翹鼻象白蟻

翹鼻象白蟻,拉丁學名為Nasutitermes erectinasus Tsai et Chen,屬於動物界、節肢動物門,分布於廣東、海南、湖南

基本信息

種名:翹鼻象白
種拉丁名:Nasutitermes erectinasus Tsai et Chen
國內分布:廣東、海南、湖南

形態特徵

大兵蟻體長4.83—5.00mm。頭部及觸角暗褐赤色,象鼻前半段的顏色更褐。胸部及腹部淡黃色,背面的顏色較腹面深暗。頭部近赤裸。腹部背面有微細的毛,腹面有較長的毛,並在每節背板及腹板的後緣有一列直立的長毛。由背面看,頭部近似橫置的橢圓形,但前部較狹,最寬處在頭的中點之後,後部頗寬。象鼻為圓錐形,基部比尖端粗很多。象鼻與頭頂的連線線顯著彎曲,象鼻與唇基之間的夾角大於加,因此,象鼻顯得上翹。上顎的前側端有一根伸向前方的刺。觸角13節;第三節與第四節長度相等;第五節略長於第四節;第六、七、八、九節的長度大致相等,與第三節近似;由第十節起漸短,末節短而細,乃稍長於第二節。前胸背板的前部與後部相交成直角,前部略短於後部,前線中央微凹下。小兵蟻體長3.5mm。體色、毛與大兵蟻同,但頭部有稀少散立的毛。頭部由背面看近於圓形。象鼻圓錐形,與頭長的比例較長於大兵蟻,不顯著上翹。象鼻與唇基之間的尖角為大於90“的弧形。上顎的前外端有一根向前的刺。觸角12節,第三節變化很大,其長度等於第二節的1.5倍。前胸背板的前線中央不凹下。有翅成蟲體長18-20mm。頭項背面深赤褐色。前胸背極深黃。腹部的背板黃褐色、腹板的中段為淺黃色,左右兩側為黃褐色。足黃色。翅淡黃褐色。複眼大而突出,呈長圓形。單眼橢圓形,與複眼的距離小於單眼本身的寬度。後唇基不隆起,寬度約為長度的4倍,前線及後緣頗直,僅略微弓向後方。上唇前端為大圓形,中間無淡色的橫紋。囪在兩個複眼的中央,為淡色“Y”形斑。觸角15節,第二至第五節的長度大致相等,但第二及第三節較細直;第四及第五節較膨大;由第六節起逐漸加長,末節變細。前胸背板的前線近於直線,前緣的中央略隆起;後綴很窄,其中央有缺刻。前翅鱗大於後翅鱗。前翅翅脈:M脈在肩縫處獨立伸出,有分支或無分支;M脈與Cu脈間的距離小於M脈與Rs脈間的距離;Cu脈有10個左右的分支。後翅翅脈:M脈由Rs脈分出,其餘情況同前翅。翅毛短小。大工蟻體長4.66-4.88mm。頭黃色。在頭的背面有淡色“T’形的頭縫。胸腹部白色。頭形介於圓形之間,兩側平行,但後方略合攏,後綠弓形。頭頂平。後唇基顯著隆起,長度不及寬度的1/2。囪在“T”縫交叉點的正後方,為圓形的小凹坑。觸角14節。前胸背板的前部直立,前部與後部的大小相等,前緣中央有缺刻。小工蟻體長4.00—4.16mm。體色及頭形與大工蟻相似,但顏色較淡。“T”形頭縫模糊不清。頭比例小而腹部大。前胸背板前緣無缺刻。

生物學特性

翹務象白蟻屬木棲性白蟻。主巢多築在樹幹基部lm以下的樹幹中,常造成樹幹空心。營巢樹樹齡都在20年以上。初期繁殖蟻多從樹幹傷口侵入,逐漸向心材部蛀食,並在心材處定居營巢逐步向上、下、左、右蟻食,隨著蛀食麵的大小而擴大巢體。大型巢寬50cm,長lm左右。“王室”在巢體中央。有大、小二型兵、工蟻,兵以受驚即迅速返回到“王室”附近,以保衛蟻王蟻后。剖巢時,兵蟻最集中的地方即“王室”所在之處。觸之能從鼻孔噴出粘液。營巢樹外部常見到簡單的蟻路和排泄物、羽化孔等外露跡象。主巢結構複雜,由排泄物粘結而成,新鮮巢濕潤、鬆脆;巢體乾燥後很堅硬,可以燃燒。該白蟻多發生於高山原始次生林區,多危害闊葉樹種。在湖南,成蟲多在6月下旬分飛,分飛時間都在傍晚悶熱氣候下進行,無特殊“候飛室”。

防治方法

1.清除枯立木、心腐木象白蟻多在空心木、枯立木、樹樁內營巢。及時採伐空心木和清除伐倒木和樹樁,是防止象白蟻營巢的有效措施。 2.煙霧劑熏殺對在活樹內營巢的象白蟻,可根據其外露跡象,準確判斷巢位。然後在巢體下方或上方鑽一小洞,將壓煙器的出煙管插入洞內,利用燃燒後產生的壓力將煙壓火樹內,效果很好,每巢用藥量0.25-0.5kg。 3.滅蟻靈藥粉噴殺在象白蟻危害樹內,用木鑽在巢部鑽一孔,將藥粉噴入巢內,或啟開被害水噴粉於白蟻體上。每巢用藥4-7g,效果可達90%以上。 4.加強檢疫象白蟻常隨圓木的調運而擴散,特別是空心木和心腐木的調運,應進行檢疫。對有以木材,必須用防蟻粉和滅以靈處理後方能外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