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癬

耳真菌病又稱真菌性外耳炎,系真菌引起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耳廓及外耳道感染。是一種常見病,占耳感染的15%~20%。是真菌感染所致。這類感染又稱耳癬,引起耳廓感染的真菌主要是皮膚癬菌如紅色毛癬菌、石青樣毛癬菌及羊毛狀小孢子菌等。臨床表現為耳廓癬,外耳道真菌病。

診斷依據:
一, 患耳奇癢,夜間尤其,耳悶脹,兼聽力下降,頭昏耳鳴,甚至耳痛。
二, 外耳道潮紅水腫,上覆痂皮和脫屑,毛面潮濕,有毛霉生長,痂皮下有分泌物,皮膚浸漬、糜爛。
三, 病變範圍可蔓延擴大,波及耳外或頸部皮膚,耳輪軟骨也可受累。鼓膜受侵時呈充血紅腫,以至穿孔。
四, 從耳道取少許皮屑、耵聹或痂作鏡檢,可查到黴菌。
類證鑑別:本病應與外耳道炎和外耳道濕疹相鑑別。
病因病機:表衛不固,或不潔挖耳,風濕熱邪上乘,相結耳竅,黴菌繁衍擴散,侵蝕肌膚而為病。
臨床選方;
一.常用方;萆薢滲濕湯加味:萆薢、黃柏,丹皮,滑石、蒼耳子,野薔薇花各9克,薏苡仁18克,通草6克,水煎取汁,日服2次,每日1劑,功能:祛風除濕、清熱利竅。
二.外用秘驗方
1,鮮蔥一段放入外耳道,日3~4次。
2,取出痂皮,用消毒棉花拭淨耳道,用1%水楊酸酒滴耳,一天2~3次。
按語:我國南方地區,氣溫較高,空氣溫度大,黴菌易生長繁殖。所以,應保持耳道乾燥,清潔,防止污水入耳,戒除挖耳不良習慣。浴水等入耳後應即刻清除乾淨。可滴放入75%酒精,以揮發耳道濕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