了一個以梅韋勒修道院為中心的6座建築物,具有中古加洛林王朝古堡和古羅馬式教堂的風格。島上現還存有11世紀羅馬式中殿和15世紀哥德式唱詩班席,13~15世紀的部分城牆和哥德式修道院圍牆等。

(圖)聖·米歇爾山聖·米歇爾山

簡介

(圖)聖·米歇爾山聖·米歇爾山

法國諾曼第海岸外的岩石小島和著名的聖地。屬芒什(Manche)省。島幾乎呈圓形,周長900公尺(3,000呎)。由聳立的花崗岩構成,海拔88公尺(289呎),經常被大片沙岸包圍,僅漲潮時才成為島。最早稱為托姆伯山(Mont Tombe)。8世紀開始稱聖米歇爾山,成為一個朝聖中心。966年島頂建造本篤會修道院。1203年當法王腓力二世企圖占領該地時,曾部分被焚毀。1256年該島修築了防禦工事,抵擋了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及法國宗教戰爭(1567∼1598)。18世紀修道院衰落。拿破崙在位期間(1804∼1814)成為國家監獄直到1863年。後被畫為歷史紀念地並得到修復。現為法國一重要旅遊地。島上修道院教堂有莊嚴的11世紀羅馬式中殿和哥德式唱詩班席(1450∼1521)。哥德式修道院的圍牆兼有軍事要塞的雄偉和宗教建築的樸素。從南側和東側中世紀城牆(13∼15世紀),可一覽海灣全景。通往修道院的狹窄彎曲的街道兩側有旅館和旅遊商店,一些房屋建於15世紀。人口72(1990)。

在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島諾曼第半島之間的聖馬洛海灣里,有一個風光綺麗聞名遐邇的小島,儘管它的面積不大,海拔不高,卻享有“西方奇蹟”之美稱,是西歐著名的古蹟之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個小島就是聖·米歇爾山。

歷史

(圖)聖·米歇爾山聖·米歇爾山

聖米歇爾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08年。據說,當時一位來自阿弗郎什小鎮的紅衣主教奧貝夢見大天使聖米歇爾,聖米歇爾示意他建造一座建築物以顯示其偉大。起初奧貝主教並沒有太在意此事,對大天使米歇爾連續兩次託夢都不以為然。

一天夜裡,聖米歇爾天使在電閃雷鳴中第三次出現在奧貝的夢中,他用自己的神指在奧貝腦門上點了一下。從夢中醒來的奧貝主教摸到了腦門上的凹痕,這才恍然大悟,於是立刻趕往墓石山,著手完成大天使的神旨。聖米歇爾山上就這樣有了第一座教堂。

奧貝的教堂如今只剩下一面牆,向人們訴說著聖米歇爾山名字的來歷。

聖米歇爾山從布列塔尼海岸望去如同一個童話世界:周圍是碧洋白沙,教堂鐘樓尖頂上舒展著巨翼的天使,聖米歇爾的金像如同一個明亮的光點與日爭輝。

聖米歇爾山原名同巴山,與其稱它為一座山,不如說是一個小丘,因為它的最大高度也僅僅達到76米,但由於它處於大海前的空曠沙地上,四周既無樹木又無房屋,因此顯得比實際高度要高的多。

同巴山是由堅硬如鐵的花崗岩石構成的,雖然建築師的藍圖在這上面會受到地勢和空間的限制,但堅實的岩基卻保障了教堂建造的結實和穩固。十世紀,教堂在這座花崗岩山丘上建立起來,山丘因此而成為著名的聖米歇爾山。

聖米歇爾山山頂的教堂自從第一次建成至今,十五、六次火災和自身倒塌的損壞,被命名為底下聖母堂的加洛林王朝時風格的教堂,是目前尚存的構成聖米歇爾教堂最古老的一部分。公元1020年至1060年,這裡添建了羅馬風格的大教堂和供修士們居住的多層建築,聖米歇爾山這塊聖地也開始變得遠近聞名。公元1156年至1186年,主教羅伯特·代·陶利尼對教堂進行了修繕,在正門的兩旁添加了兩座高塔樓,可惜其中一座在建成不久便自行倒塌了。由於他的努力,環繞教堂的修道院也得到了擴建。從此,修士們開始了珍貴的手抄經本的工作。12世紀末年,這裡最大的建築規劃是修造一座擁有餐廳、繕寫廳和廊院的新修道院附屬建築。13世紀初建築落成,又修建了有深壕溝的圍牆,它在英法百年戰爭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時的聖米歇爾山教堂、修道院和附屬樓已渾然一體,它們被四周間有半圓的月形塔樓的圍牆緊緊簇擁在上面,大有固若金湯之勢。15世紀,教堂內古羅馬風格的唱詩台部分倒塌,當時沒有立即修補,而是整整過了一個世紀,才由一座新的哥德式和文藝復興式風格相結和的唱詩台所代替;同時,在山下的村鎮裡建造了第二座教堂。公元1780年,古老的教堂正面突然倒塌,隨之而倒的是鐘樓和三間偏殿,供香客下榻的古旅舍也塌了下來,聖米歇爾山的正面一片廢墟,它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大的損失。新的正面是在法國大革命之後才興建起來的,風格為端莊的新古典主義。18世紀末,依著古教堂的滑道修築了四條加固矮牆,從山頂的教堂一直通向山腳,以此來支撐教堂,防止再次倒塌。聖米歇爾山的最後一次完善工作是在20世紀末完成的,公元1987年,在教堂鐘樓的頂端安放了聖米歇爾的金像。

自然景觀

(圖)落潮時,小島被泥沙包圍落潮時,小島被泥沙包圍

小島呈圓錐形,周長900米,由聳立的花崗岩構成。海拔88米,經常被大片沙岸包圍,僅漲潮時才成為島。聖馬洛海灣漲潮迅猛,每逢傍晚,大西洋的潮水有如萬馬奔騰般撲過來,將山邊的流沙淹沒,聖山頓時變成汪洋,蔚為奇觀。但十九世紀人們建築長堤連線聖米歇爾山後,水流受阻,潮水的起落在沙地留下大量淤泥和沉積物,久而久之地勢變高,島的形狀改變,海潮奇觀亦隨之消失。專家估計,到2042年,這座名山更將被雜草包圍,大殺風景

拯救

(圖)聖·米歇爾山聖·米歇爾山

“孤島”將“不孤”

聖米歇爾山最有神秘感也是我最喜歡的就是“朝現夕隱”現象,白天大海退潮時,水落石出,通往修道院所在的島的路顯現出來,可是到了黃昏就開始漲潮,天一黑,島就變成了孤島。如果白天忘了走就會被困在島上。

19世紀後人工長堤被修建,從此聖米歇爾山一個月只有兩次,在滿月和新月時才成為孤島。

幾個世紀以來,迅猛的漲潮一直是聖米歇爾山的一道著名景觀,觀潮成了聖米歇爾山一大特色。每逢傍晚,受學良的影響,大西洋的潮水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奔騰而來,剎那間將四周的流沙淹沒,變成一片汪洋,只有一條1877年修建的堤道與大陸相連。到了退潮時才會和大陸連起來。每年春天和秋天,會有兩次大潮出現,一次在3月21日左右,另一次是9月23日左右。每當此時,聖米歇爾山都會人山人海,熱鬧異常。

每當潮水退去時,都會在沙地上留下大量沉積物。隨著人們對農田的開墾,以及運河、堤壩、停車場等設施的建造,沉積現象不斷加劇,原來的海灘由於路堤阻擋,無法在退潮時將泥沙沖走,逐漸變成了陸地。久而久之,山周圍的地勢漸漸變高,現在只有在天文大潮來臨時,聖米歇爾山才會顯現為海島。聞名世界的“孤島仙山”面臨著“孤島不孤”的嚴重威脅。

據專家估測,如果再不採取緊急措施,聖米歇爾山將在2042年被沉積物完全掩埋,屆時將不再有“孤島”和“仙山”,留給人們的只是與大陸連成一片的平地,唯一可看的也許就只是矗立在平地之上的一座雄偉的修道院。

兩億歐元的拯救

面對可能出現的“孤島不孤”的危機,法國人自然不會坐視不管。自1995年開始,恢復聖米歇爾山海島風貌的工程就成了法國民眾熱議的一個話題。

經過多方論證之後,2006年6月16日,時任法國總理德維爾潘抵達聖米歇爾山,正式啟動了這個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改造工程。這一總投資達2億歐元的大型工程由聖米歇爾山海灣混合工會承建,由歐盟、法國中央政府和地方行政單位共同出資,工期預計為6年,其間遊客可以繼續到聖米歇爾山觀光。

工程以在古埃斯農河上建造一座水壩開始。古埃斯農是流入聖米歇爾山海灣的一條河,水壩工期為30個月,將於2008年底竣工。漲潮時,它將把古埃斯農河灌滿海水,落潮時把海水泄掉,從而產生一種抽水效應,便於清除沉積物。水壩距聖米歇爾山2公里,壩上將建造一座步行橋,橋上還要建一座亭子。立於亭中,可以欣賞整個海灣風景。

根據索格雷阿實驗室的模擬測試數據,水壩運行8年後,可以清除80%的沉積物,從而保持“孤島仙山”的原貌。由於長堤公路阻礙了水流的自由流動,加劇了聖米歇爾山周圍的泥沙沉積,改造工程還將新建一座近一公里長的高架橋,預計2008年初開工,2012年完工。屆時長堤公路將被拆除,遊客可以乘坐汽車,經由高架橋,直達聖米歇爾山頂。

評價

被譽為“西方名勝”的聖米歇爾山位於法國諾曼第和布列塔尼之間,坐落在巨大沙洲中部的岩石小島上。高高聳立,依臨潮水,島的頂部是哥德式建築本篤會修道院。透過高大城牆,可一覽海灣全景。這座修道院建於11到16世紀,是非凡技藝之傑作,與周圍獨特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