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迪羅主義

考迪羅是西班牙語caudillo的音譯。拉丁美洲的政治術語,原指割據一方的軍事首領,後引申為軍事獨裁者。考迪羅主義是指那些以暴力奪取政權,並以暴力維護其反動統治的獨裁者專制制度。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考迪羅獨裁又各有其特點。

考迪羅是西班牙語caudillo的音譯。拉丁美洲的政治術語,原指割據一方的軍事首領,後引申為軍事獨裁者。

考迪羅主義是指那些以暴力奪取政權,並以暴力維護其反動統治的獨裁者專制制度。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考迪羅獨裁又各有其特點。

一。出現的原因:

十九世紀初, 拉丁美洲 政治生活中出現了“ 考迪羅主義”。有人認為“ 考迪羅主義” 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拉丁美洲各國工業 落後, 工人階級力量薄弱, 組織不嚴密。有人說“ 考 迪羅主義” 產生的原因在於熱帶氣候。還有人認為 “ 考迪羅主義”的產生是拉丁美洲人民的“ 暴烈脾氣” 所致。美國學者格倫· 科迪爾· 迪利在其年 出版的《從事社會活動的人論拉丁美洲及其他天 主教國家》一書中提出了一種新觀點。他認為, “ 考 迪羅主義”產生於統一的天主教社會。 格倫· 科迪爾· 迪利崇奉著名荷蘭史學家若 安· 維辛加在其‘ 中世紀的消亡》一書中的觀點。維 辛加說“ 不僅要研究出現在神學和哲學理論中的 以及觀念和信條中的某個時期的特定的思想方式, 還應研究表現在常識和日常生活中的某個時期的特 定的思想方式。”根據這一觀點, 格裕· 科迪爾· 迪 利研究了“ 拉丁美洲的實質間礦,和“ 拉丁美洲人的精神狀態” , 從而肯定了“拉丁美洲人的行為”, 批駁 了“ 拉丁美洲人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是荒唐無稽的,’, “ 拉丁美洲人的生活充滿著文化的貧困”、“ 拉丁美洲 社會動盪不定” 等最為流行的說法。他進而提出自 己對“ 考迪羅主義” 產生的看法。他說“ 信仰夭主 教的人是從事社會活動的人” , “ 從事社會活動的人 成為頭頭。” 人們追隨著他們, 他們則遵循著一定的 “行為準則”。這一“ 行為準則”植根於天主教精神和 “ 公共道德的宗教原貝尹。

二。考迪羅主義的範圍和階級屬性 :
列寧曾經說過:“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 時,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 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範圍之內。”因為一切社會現象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 所以, 如果離開了一定的歷史範圍, 就不能正確地分析和認識社會歷史問題。考迪羅主義作為一種社會現象, 當然也不例外。考迪羅, 是西班牙語Caudillo 一詞的音譯, 原意是“首領”或“領袖”, 後來廣泛套用於憑藉 武力奪取和維護政權的拉丁美洲獨立國家領導 人, 引申為軍事獨裁者。這種軍事獨裁的政治統 治形式, 則被稱為考迪羅主義(Caudillismo )。 除了明確考迪羅和考迪羅主義的這種涵義外, 還有必要給它確定一個範圍(包括地域範圍和 時間範圍) , 從而明確它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 物。 從地域範圍來說, 我們認為, 考迪羅主義這 種政治統治形式, 主要出現在原來處於西班牙 殖民統治之下的拉丁美洲殖民地。原西班牙在 拉丁美洲的殖民地, 經過獨立戰爭, 在19 世紀 初期先後成立了16 個國家。考迪羅主義就產 生於這16 個獨立國家之中。將考迪羅主義確定 在這個地域範圍內, 是因為原法國殖民地海地 和原葡萄牙殖民地巴西在通過不同方式取得獨 立後, 其政治統治形式具有他們自己的特點, 沒 有出現屬於所謂考迪羅主義的這種情況。因此, 在研究有關考迪羅主義的問題時, 就應該用原 西班牙殖民地的情況來進行分析和說明, 而不 必涉及海地和巴西。 從時間範圍來說, 我們認為, 考迪羅主義的 產生和盛行, 主要是在原西班牙拉丁美洲殖民 地成為獨立國家後的幾十年內, 即19 世紀初期 至中期。這是因為考迪羅主義的產生和盛行, 與 這個時期的歷史條件有著密切的關係。19 世紀中期以後, 特別是19 世紀70 年代以後, 由於歷 史條件發生變化, 考迪羅主義已經逐漸走向衰 落和消失。19 世紀末和20 世紀初, 一般地說, 這些國家已經不存在考迪羅主義的統治形式 了。至於墨西哥出現的狄亞士獨裁統治, 可以視 為一種特殊情況; 狄亞士獨裁統治究竟是不是 原來意義上的考迪羅主義, 還有待於進一步探 討。確定這樣一個時間範圍或界限, 就不必把 19 世紀中期以後的情況包括在內, 從而有助於 對考迪羅主義的深入研究。 在考迪羅主義的階級屬性問題上, 史學界 有不同看法。有的學者認為:“從考迪羅的階級 屬性來說, 是屬於地主階級, 它只代表地主階級 而不代表任何其他階級。”有的學者認為:“考迪羅不僅有地主階級的代表, 而且也有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我們認為, 從總的情況來說, 考迪羅是地主階級的代表, 考迪羅主義是地主 階級統治的一種特殊形式; 但是, 由於它產生於 近代時期, 具體說產生於19 世紀上半期, 因此 它就不能不多少帶有時代的印記。就是說, 考迪 羅主義除了具有地主階級的封建性之外, 同時 也帶有某些資本主義的色彩。 判斷一種政治統治形式或政治制度代表哪 個階級, 主要是看它實行什麼樣的政策, 以及這 些政策產生了什麼樣的效果。 委內瑞拉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統何塞·派 斯, 在執政期間所實行的政策, 完全是從維護大 地主大種植園主、高級軍官、天主教高級僧侶 以及大商人的利益出發的。獨立後的哥倫比亞 第一屆總統桑坦德爾完全實行獨裁統治; 在他 的政府中, 不容許有任何反對他的人存在。玻利 維亞的梅爾加雷霍, 不僅是個殺人魔王, 而且瘋 狂掠奪印第安人的土地。阿根廷的羅薩斯在當 政的23 年中, 多次血腥征討印第安人部落, 掠 奪他們的土地, 除自己霸占大部分外, 其他分賜 給大地主, 以滿足地主階級對土地的貪慾。以 上列舉的這些統治者, 顯然是作為地主階級代表人物的考迪羅。 然而, 考迪羅主義產生於19 世紀上半期, 它又帶有時代的印記。由於這時社會經濟中已經有了資本主義因素, 並不是完全的封建經濟, 因此在考迪羅們實行的政策中, 有些政策也適 應了與市場有聯繫的自由派地主和新興資產階 級的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他們的利益 和要求。例如在哥倫比亞洛佩斯擔任總統時, 於 1851 年頒布一部憲法, 規定政教分離, 言論出 版自由, 成年男子有選舉權, 並廢除奴隸制度。 在阿根廷, 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統里瓦達維亞曾 把650 萬英畝土地分配給112 家公司及個人, 其後繼者又把2000 萬英畝土地分給538 家公 司及個人。當然, 這些土地有些落到了大地主 手裡, 但也有些土地為資產階級所獲得。里瓦達維亞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還實行了一些改 革措施, 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這些考迪羅及 其實行的政策, 明顯地具有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兩重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