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結節病

老年人結節病

老年人結節病由於病變侵犯器官不同,結節病表現各異。90%以上的結節病累及肺和胸腔內淋巴結。約2/3以上患者可無臨床症狀。甚至個別已有雙側肺門淋巴結腫間質浸潤者也無症狀出現。

基本信息

簡介

結節病(sarcoidosis)是一種原因未明,病變部位T淋巴細胞、單核巨噬細胞活化,累及多系統的肉芽腫性疾病。臨床上以雙側肺門淋巴結腫大及肺受累及最常見,其次為眼和皮膚受累。病變也可影響其他部位的淋巴結、肝、脾、心臟、腮腺、骨骼等器官。本病的確診有賴於組織病理學證實,並除外結核、真菌感染其他肉芽腫性病變。糖皮質激素是主要治療藥物,可抑制炎症、肉芽腫的形成,緩解臨床症狀,控制病症的進展。

病因

(一)發病原因
結節病的發現已有100餘年,但其病因至今未明,可能的病因包括感染、化學因子、藥物、變態反應、免疫及遺傳等因素。目前多數研究集中於探討感染性病因。有的學者認為結節病的病因是多因素的,本病是在多種因素相互作用下引起的免疫反應,由此導致疾病的發生與發展。也有學者認為結節病具有其特定的致病因子,入侵途徑極大可能是由呼吸道進入體內,其依據之一是胸內結節病在臨床上最為多見。近年來,國外文獻屢有本病的發生與社會因素和環境因素有關的報導,例如有報導,本病在護土中及居住在醫院附近的人群中發病人數較多,提示本病有某種特定的致病因子。本病也可通過心臟移植手術及骨髓移植而致病。此外,尚有實驗動物被傳播得病的報導,提示本病的病因可能與感染有關。但到目前為止,尚不能證實本病能在人群中相互傳染的可能。
(二)發病機制
結節病病因至今未明,可能為一種與持續感染因素、環境因素、免疫因素相關聯的自身免疫性病症。由於結節病與結核病的病理非常相似,近年來國外學者採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結節病標本中的分枝桿菌DNA,使用的兩種PCR方法分別為:特異性複合物IS986/IS6100檢測結核分枝桿菌DNA和以分枝桿菌groEL基因保守序列檢測結核分枝桿菌以外的分枝桿菌DNA,結果相當一部分標本中可測出這兩種細菌的DNA,提示該種微生物可能是結節病的病原體,但是這方面的工作尚需進一步的驗證。對某些結節病病例也進行了基因研究,往往趨於多基因表達。某些研究說明HLA-B8與本病的自然緩解和節結性紅斑有關。
結節病肉芽腫的形成:抗原刺激活化T淋巴細胞,導致TH1細胞因子產生,如IFN-γ和IL-2,單核細胞趨化因子(MCF)和單核細胞移行因子(MIF)。巨噬細胞由於激惹以及IFN-γ刺激活化,產生IL-12、INF-α、IL-6及引起其他細胞活化、增殖及聚集的細胞因子,加之在其他的效應細胞如成纖維細胞等作用下,局部形成肉芽腫。炎症部位CD4T淋巴細胞活化、增多,而周圍血液中T淋巴細胞數反而下降。活動期患者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CD4T淋巴細胞也明顯增多,而CD8T細胞低於正常,CIM/CD8比值明顯增高。
顯微鏡下結節病病變的特點為非乾酪性肉芽腫形成。肉芽腫由聚集的巨噬細胞和上皮樣細胞組成。上皮樣細胞相互融合形成朗格漢多核細胞。淋巴細胞多在結節周邊浸潤。肉芽腫趨於在血管、支氣管,特別是淋巴管周圍分布。在上皮樣細胞胞質內可見到含有鈣和鐵的舒曼體(Schaumann’sbodies)。超微結構可見炎症部位肺泡基底膜受損,Ⅰ型上皮細胞斷裂。肉芽腫可溶解、癒合,也可融合成大結節。大部分肺內肉芽腫位於肺間質內,可導致瀰漫性肺間質損害,晚期可形成肺間質纖維化。結節病可累及支氣管黏膜,造成黏膜的腫脹,管腔狹窄。結節病肉芽腫病理改變沒有特異性,在結核病、麻風病、Crohn病、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真菌感染、鈹中毒等也可見到,特別是結核病,因在我國發病率高,更需注意鑑別。結節病除肉芽腫病變外,也可有灶性壞死。但結核病肉芽腫病變在組織內多分布不均勻,大小不等,且有乾酪性壞死,抗酸染色可找到抗酸桿菌。

治療

(一)治療
結節病大都預後良好。Ⅰ期胸內結節病患者,2年內自行消退者達60%~80%。但是Ⅱ期、Ⅲ期患者自行緩解率減少,Ⅲ期患者僅為30%,大多最終導致肺纖維化,重者可發生肺心病和呼吸衰竭。一般來說,若2年後才開始治療,治療效果甚差,因此應爭取早期治療。
糖皮質激素至今仍是治療結節病的首選藥物。在重要器官,如眼、中樞神經、心肌、肺部有瀰漫性結節病變患者,或有脾功能亢進、高鈣血症時均應選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相對適應證:①進行性或有症狀的肺門結節病。②有明顯的自覺全身症狀者。③皮膚破潰和淋巴結病變。④關節、鼻、咽和支氣管黏膜病變。一般選用潑尼松或潑尼松龍治療,開始每天用量30~40mg,4~6周,有效者可逐漸減量,每天20mg時,可用8~12周,維持量5~10mg/d,1年或更長。近年有人對僅有肺內結節病的患者,於口服糖皮質激素減量時,加用吸入糖皮質激素,用量800~1250μg/d,以順利減少口服糖皮素激素用量,從而鞏固療效,減少口服糖皮質激素的副作用。若糖皮質激素無效,也可選用小劑量硫唑嘌呤或甲氨蝶呤等細胞毒藥物。有報導選用氯喹治療皮膚和黏膜結節病者,劑量開始為500mg,1次/d、共2周,以後每天服用250mg,連續套用半年,此種方法尚需進一步驗證。
(二)預後
結節病的病程一般呈良性經過,預後較好,約75%患者自行緩解,20%~25%患者出現肺功能永久性損害,5%~10%死亡。死亡原因多為肺纖維化導致的呼吸衰竭和肺心病。據文獻報導,胸內結節病Ⅰ期損害,病變在2年內自行消退者約占80%,Ⅱ期為65%,Ⅲ期為30%。一般認為,胸內結節病病變在診斷後1年內治療者預後較好,病程超過2年者,治療效果較差,因此應儘量爭取早期治療。結節病急性起病伴有結節性紅斑及關節炎症者預後較好,自然緩解率高,而伴有肝臟腫大、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心臟病變、上呼吸道炎症、凍瘡樣狼瘡、腎臟鈣質沉著症或肺心病者預後較差,自然緩解率多在25%以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