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朝珠

翡翠朝珠

翡翠朝珠始於清朝乾隆時期,於光緒年間達到鼎盛。朝珠是一種與清代朝服、官服配套使用的胸前裝飾。如今,完整的翡翠朝珠已極為罕見。2014年6月9日,一串來自清王朝的珍貴翡翠朝珠將在香港三希堂春拍賣會現場亮相。起拍價為1.8億人民幣(約港元2.23億)。

概述

朝珠是一種與清代朝服、官服配套使用的胸前裝飾,按清朝服飾制度,王公以下,文職五品、武職四品以上,公主、福晉以下,五品官命婦以上,均佩戴朝珠;內廷行走人員和參加朝廷大典的司事、侍衛人員不分品級,一律佩戴朝珠。所以朝珠的主要作用是權貴的像征物。

朝珠以珠飾材料來命名,常見有珊瑚翡翠瑪瑙水晶琥珀密蠟沉香木等材料製成的珠子。

朝珠由身子、大墜、墜角、佛頭、記念、佛頭塔、背雲等幾部份組成。其中,108粒圓珠叫“身子”。隔27粒圓粒就加入一顆大珠,叫“佛頭”或結珠。四個佛頭之中有一個是三眼帶半個葫蘆,稱之為“佛頭塔”,“佛頭塔”兩側一邊系有兩串小型圓珠(男用朝珠在左面,女用朝珠在右面),一邊系有一串為“記念”(男用朝珠在右面,女用朝珠在左面)。

朝珠作為朝廷官服的必備飾物,其各部構成都是有特殊寓意的。108粒圓珠代表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四個佛頭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背雲寓意“一元復始”,三串記捻表示一個月的上、中、下三旬,總計三十天。

配戴禮制

朝珠的佩戴符合朝廷的禮制,不可違反。東珠朝珠是皇帝皇后專用,諸王、一品大臣佩帶珊瑚朝珠;文職五品、武職四品以上可佩帶雜寶朝珠。皇帝在不同場合下佩戴朝珠也是有規定的,在大典時佩戴東珠朝珠,在天壇祀地時用琥珀朝珠,在日壇祭日神時佩戴珊瑚朝珠,在月壇祭月神時佩戴綠松石朝珠,平時隨意 。

慈禧賜光緒翡翠朝珠

歷史

這串朝珠為清朝慈禧太后眾多翡翠飾品最珍愛的一件,後來慈禧將朝珠賜給光緒帝,光緒帝又將之轉贈給他最寵愛的妃子珍妃。1900年,八國聯軍兵臨城下,慈禧決定攜光緒等一行人出走西安,走前強令珍妃自盡,珍妃不肯死,慈禧遂令將其推入井中。主流史學界多認為珍妃是因支持光緒戊戌變法而激怒慈禧。當年的皇族隨歷史逝去,而這串朝珠如今則由收藏家彭水若收藏,彭水若的父親是光緒帝書法侍教彭述

形制

這串翡翠朝珠共108顆,總重342.3克,呈圓珠狀,每顆大小几乎一致,最大顆的直徑達1.2厘米。將於2014年6月9日在香港三希堂春拍賣會現場亮相。起拍價為1.8億人民幣(約港元2.23億)。

畢沅墓出土翡翠朝珠

歷史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出土於蘇州吳縣靈岩山清代畢沅墓、現為南京博物院珍藏的翡翠朝珠,為中國考古出土的、組合保存完整的全綠翡翠朝珠精品。

畢沅原籍安徽休寧,先遷居蘇州鎮洋(今太倉),後又遷居蘇州吳縣靈岩山。他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以後歷任翰林院修撰、陝西河南巡撫、湖廣總督。經考古發掘,其墓中出土一大批精美隨葬品,其中有兩串翡翠朝珠,分別是畢沅和姨太太所擁有。而原配汪德在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死在蘭州,墓內戴的則是碧玉朝珠。畢沅對緬甸翠玉情有獨鍾,他自任湖廣總督後,將上等翠玉琢磨成朝珠,與夫人共同享用,開啟了翠玉琢朝珠的先風。在畢沅等人的影響下,朝中人士開始使用翠玉,並蔚然成風。

形制

這件翡翠朝珠為緬甸翠玉琢制,色澤溫潤,青翠欲滴。全器共有108顆珠子,珠大粒飽,勻稱純淨,似為一塊翠料所制。翡翠朝珠周長共158厘米,珠徑1.3厘米。在每27顆翠珠之間,有4顆粉紅色碧璽“佛頭”間隔,比翠珠稍大,在一碧璽佛頭下,還垂一葫蘆狀碧璽“佛頭塔”,佛頭塔上連有一串碧璽圓珠,略比翠珠小,這串碧璽珠上有一個圓形金屬“背雲”飾物,內嵌粉紅色碧璽,周邊嵌紅、藍寶石。背雲下有一個蠶頭狀碧璽“大墜角”飾物。背雲佩掛時垂於背後。背雲兩邊有三小串碧璽“記捻”飾物,每串記捻下,各有一個“小墜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