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古文

萬古:永恆不變的時間,喻其長。 奇節,不如謹庸行。 市私恩:市,買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知須夷之所學也;吾嘗其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幸生其間者,不可不知有生這樂,亦不可不懷虛生之憂。
【譯文】天地萬古運行不變,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後就不再復活;一個人最多只會活百歲,可是百年的時間跟天地來比只不過是一剎那,逝者如斯。有幸誕生在天地間,既不可不了解我們生活中所應享的樂趣,也不可蹉跎歲月,而有虛度一生之嘆。
【註解】萬古:永恆不變的時間,喻其長。虛生:虛度一生無所作為。
【評語】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惜時如金是千百年來古人的明訓。陳子昂說:“前
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曹操嘆“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七十古來稀,人的一生太短了,短暫的一生是像莊子那般有“夢為蝶,蝶為夢”的感傷不息呢?還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豪欽呢?人要珍惜人生之樂,但“不可虛度”的標準在於要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乾一番利國利民的事業中去,只有在為國為民的服務中才會更覺人生之樂,體會到生命的價值人。
我貴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帶也;我賤而人悔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則原非奉我,我胡為喜?原非侮我,我胡為怒?
【譯文】我有權勢人就奉承我,這實際上是在奉承我的官位官服;我貧窮低賤人們就輕視我,是輕視我的布衣草鞋。既然如此,這些人原本不是奉承我,我為什麼要不高興呢?原本不是輕視我,我又為什麼要生氣呢?
【註解】峨冠大帶:比喻官位。布衣草履:喻出身貧賤窮苦。胡:疑問副詞,為什麼。
【評語】對於人際間的炎涼冷熱,的確要有些超然的態度。六祖惠能名謁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都是光身空手進人塵世,假如能悟出這種道理,對人間事就會進入人我兩空境界,對於世態變遷就會看得淡漠了。其實,人去埋怨別人趨炎附勢,看到別人見利忘義,也正說明自己名利之心未泯;有的人為陷入人際間的矛盾而苦惱,其實質是各利思想在作怪。抱著名利之心居官位,那么官位會成為眾矢之的;抱著名利之心享富貴,那么富貴會成為煩惱之源。如果自己陷於名利場不能自拔,以為名利非我莫屬,那么期望越高,失望會越大。古詩大全http://shici.chazidian.com/guwendianji/完名美節,不宜獨任,中公與八可永遠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德。
【譯文】完美的名譽和節操,不要一個人獨占,必須分一些給旁人,才不會惹發他人忌恨招來禍害而保全生命;恥辱的行為和名聲,不可以完全推到他人身上;要自己承攬幾分,才能掩藏自己的才能而促進品德修養。
【註解】韜光:韜,本義是劍鞘,引伸為掩藏。韜光是掩蓋光澤,喻掩飾自己的才華。蕭統《陶靖節集序》說:“聖人韜光,賢人遁世。”遠害全身:遠離禍害保全性命。養德:修養品德,據諸葛亮《誡子書》說:“君子之行,以靜養身,以儉養德。”
【評語】做人不能只沾美名,害怕責任,應當敢於擔責任,擔義務。從歷史上看,一個人有偉大的政績和赫赫的武功,常常會遭受他人的嫉妒和猜疑,歷代君主多半都殺戮開國功臣,因此才有“功高震主者身危”的名言出現,只有像張良那樣功成身退善於明哲保身的人才能防患於未然。所以君子都宜明了居功之害。遇到好事,總要分一些給其他人,絕不自己獨享,否則易招致他人怨恨,甚至殺身之禍。完美名節的反面就是敗德亂行,人都喜歡美譽而討厭污名。污名固然能毀壞一個人的名譽,然而一旦不幸遇到污名降身,也不可以全部推給別人,一定要自己面對現實承擔一部分,使自己的胸懷顯得磊落。只有具備這樣涵養德行的人,才算是最完美而又清高脫俗的人。讓名可以遠害,引咎便於稍光,這本身就是處世的一種良策。市私恩,不如扶公議;結新知,不如敦舊好;立榮名,不如種隱德;尚奇節,不如謹庸行。
【譯文】施恩惠給別人收買人心,還不如以光明磊落的態度去爭取社會大眾的輿論;一個人與其結交很多不能勸善規過的新朋友,倒不如重修一下跟老朋友之間的情誼;一個人與其想法子提高知名度,倒不如在暗中積一些陰德;一個人與其標新立異去顯示名節,倒不如平日謹言慎行多做一些好事。
【註解】市私恩:市,買賣。私恩是出自私所施的恩惠,指收買人心。扶公議:公議是社會輿論,扶是指扶持。扶持公議,就是以光明正大的行為爭取社會聲譽。敦:厚,加深。庸行:平常行為。
【評語】一個想從政濟世的人以什麼態度立身是決定他將能否有功於國的基礎。是懷著天下為公的抱負還是只為追求功名,是實事求是還是標新立異只為一已之私譽,這和個人的品德修養緊緊相聯。漢有一個高尚的品德而從政,沒有懸壺濟世的本領卻硬要懸壺,結果就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懸壺欺世”,最後總是找出一些看似合理實際根本不合理的理由搪塞民眾。這種不知積德的偽君子比之小人更可恨,他們手裡有權,便可以任意胡來,勞民傷財。所以選擇德與才兼備的人是政治清廉的首要條件,而從政者自身不加強修養,是談不上建立真正功業的。飢則附,飽則颶;燠則趨,寒則棄,人情能患也。
【譯文】窮困飢餓時就投靠人家,吃飽了就遠走高飛;富貴了的就巴結,貧困了的就鄙棄,這是人際交往中普遍存在的毛病。
【註解】颶:飛翔,據《晉書慕容垂載記》說:“垂猶鷹也,飢則附人,飽則高颶”。燠:溫暖,此形容富貴人家。
【評語】從古而今,嫌貧愛富附勢趨炎,人之常情、世之通病。好像經濟槓桿也成了人際交往的法則,以至在《史記》中有“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清乃見”的感慨,俗諺有“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的嘆息。這樣的事例太多了。但這並不說明人們對此的認可。這一現實和人們的交往需要、感情交流是相悖的,因為在金錢驅動下的人際關係是難有真清流露無遺的。人們在無奈中盼望一種真誠,首先要求君子能甘於淡泊,以使社會不全處在一片感情的沙漠中。從另一個角度看,在社會上擇友交人是必須的,古語“君子之交談如水”,正和上述語錄相對應,而成為人際交往的警語。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太平道人!若騎驢義復覓驢,終為不了禪師。
【譯文】剛跳上竹筏,就能想到過河後竹筏沒用了,這才是懂得事理不為外物所牽累的道人;假如騎著驢又在另外找驢,那就變成既不能悟道也不能解脫的和尚了。
【註解】筏:一種竹製的渡河工具。無事道人:指不為事物所牽掛而已悟道的人。不了撣師:六了撣師是不懂佛理的和尚。
【評語】《傳紅錄》說:“如不了解心即是佛,那真是騎驢而覓驢,”《涅粱經》也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可見佛無須外墳,優在自己心中,人之內心部有佛卻不日知而向心外去求,這就等於已繪騎在驢身上還要另外去找驢。以此喻世事人生也是有道理的,即人應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發揮自己的潛伏。做事的方法只是工具,最終的結果才是目的。鋤奸杜偉,要放他一條去路。若使之一無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盡,則一切好筆俱咬破矣。
【譯文】剷除邪惡之徒杜絕投機取巧的小人,有時應留一條改過自新的生路。如果逼得他們毫無立足之地,那就好像為了消滅一隻老鼠,而把老鼠的一切逃路都堵死了,可是其他一切好東西卻也都被老鼠咬壞了。
【註解】投鼠忌器,想打老鼠又怕把東西打壞,比喻做事有所顧杜:當動詞用,阻止。偉:用手段謀取更高職位的人。
【評語】“窮寇勿追”,是為了防止困獸之鬥,垂死掙扎,或者是為投鼠忌器,但心適得其反吧。這不是說落水狗不能打,壞人因其垂死或勢敗而可原其所惡。在具體的事上存在著具體的解決方法,對壞人和壞事都應當加以區別。生活中,好事和壞事、好人和壞人有時是相互轉化、相互制約的。因為天地問的萬事萬物都是在一物降一物的法則下生存。例如毒蛇有害可對人類對植物也有貢獻。萬物互相制衡互相依存,人固然吃內,可是牛羊也是依賴人類生存。善惡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相對的。惡盡善也就不能成立了。“惡”要看到什麼程度,是否非得採用根絕方式。所以除惡的方式有很多,有快刀斬亂麻,有純刀割肉,有隻剔去惡處;既可以用非常外力加以根治,也可以到一定程度聽其自滅,還可以放一條改過的生路。除惡如此,在待人的方法上也必須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貧家淨掃地,貧女淨梳頭,景色雖不艷麗,度自是風雅。士君子一當窮愁寥落,奈何輒自廢馳哉!
【譯文】一個貧窮的家庭要經常把地打掃得乾乾淨淨,貧家的女子經常把頭梳得乾乾淨淨,擺設和穿著雖然算不上豪華艷麗,但是卻能保持一種高雅脫俗的氣度。因此君子一旦際遇不佳而處於窮困潦倒的時候,為什麼要萎靡不振自暴自棄呢!
【註解】益工:更努力下功夫。寥落:寂寞不得志。呂溫詩中有“獨臥郡齋寥落意,隔簾微雨濕梨花”廢馳:應做而不做。王冕《劍歌行》中有“學書學劍俱廢馳”。
【評語】貧與富是身外物,家貧家富都應保持精神上的超越,人的氣質品性不完全是外界物質所能決定的。貧窮人家雖然身居茅屋草舍,但是假如能把屋裡屋外打掃得乾乾淨淨,也會使精神愉快培養出清雅氣象。一個人生長在貧窮人家,所穿的雖都是粗布衣裳,但是如果衣冠整潔儀態大方,精神充實,舉止有度,自然也能增加高雅氣質。可是卻有一些修養不夠的書生,稍不如意就怨天尤人,遇到挫折就垂頭喪氣萎靡不振。如此怨天尤人牢騷滿腹,失去風雅,終將一事無成。事有急之不白者,寬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從者,縱之或自化,毋躁切以益其頑。
【譯文】很多事情越是急著想弄清白越難清楚,倒不如暫時放一放緩一下,也許頭腦冷靜之後事情自然就弄明白了。千萬不可大急躁,以免增加情緒上的緊張氣氛;很多人指揮他他根本不願服從,倒不如放鬆不管,讓他自由發展,他也許會慢慢覺悟,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增加他的專橫和固執。
【註解】寬:舒緩。自化:自己覺悟,《老子》中“我無為而反自化”。
【評語】口中講究辦事效率的人愛講:立竿見影,追求實效的人愛強調欲速則不達,這是孔子講的為政之道。生活中的處世待人同樣如此,因為時間是消除偏見、誤解,緩解緊張情緒的最好的催化劑。一個人不論做任何事,都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就會產生相反效果。就像梨子未熟非要摘下來嘗嘗,味道自然不好。辦事要有誠心,還要有耐心;要有方法,還要看時機。善人未能急親不宜預揚,恐來讒譖之奸;惡人未能輕去不宜先發,恐遭媒孽之禍。
【譯文】要想結交一個有修養的人不必急著跟他親近,也不必事先來宣揚他,避免引起壞人的嫉妒而在背後誣衊誹謗;假如一個心地險惡的壞人不易擺脫,絕對不可以草率行事隨便把他打發走,尤其不可以打草驚蛇,以免遭受報復陷害等災禍。
【註解】急親:急切與之親近。預揚:預先宣揚其善行。讒譖:顛倒是非惡言誹謗。謀孽:藉故陷害人而釀成其罪。例如《漢書李陵傳》中有:“隨而嫖蘸其短。”註:“媒,酒教;孽,曲也。謂釀成其罪。”
【評語】君子之交是道義之交,君之交淡如水,靠愛好、情趣、學識為紐帶來建立感情這個過程,是個漸進的相互觀察了解的過程。和善人交,與君子游是人所願也。但道不同不相為謀,小人與善人,奸滑之輩與君子從各個方面部格格不入。顯出想與君子善人急於交往而過分親密,小人很可能因為被冷落而忌恨生出破壞的念頭。與君子交,做君子難,遠小人不易。人們討厭小人,但小人由於擅長逢迎,往往可以得到有權勢者的賞識而很有市場;如果當權者是好邪之輩,得罪了就更加困難,想送瘟神非得等待時機。如果你是個企業家,手下有小之輩要解僱,同樣要周詳考慮其生存的市場,要一舉中的才不會有後遺症。不論是親賢親善遠小遠奸,首先是自己須光明磊落大公無私,這樣才不懼奸詐小人的惡意報復。這是交遊做事的基礎。簾櫳高敞,看青山綠水吞吐雲煙,識乾坤之自在:竹樹扶疏,任乳燕鳴鳩送迎時序,知物我之兩忘。
【譯文】高捲起窗簾望見煙霧迷濛著青山綠水,才明白大自然多么追遙自在,窗
前花木茂盛翠竹搖曳生姿,乳燕鳴鴻冬去春來凌空飛過,使人理解到物我一體人我兩忘。
【註解】簾攏:以竹編成用來作窗或門的遮蔽物叫簾。攏是寬大有格子的窗戶。扶疏:枝葉茂盛。乳燕鳴鳩:燕與鳩都是侯鳥,春天南飛,冬天北飛,此代表春秋季節。
【評語】生活在現代都市的人,打開窗戶所看到的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聽到的是喧囂塵埃的喀雜噪音,故爾城裡人到了田園,進了山林,會馬上產生一種舒但開心的情懷,回歸大自然竟有一種憶舊之感。故在現代文明的城市裡,“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不可取,遠不會有“悠然見南山”的真趣。住在農村的山邊水岸,一年四季都高敞門戶,放眼望去都是青山綠水,足以體會陶淵明“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亦文章”的詩句,體會乾坤自在天地真如的境界。但是,生活在這種足以物我兩忘境界中的人卻往往嚮往現代城市生活,千方百計要擠到城裡去體驗城裡人的享受,尤其是生活條件艱苦的地方更是如此。人不可能脫離生活環境會談天地真如,卻又難以克服都會與田園兩難選擇中的矛盾心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