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甗

銅甗

銅甗,古代詞語,是指古代炊器,相當於現在的蒸鍋,記載於《說文解字》之中。

古代炊器,相當於現在的蒸鍋。《說文解字》:“甗,鬲屬。從鬲,虍聲”。甗上體圓而兩耳似鼎,束腰,下有三款足似鬲。器中間有一圓銅片為隔,叫作箅。箅上有通蒸氣的十字形或直線形孔,箅用半環聯在甗內,可以開闔。甗有上下兩體可分合;在作長方甗而附耳的;也有直耳而長方形,上下為一器,不可分合的。新鄭古墓還曾出一方甗,上半中間有縱隔,一次可蒸兩種食物。甗傳世多商周器,漢器較少,多演變成甗了。商甗體多圓形,侈口、兩耳、束腰,三款足,腰中間有箅,款足上雕獸首形,器多厚重。西周一般仍沿舊制,開始作長方形的,四足、兩耳,進而演變為上下截可分合的。上截底有穿(即孔),下截有四足、兩耳。春秋戰國時有圓甗,上半似鼎,附耳,下部有三高足(不款足),上下可分合,還有下有三短矮的款足,肩及腹側各有兩個環耳,上半似盆,底有穿的,這類形制實為漢代甗的前身。甗通常下半盛水,上半盛稻梁,作蒸煮食物用。至漢代器形雖有變化,而它的用途是一樣的。
彭州市青銅器窖藏出土,彭州市博物館藏 通高76.7厘米,甑口徑52.8厘米,鬲腰徑24.4厘米
整體分為上面的甑部和下面的鬲部,可以拆分。甑直口,方唇,兩方形附耳;直腹,下部內收。鬲束腰,三袋形足中空成凹槽形;襠部以上有三個雲朵狀環形耳。口沿下飾一周變形雲紋,耳部外側飾水波紋。甑腹部紋飾分為四層,分別飾方形十字斜線雷紋,螺鏇狀乳釘紋及12組變形鳳鳥紋。腰部飾一周變形雲紋。三足上部皆有一半圓形紋飾帶,正中是一個類似牛頭的獸面紋,周邊襯地紋為雲紋,中間為圓形雲雷紋。
甑是商周時期流行的炊煮器,用來將穀物蒸熟。宋代古器圖錄中收錄的為數不少,但以前在仿古銅器中還沒有見過這種器類。本器體形龐大,顯然不用於日常陳設,而是祭祀用器;但它已經喪失了實用功能,完全成了一件“擺設”。在末代著錄的銅器中,與本器最為接近的是呂大臨《考古圖》卷二收錄的“圓篆”,它可能就是本器仿照的“母本”。但本器的紋飾與“圓篆”全然不同,獸面紋、鳥紋、雲雷紋等是將青銅器紋樣加以改造而成,乳釘紋雖多,但在這類器物上從未出現過,顯然是從其他器類移植而來的。 
(點擊圖片,可以放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