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小記

老屋小記

《老屋小記》是史鐵生的一部短篇小說。書中講述的是日常生活中一些小人物的經歷; 以追憶的方式寫市民生活以及深刻的人生哲理 。 1996年11月《老屋小記》獲得《東海》文學月刊“三十萬東海文學巨獎”金獎。 1998年《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老屋小記》作為一篇回顧性短篇小說,截取的只是作者七年老屋生活中的片段,愛唱歌的D、孤獨的長跑者K、傻子三子、美麗卻落魄的U師傅、當過兵打過仗的B大爺這些片段來表現現實生活中普通人的困境。二十三歲時作者曾到一家街道生產組去做工,做了七年。簡單的引入後,作者從如何到了小屋講起,慢慢的展開一個一個的故事。D喜歡電影和歌曲,喜歡唱歌也喜歡自娛自樂地“演”兩齣;但是D的嗓音並不亮,但音域寬,樂感好,唱什麼是什麼。因為唱歌和背電影台詞,D還和L大媽起了爭執,索性開起了“獨唱音樂會”。因為一條腿有點瘸,所以總是找不到好工作,只能呆在生產組裡,心裡難受著唱歌和背誦電影台詞。U師傅從不在公共洗手盆里洗手,從不帶早餐吃。她是個平靜、優雅的女人。沒人知道U師傅有著怎樣的故事和夢想。三子是一個被眾人嘲笑的“傻子”,上學的時候功課“最孬”、“國小上了十一年也沒畢業的”、“倆腿穿到一條褲腿里滿教室跳,把新來的女老師嚇得不敢進門”、對象見了幾打也“不行”、眾人喜歡叫他三子而不是他的本命“王海龍”,總是被眾人戲弄,想爭辯卻人用巴掌招呼。大家都笑他傻,笑他腦子不好使,只有B大爺對他好,認為他不是傻子。

天才的長跑家K夢想通過長跑“可以真正與別人平等,或者得到一份正式工作,或者再奢侈些——被哪個專業田徑隊選中”,於是從未受過正規訓練的他,靠著“身體和夢想”兩樣天賦的東西去跑。他每天都跑兩三萬米,每天還要拉上六七百斤的貨物蹬幾十公里路,其間分三次吃掉兩斤糧食而已。生產組的人都把多餘的糧票送給他。談不上什麼營養,只臨近大賽的那一個月,他才每天喝一瓶牛奶,然後便去與眾多營養充足、訓練有素的專業運動員比賽。“他每年都捧一個獎盃或獎狀回來。”但是K仍然在拉板車,在跑,在盼望得到一份正式工作,或被哪個專業田徑隊選中,不過他卻通過長跑獲得了另外的東西——“有一個十三四歲的男孩要跟K學長跑,從未得到過任何教練指點的K便當起了教練。後來,這男孩兒的姐姐認識了K,愛上了K,並且成了K的妻子”。K通過這個夢想,K最終收穫了愛情。B大爺以前為了填飽肚皮、減輕家裡的負擔,“當過段祺瑞的兵,當過閻錫山的兵,當過傅作義的兵,當過陳誠的兵”,身份低微,總喜歡談些“‘女人禍國’的歪論、‘君側當清’的老調”,思想境界也不高。而23歲的作者雙腿殘疾,也渴望著有一份甜美的愛情。小說的結局是三子投河自殺,其原因自殺是面對生活的艱困,而無能為力改變。

作品目錄

章節介紹
年齡的算術
到老屋去
D的歌
外匯
三子
春天
長跑者
U師傅
B大爺
浪與水

創作背景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由於文化思想界對於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提出的諸多社會文化問題的思考漸趨自覺,同時也由於對前一階段出現的文學盲目商品化的反思,作家們反而冷靜下來,開始對人類生存及其發展有了比較理性的認識。反映在創作上,不僅注意到現實精神,而且將其與人文精神相連線。作者就在創作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完成了作品。 小說題材來源於史鐵生在初殘後工作於街道小廠時的經歷。

人物介紹

人物介紹
U師傅 五十幾歲的U師傅,她是個平靜、優雅的女人。無論冬夏,她都套著一身工作服,領口和袖口的扣子都扣緊。就是這個謎一樣的女人竟然曾經畢業於一所名牌大學西語系,曾經有過很好的工作,因為得了一場大病,病了很多年工作也就沒了。曾經痴情等過某個人一輩子沒有結婚。然而她在家裡儼然是另外一個女人。
小T小T長得漂亮。小T也愛打扮,不過在那年月里也真可謂“英雄無用武之地”。
DD的嗓音並不亮,但音域寬,樂感好,唱什麼是什麼。D只是一條腿有點瘸但除了跑不快,上樹上房都不慢。
KK因為在“文革”中出言不慎,未及成年就被送去勞改,三年後改造好了回來,卻總不能像其他同齡人一樣有一份正式工作。K是個天才長跑家。他從未受過正規訓練,只靠兩樣天賦的東西去跑:身體和夢想。 
B大爺B大爺七十多歲了。B大爺當過兵打過仗,槍林彈雨里走過來,竟奇蹟般沒留下一點傷殘。不過他當的既非紅軍,亦非八路,也不是解放軍。他說他跟“毛先生”打過仗。

以上內容整理於參考資料: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老屋小記》以一種再現社會的現實主義風格,一方面反映平凡人的普遍生存狀態,一方面又表達這些人對社會現實精神層面上的反抗。熱心於還原現實本來面目的作家是淺薄的,真正的藝術家必然不屈服於社會的庸俗的流行觀念和被權威保護的現實。他們同這樣的現實抗爭,拼盡全力地探索社會現實表層之下那些隱藏很嚴密,但又是最有力的因素。這些因素是相對穩定的、模糊不清的,它一旦被作家、藝術家揭示出來,就能在追隨者的內心深處喚醒一股強量,從而引起社會性的“轟動效應。”這種力量,在人的內心深處,深不可測的淵底躁動著,當作家筆下的閃電照亮深淵的時候,它就會歡騰起來,使讀者感到一種淋漓酣暢,如瀑布宣洩般的快感。《老屋小記》在深層層面其實關注的是人的精神自由的問題,探討人的自然生態與精神狀態的二元對立。史鐵生像外科醫生解剖人體那樣,科學而細緻地考察和剖析人的精神世界與外部環境、階層、歷史、文化氛圍的相互關係,理性、情感和意志的關係,個性、氣質乃至深層意識的運行規律,其作品可以算得上是一幅人類精神世景圖,像人體解剖圖那樣描繪出完整而多樣的內心世界體系。它用自然而平靜的敘述語言將身邊的人、事一個個講給讀者聽,讓他們從中體會世界的真相,體驗人物的內心世界——對特定時代人類精神的全景式、流動式地展開。作品中體現出來的人間性以及對人存在狀態的人文關懷,是對人“存在”的思考,對人生價值、生存意義的關注。

正因為有夢,單調的生活變得複雜,窄小的心靈將變得廣闊,充滿苦難與絕望的現實變得有期望。《老屋小記》里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面對生活中的不幸與苦難,他們痛苦、煩悶、絕望。但活著就得找到充分的理由,痛苦與絕望不能成為永久,唯有改換一種心情,變換一種生活方式來應對生活中的不幸。正因為如此,他們成為珍愛自己精神家園的守護者,在承受生存的滯重與陰暗時,他們讓自己看到茫茫人海中的光亮。正是史鐵生獨特的思與言構成的存在之家,燭照了眾多追隨者曾經晦暗的內心世界,他們懷著對彼岸完善和永恆的追索,渴望成為這一家園中人。作者是用小說角色的故事來補充自己的生活經歷,用別人的體驗來擴展自己的精神世界。於是,他擁有了悲觀失望後面的另一種人生。

另一種人生的最高境界的追求就是逐步走向寧靜。寧靜是一種規格很高的品質。莊子說,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意思是要對一個人作出判斷,觀察其動不如視其靜。自古以來,心如止水、寵辱不驚,以不變應萬變等等說法,都表現了對寧靜心態的某種崇敬。史鐵生當然算得上是經歷過絕境了,絕境從來是這樣,要么把人徹底擊垮,要么使人歸於寧靜。《老屋小記》里的所有人都在真實的令人絕望的生活中追求心魂的寧靜。他們同史鐵生一樣,生活中有許多波折、坎坷,他們的身體有殘疾,他們與正常人相比,面對殘忍的現實,會有更多喧囂、燥動的心情,但這些不能成為永久,唯有以另一種生活態度、方式來應對生活中的不幸,追求靈魂的寧靜。正如寫作是史鐵生尋找的方式:“我其實未必適合當作家,只不過命運把我弄到這一條路上來了。左右蒼茫時,總也得有條路走,這路又不能用腿去趟,便用筆去找。而這樣的找,後來發現有利於這個史鐵生,利於世間一顆最為躁動的心走向寧靜。”從《老屋小記》的敘述里看到每個人內心無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時也在每個人內心的起伏中解讀了寧靜。

總之,《老屋小記》這部作品透露了作者在人類存在意義上的追問。在這個信仰缺失的時代,在經濟大潮席捲全球的同時,史鐵生及其作品中的人物,就像是精神秩序的守護者,建構者,他們提醒人們思索活著的意義,讓人們的思維觸角不斷深入到更高而遠的精神空間裡,從而讓人對那個未知的、神秘的未來世界充滿敬畏,同時也飽含激情和希望。

藝術手法

一敘述視角的交替

老屋小記貫穿著多種視角的交替運用,其中第一人稱是全篇採用的主要敘事方式。一般來說,在第一人稱回顧性敘述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敘述眼光,米克﹒巴爾作過這樣的闡述:在第一人稱回顧往事的敘述中,可以有兩種不同的敘事眼光。一為敘述者我目前追憶往事的眼光,另一為被追憶的我過去正在經歷事件時的眼光。敘述者我目前追憶往事的眼光是第一人稱外視角,可稱為敘述自我敘事視角,被追憶的我過去正在經歷事件時的眼光是第一人稱內視角,可稱為經驗自我敘事視角。小說老屋小記正是交替地使用經驗自我與敘述自我展開敘述的。

二敘述人稱的轉換

小說在多處同一場景中進行了敘事人稱的轉換,從第一人稱轉換到了第二人稱,或從第一人稱轉換到了第三人稱。老屋小記第一章,作者以人物的意識流程,以心理敘事推進敘事發展進程,在人稱使用上甚至以第二人稱你的敘述話語來強化人物存在的真實感:人為什麼會覺得一年比一年過得快呢?是因為,比如說,1歲之年是你生命的全部,而第45年只是你生命的1/45。還可以是乘法,你走過的每一年都存在於你此後所有的日子裡,在那兒不斷地被重新發現、重新理解,不斷地改變模樣,比如23歲,你對它有多少新的發現和理解你就有多少個23歲。作者巧妙地把讀者的思維拉進到自我的視域中去,同他一起做著年齡的計算,一起感受著作者的感受。在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經驗視角敘述中,讀者可以自然地直接接觸到主人公豐富、複雜的內心活動,縮小讀者與小說主人公之間的敘事距離。但作者以第三人稱代替第一人稱,或以則是有意地拓寬敘事距離。這種寫法在敘事學中被稱為自由間接引語,自由間接引語是一種以第三人稱從人物的角度敘述人物的語言、感受、思想話語模式。它呈現的是客觀敘述的形式,表現為敘述者的描述,但在讀者心中喚起的是人物的聲音、動作和心境。有意地拓寬敘事距離是藉助自由間接引語的優勢,如實地表現作者內在的意識活動,向讀者呈現出一個更為真實地更為自然的內心世界。

文中不管是第一人稱敘事,還是第二人稱、第三人稱敘事,都是作者與敘述者相重合的全知敘事向限知敘事或客觀敘事的轉化。它透露出作者對生活的思考,對底層人物命運走向的深切關懷,以及面對苦難生活的追求夢想的人生意義,這都成為作者自我觀照的一面鏡子。作者呈現的是生活本身,但表現的是人物內心,這種敘事的轉化不僅僅是一種純粹的形式遊戲,它體現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史鐵生敘事人稱的轉變與主題的表達,人物的描繪很好地融為一體,他就是要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對故事產生心理距離以保持其清醒的頭腦,以理性的思考代替情感的交融,使讀者與其一道完成以文學拷問靈魂的使命。

在小說中,敘述視角的不斷交替,敘述自我與經驗自我的交叉融合,敘述人稱的巧妙轉化,不但拓展延伸了小說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廣度,同時把人物的精神面貌與意識活動的跳躍靈動等融會在一起,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相互滲透,採用多角度、多層次的敘述手法,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複雜性、豐富性和自然流淌的動態性,從而使作品帶上了幾分厚重、廣闊、自由的色彩。

作品評價

這是史鐵生的“追憶逝水年華”,幾間老屋,歲月以及人和事,如生活之水湧起的幾個浪頭,浪起浪伏,線條卻是簡約、單純的。

——第一屆魯迅文學獎授獎詞

寫得很純熟,很完整。

——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史鐵生(作者)

史鐵生是在運用素樸的敘事筆調描繪民間百態,訴說著生命哲學,並由此尋求完美的人性。正是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哲學思辨,讓他不停在觸摸和探索著人性與人生的密碼,使這部看似簡約的作品蘊含了豐富的思想意蘊和深厚的審美價值。

——湛江師範學院基礎教育學院講師馬建梅

作者簡介

史鐵生 史鐵生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縣,1951年出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自稱是“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史鐵生創作的散文《我與地壇》鼓勵了無數的人。2002年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協會評議委員會委員。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老屋小記》;散文《我與地壇》、《好運設計》、《病隙碎筆》;中篇小說《關於詹牧師的報告文學》、《中篇1或短篇4》;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我的丁一之旅》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