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珠

東珠

東珠,滿語為“塔娜”。清朝將產自於東北地區的珍珠稱為東珠(或北珠),用於區別產自南方的南珠。它產於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鴨綠江及其流域。清朝統治者把東珠看作珍寶,用以鑲嵌在表示權利和尊榮的冠服飾物上。皇后、皇太后的冬朝冠,綴飾的東珠與珍珠約300顆,冠頂東珠13顆,珍珠51顆。余如耳飾、朝珠等,也用東珠鑲嵌,以表示身份並顯現皇家的權威。

基本信息

概述

東珠東珠
清朝將產自於東北地區的珍珠稱為東珠(或北珠),用於區別產自南方的南珠.它產於黑龍江、烏蘇里江、鴨綠江及其流域。清朝統治者把東珠看作珍寶,用以鑲嵌在表示權利和尊榮的冠服飾物上。
皇后、皇太后的冬朝冠,綴飾的東珠與珍珠約300顆,冠頂東珠13顆,珍珠51顆。余如耳飾、朝珠等,也用東珠鑲嵌,以表示身份並顯現皇家的權威。

用途

"東珠"是寶中至寶,稀世奇珍。所謂"東珠",亦被稱為"北珠、大珠、美珠",乃是從黑龍江流域的江河中出產的淡水珠蚌里取出的一種珍珠。其與一般珍珠相比因晶瑩透徹、圓潤巨大,而更顯王者尊貴,自古以來便成為中國歷代王朝所必需的進獻貢品

歷史淵源

金(女真)、元(蒙古)、明三朝,對名貴珠寶---東珠的欲求日盛一日,而有關女真人採珠、獻珠的記載則更是不絕於史冊。金末,為與蒙古議和,金帝將其所藏之稀世東珠盡數獻予成吉思汗;明末,清太祖努爾哈赤為麻痹明廷而進獻東珠,大獲恩賞。由東珠這舉世罕有的名貴寶物所牽引出的一幕幕興衰往事,可謂讓後人亦為之扼腕嘆息。
據史書記載,遼朝末年,遼天祚帝生活奢侈,遊獵無度,為了最大限度**其貪婪的欲望,(契丹貴族)無休止地向女真各部落索取東珠、海東青、紫貂皮等名貴物產。更有甚者,當遼帝冬春之際遊獵時,強令女真人冒著酷寒,鑿冰入水,采蚌取珠,以致很多女真人為此慘死江中。遼朝統治者的貪婪殘暴激起女真人的刻骨仇恨,公元1114年,女真完顏部首領完顏·阿骨打(即金太祖)起兵反遼,通過11年的爭戰使得曾稱霸東亞、威震中亞的遼帝國徹底崩潰,新的東亞軍事強國---金國由此建立。
公元1644年,清政權開始了對整箇中國的統治,並進而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版圖最為遼闊的大清帝國。產於"龍興之地"的東珠,此時地位變得更為突出。因清人認為"嶺南、北海產珠,皆不知東珠之色若淡金者貴",故清廷將東珠作為皇室、王公、勛貴的專用飾品,"以多少分等秩"。帝國威儀的需要,使得黑龍江流域的東珠采捕規模日漸龐大,順治十四年(1657年),清廷設立"布特哈烏拉總管","布特哈"為滿語,漁獵、打牲之意;"烏拉"則意為"江河"。該衙門成為給宮廷采捕東珠、紫貂、鰉魚、人參、蜂蜜、松子等物產的專職機構。其中,採珠是這一機構中最重要的工作,為此還專門設定了"珠軒",即採珠組織,按其所屬,凡上三旗(兩黃旗及正白旗)之珠軒,其貢賦上交宮廷,由內務府都虞司考核、賞罰;凡下五旗之珠軒,其貢賦交諸王、貝勒、貝子、諸府,由內務府代管。每當年初開江之後,即為採珠季節,由打牲總管、協領率各珠軒兵丁乘舟起航,按其預定線路,從南起松花江上游、長白山陰,北至三姓、璦琿,東到寧古塔、琿春、牡丹江的廣大範圍內分頭采捕珠蚌。據載,"每得一珠,實非易事",往往"易數河不得一蚌,聚蚌盈舟不得一珠。"狂采濫捕使得黑龍江流域的東珠資源迅速萎縮,至雍正朝以後,雖"偶有所獲,顆粒甚小,多不堪用。"即便如此,官方的採珠規模仍不斷擴大,至乾隆三十三年(1767年),布特哈烏拉已有65個珠軒,每珠軒設打牲兵丁30名。 鹹豐朝以後,隨著清帝國的衰落,沙俄勢力的侵入,以及東珠資源的枯竭,黑龍江流域具有千年歷史的東珠采捕業,最終逐步走向了消亡。

東珠產地和鑑定資料

珍珠是一種由軟體動物(主要是牡蠣)生產的硬的、圓滑的產物。珍珠一般被用在首飾和珍寶行業中。
物理性質
珍珠的特有的光澤是光在這些透明的真珠質層上反射和衍射造成的,真珠質層越薄越多,光澤就越漂亮。一些珍珠的螢光是由不同真珠層對入射光不斷的折射所形成的。一般的珍珠是白色的,有時有米黃色或粉色的光澤,也有些珍珠帶有黃色、綠色、藍色、棕色或黑色的顏色。黑珍珠尤其因其鮮有而昂貴。
珍珠主要是一些瓣鰓綱軟體動物的產物。這些動物特定的上皮細胞會分泌碳酸鈣,主要是由貝殼硬蛋白粘合在一起的文石和方解石。這種混合被稱為真珠質。珍珠的成因有:外套和甲殼的受傷,這時珍珠會作為傷口縫合分泌到傷口處。如果有寄生蟲或是上皮組織落到動物的內部外物(如沙)是不會引起珍珠生成的而人工珍珠注入的是由一層外來上皮包繞的真珠質核。這些動物分泌的珍珠形成有數月到年不等。大顆粒的珍珠形成對於該動物來說很可能是致命的。
保養方法:因長期佩戴就涉及到了晶石淨化。淨化這個詞在拉丁語和消磁近似,所以也叫做消磁。《占事略決》中記載:需要1到3各月淨化一次。科學上講,人的死皮組織附著在珍珠上會滋生真菌,長期不洗容易得皮膚病。標準的淨化方法是用御守鹽清洗因為所以對天然珍珠無影響,不像海鹽有腐蝕性。操作方法:1:取出珍珠。2:按照每條手鍊10克御守鹽500克水配置。如果是多條手鍊一起消磁就增加御守鹽量不增加水的量。3:把鹽放在濾勺里,之後把濾勺浸入水中,如果配合專用碗長期消磁後,碗上可以生長出樹根狀物質。4:如果需要祈福在完成上一步後,取出“御守宣”,御守宣在花紋面寫字:自己陰曆(就是農曆)生日、想求什麼和願望、之後把寫著祝福的一面放在慮勺上或者碗上,有字面向上。5:等待24小時後取出,用布擦乾後直接帶。御守宣則焚燒。
除使用珍珠蛤外還有使用鮑生產珍珠的方法。
珍珠,又名真珠、蚌珠,梵文為“mani”,佛經中作末尼、摩尼。“應法師雲。正雲末尼。即珠之總名也。此雲離垢。此寶光淨。”
漢代,廣西廉州合浦的採珠業相當發達:“郡不出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趾比境,常通商販,貿易來糧食。萬震《南州異物志》記載“合浦民,善游採珠,幾年十餘歲便教入水。官禁民採珠,巧盜者,蹲水底,刮蚌得好珠,吞而出。”
廣西廉州合浦珍珠到唐代、成為貢品:唐代典籍有合浦采珍珠充貢的記錄。唐劉恂著《嶺表錄異·池珠》:記載“廉州邊海中有洲島,島上有大池,謂之珠池。每年刺史修貢,自監珠戶入池采以充貢”。
唐代貢品級的大真珠,稱為“上清珠”,來自西域,罽賓國王曾獻給唐玄宗一顆“光照一室”的上清珠
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採珠是極危險的工作,明清兩代充當採珠勞動力主要是疍民。《水東日記》卷五載:“蓋疍丁皆居海艇中採珠,以大舶環池,以石懸大垣,別以小繩系諸疍腰,沒水取珠。氣迫則撼繩,繩動,舶人覺,乃絞取,人緣大上……聞永樂初,尚沒水取,多葬鯊魚腹……”《採珠歌》描寫珠民的生活:“江浦茫茫月影孤,一舟才過一舟呼,舟舟過去何舟得,採得珠來淚已枯。”周去非在《嶺外代答》記“合浦產珠之地,名日斷望池。在海中孤島下,去岸數十里,池深不十丈,疍人沒而得蚌,剖而得珠。取蚌,以升繩系竹籃,攜之以沒。既拾蚌於籃,則振繩,令舟人沒取之。沒者,亟浮就舟,不幸遇惡魚,一縷之血浮於水面,舟人句哭,知其已葬魚腹也。亦有望惡魚而急浮,至傷股斷臂者。海中惡魚,莫如刺紗,謂之魚虎,疍所忌也”。嘉靖八年,兩廣巡撫林富上書說:“五年採珠之役,死者五十餘人,而得珠僅八十兩。天下謂以人易珠,今日恐以人易珠亦不可得。”
中國南海熱帶地區的珍珠蛤生命周期較長,能生成較大而完美的珍珠,是中世紀主要的珍珠產地。黑龍江中的淡水蛤也能生成珍珠,但顏色不透明,純白色,產量很少,在清朝時作為稀有的貢品,稱為“東珠”,只有皇家成員才能佩帶東珠飾品
東珠朝珠
朝珠是清朝皇帝和官員著禮服(即朝服、袞服)、吉服(即龍袍)和常服時佩戴的一種裝飾物,掛在頸項垂於胸前。東珠朝珠是所有材質的朝珠中等級最高者,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才能佩戴,即使貴為皇子、親王,也不得使用,很珍貴。
添加:詞條外閱讀:日本養珠“東珠”
日本稱所謂"東珠"(珍珠)實際上是指日本的人工養珠。在本土周邊海域養殖。所謂珍珠養殖,是將珍珠貝的外套膜切成小片,送入養珠用母貝的體內,通過珍珠質的沉積,養成無核珍球;或者送入外套膜小片後,再將用貝殼製成的圓核隨著插入貝體,養成有核珍珠。這種有核珍珠的規模養育。日本的珍珠養殖,自1894年開始養殖半圓珍珠以來,至今只有七十年的歷史。1907年養殖全圓珍珠才養殖成功,發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