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

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位於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占地面積約4萬餘平方米,有墓葬千餘座。發掘已揭露面積15000餘平方米,發現墓葬615座、車馬坑22座。墓葬內不僅首次發現了漆木俑、原始瓷器等國寶,而且首次發現西周時期三足銅盂、三足鼎式簋等珍稀青銅器,個別墓葬甚至發現有金器,三千年前的這些寶器為研究古代封國的歷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墓地概況

大河口西周墓地位於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占地面積約4萬餘平方米,有墓葬千餘座。從2009年開始,考古工作者對墓地進行的大面積發掘已揭露面積15000餘平方米,發現墓葬615座、車馬坑22座。墓葬內不僅首次發現了漆木俑、原始瓷器等國寶,而且首次發現西周時期三足銅盂、三足鼎式簋等珍稀青銅器,個別墓葬甚至發現有金器,三千年前的這些寶器為研究古代封國的歷史提供了重要史料。2011年4月25日,山西翼城縣“大河口西周墓地”入圍2010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

地理位置

大河口西周墓地位於翼城縣城以東約6公里處,處於一片兩河交匯形成的三角洲高地上。墓地四周除了西北部與西側台地相接外,皆為溝壑地貌,澮河幹流和支流分別縈繞墓地西南兩側流過,地勢為北高南低的向陽緩坡。其北部為太岳山余脈和尚公德山(又名二峰山),東南為太行山余脈翔山,西部為凸起的丘陵山地,西南為沖積平原。在墓地的周圍發現了幾處不同時期的遺址,其中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墓地西南方的澮河東岸台地上,西周遺址位於墓地西南約0.5公里處,東周和漢代遺址分布於墓地東北、東側和西南方台地上,墓地範圍內也包含有數十座東周窖穴遺存。[1]

發掘歷史

2007年5月大河口西周墓地被盜發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於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進行了考古勘探和試掘,共試掘了6座墓葬;2008年9月至12月進行了全面普探,通過勘探發掘了解到墓地分布面積約4萬餘平方米,埋藏西周墓葬1000餘座。2009年5月開始進行大規模搶救性發掘。已揭露面積15000餘平方米,發現墓葬615座,車馬坑22座。墓葬內出土的青銅器種類有食器、酒器、水器、兵器、工具、車馬器、樂器等;陶器組合主要有:鬲,鬲罐,罐,鬲盆罐等。玉、石、骨、蚌器、貝和串飾較多,部分墓葬隨葬錫器或漆器,個別墓葬甚至發現有金器。到2011年4月末,大河口西周墓地發掘工作進入尾聲,僅剩下數十座小型墓葬尚未發掘、保護。
為了保證遺址科學順利地發掘,工作人員進行了全面部署。以勘探結果為依據,選擇重點區域,確定發掘面積,設立坐標基點,統一分區布方,首先進行抽樣式小探方發掘,再進行大面積探方揭露,按層位發掘所有探方墓口上文化層,暴露墓口,拍攝探方全景照後,打掉隔梁,然後將每座墓葬下挖30厘米,對墓葬進行統一測量繪圖、航拍、編號,再按計畫有步驟地發掘單個墓葬。墓葬填土採取半剖面或多剖面結合的發掘方法,按照逆埋葬順序逐層發掘,並及時做好記錄資料、取樣和現場文物保護工作,加強多學科合作。此次大規模發掘發現並搶救了一大批珍貴的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重要成果。[1][3]

墓地形制

墓葬形制均為長方形土壙豎穴,多口小底大。葬俗絕大多數為東西向墓葬,以頭向西為主,少量頭向東,南北向墓葬僅10餘座。墓葬間很少發現有打破現象,大中型墓葬在發掘區域內散布,分布沒有明顯規律,區域內墓葬聚群特徵明顯。車馬坑均位於大中型墓葬的東側,除1座為南北向外,余均為東西向。部分墓葬發現有腳窩和生土二層台,個別墓葬有壁龕,葬具為一棺、一棺一槨或二棺一槨,槨蓋板一般為橫鋪,棺蓋板、底板和槨底板一般為豎鋪(個別例外),四壁立板間多為榫卯結構。墓主多為仰身直肢,個別為屈肢葬,未發現俯身葬式。發現腰坑和腰坑殉狗的墓葬較多,未發現殉人。僅2008年發掘的M1發現有四個斜洞,其餘墓葬均未發現此類設施。隨葬器物多放置在墓主頭前,其餘置於棺槨間、二層台上、棺內或蓋板上,大中型墓葬以隨葬青銅器為主,小型墓葬以隨葬陶器為主。青銅器種類豐富,食器、酒器、水器、兵器、工具、車馬器、樂器等都有發現;陶器組合主要有鬲、鬲罐、罐、鬲盆罐等等;玉、石、骨、蚌器、貝和串飾較多;部分墓葬隨葬錫器或漆器;個別墓葬發現有金器;少部分墓葬未發現隨葬器物。
翼城大河口西周墓葬群出土的青銅器1[4]
M1為東西方向,土坑豎穴,口小底大,墓口長4.25米、寬3.22米、墓底長4.6米、寬3.78米、自深9.75米,在墓口平面四角外發現4個通向墓壁的斜洞,這是繼絳縣橫水墓地之後又一次發現類似的斜洞設施。墓主頭向西,仰身直下肢,一棺一槨,槨底有一腰坑。在墓室二層台之上四壁發現11個壁龕,壁龕內放置漆木器、原始瓷器和陶器等物,已發現的漆木器有俎、罍、豆、壺、杯(雙耳杯、單耳杯、角狀杯)、犧尊、坐屏等等,在一座墓葬內發現如此多的壁龕、並且在壁龕內放置大量器物的現象,為西周墓考古中首見。在東部二層台上發現兩個漆木俑,雙足站立於漆木龜上,雙手作持物狀,兩俑前面及側面放置有漆木器,這在中原地區西周墓葬內也是首見。在其他幾面二層台上還發現有帶木柄銅兵器和漆木盾牌等。在墓室內棺槨之間或棺蓋上發現了大量的青銅器、原始瓷器、陶器等物,其中青銅器數量最多,包括禮器、樂器、兵器、工具、車馬器等,青銅禮器中有鼎24件、簋9件、鬲7件、甗1件、盤1件、盉1件、觚1件、爵6件、觶8件、尊2件、卣4件、罍1件、單耳罐1件、斗1件等,樂器有銅鐘和鐃3組8件,發現的木盾牌青銅飾昜、兵器戈、戟、矛、鉞等30餘件都具有非常高的價值,很多兵器遺存有木柄,銅工具有斧、鑿、鏟等。銅車馬器有銅掛韁鉤、鑾鈴、車轄、當盧等,還發現原始瓷尊4件,瓷豆6件,瓷瓿1件,陶器有鼎2件、鬲1件、豆6件、筒形尊1件、爵杯2件、壺1件、圈足盤1件、三足盤1件等,此外還發現大量的玉石器、骨器、龜甲、鹿角、蚌器、貝等。24件銅鼎中有方鼎2件,一件為四足圓角方鼎,一件為四足方角方鼎,腹足帶扉棱圓鼎8件,其中一件鼎內壁銘“伯作寶尊彝”,無扉稜柱足圓鼎12件,扁足鼎2件。銅簋9件,其中方座簋2件,高圈足簋2件,豎條紋簋1件,喇叭形圈足簋1件,內底鑄銘文“□父戊”,鼎式簋1件,蓋、器內底有銘文“芮公舍霸馬兩玉金用鑄簋”,乳釘紋簋1件,圈足三足簋1件,蓋底對銘“霸中作旅彝”,4件銅卣形制略同,從大到小排列,前兩件形制相同,後兩件形制相同。其中最大的一件卣蓋內銘“燕侯旨作姑妹寶尊彝”,卣內置酒器一套7件。6件銅爵中有兩件銘“旨作父辛爵”。銅觶6件,其中一件蓋內銘“析父丁”。從隨葬兵器等判斷墓主為男性。
M2為一座三鼎墓,土壙豎穴,東西向,墓主頭向西,墓口長3.51米、寬2.49米、墓底長4.2米、寬3.47米、自深8.2米,兩棺一槨,墓主為女性,仰身直肢。隨葬銅器有鼎3件、簋1件、甗1件、盤1件、盉1件、盆1件、鍾1件等,陶器有鬲1件、罐1件、三足瓮1件、未燒結碎陶器7件,玉石串飾7件、項飾2件、玉玦8件、握玉2件、柄形飾2組。另外還發現蚌器和貝等。在M2銅甗內壁發現有鑄銘“唯正月初吉霸(□)伯作寶甗其永用”。
M1017墓口長5米、寬3.4米、自深10米,口小底大,墓主頭向西,有腰坑。墓室內發現大量青銅器、玉石器、錫器、蚌器、貝等,數十件青銅容器置於墓主頭前棺槨之間,其餘青銅器發現於棺槨之間或棺蓋上。青銅器種類有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工具、車馬器等,青銅食器中鼎簋數量較多,計有方鼎5件、圓鼎8件、簋6件、2件、鬲1件、盆1件、豆4件、甗1件、觚3件、爵7件、觶2件、尊3件、卣3件、罍1件、斝1件、斗1件、壺1件、盂1件、盤1件、盉1件、甬鍾3件,青銅兵器戈、矛、鏃多件,工具有鑿、刀等,金柄形器1件,錫器6件,二層台上發現陶鬲1件。在青銅盂、簋、豆等器內發現銘文,其中銅豆蓋內銘“霸伯作大寶尊彝其孫孫子子萬年永用”。此墓已整體搬遷至室內進行發掘。
M2002墓口長2.75米、寬1.68米、墓底長3.83米、寬2.83米、自深9.91米,口小底大,墓主頭向西,腰坑內殉狗1隻,一棺一槨,墓主仰身直肢,為男性。隨葬銅鼎3件、簋3件、鬲2件、甗1件、盤1件、鳥尊形盉1件,及大量的青銅兵器、車馬器和工具等,還發現陶鬲1件及鉛、玉、石、骨、蚌、貝等器物。其中出土的瓦棱紋扁腹圈足雙耳銅簋的蓋、內底鑄有銘文4行近30字,鳥尊形盉蓋內鑄銘文8行約50字。
M1034墓口長3米、寬1.61米、墓底長3.15米、寬1.86米、自深4.43米,口小底大,墓主頭向西,腰坑內殉狗1隻,一棺一槨,墓主仰身直肢,雙手置於髖骨位置,為男性。隨葬銅鼎3件、銅簋2件,及大量的青銅兵器、車馬器、漆器、蚌器和貝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