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峰村

翠峰村

翠峰村,位於縣城東北方10km處,為城郊型農村,山地面積17120畝,有10個村民小組,16個自然村,538戶,2195人。耕地面積1316畝,主要發展果業、烤菸和養殖業。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翠峰村位於縣城東北方10km處,為城郊型農村,山地面積17120畝,主栽竹木果,植被完好,有市級風景區八寶山和千年古剎波羅寺,10個村民小組,16個自然村,538戶2195人,1596個勞動力,其中黨員53人,耕地面積1316畝,人均耕地面積0.65畝,主要發展果業、烤菸和養殖業,此外還種植反季節蔬菜、優質稻等。2007年全村工農業生產總值1405萬元,村集體收入4.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343元。

旅遊資源

翠峰山下的翠峰村
翠峰村緊臨靈石縣,從靈石驅車沿著平坦的柏油路,不過十幾分鐘就到了翠峰山頂。放眼望去,是一望無際、鬱鬱蔥蔥的林海。村黨支部書記張靈芝、村委主任祝利安當了十五年的村幹部。祝利安是由一千多村民投票“海選”出來的,至今已經連任五屆。
退耕還林工程是我國最大的生態建設工程,對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有深遠的意義。歷史上,翠峰山曾是靈石“八景”之一的“翠峰聳秀”。但是,由於風沙的侵蝕,人為的破壞,翠峰美景早已蕩然無存,“亂石遍地走,墳塋滿山頭”是這裡真實的寫照。汛期一到,洪水暴發,給居民的工作、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翠峰村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的退耕還林政策,退耕還林3600畝,開墾荒地200多畝,小地變大地、坡地變平地1000多畝。
翠峰公園的山頂公園建設在靈石縣翠峰山的山頂,工程歷時六年,分兒童遊樂區、體育活動區、休閒娛樂區、文化旅遊區四大區域,修建橋、涵、渠、壩一百五十餘條,建各種亭、台、樓、閣、榭、廊、花架十五處,另有噴泉廣場、假山、清泉流石瀑布、翠湖等景點。公園種植草坪二萬四千平方米,喬灌花卉十四萬餘株,新植大樹二萬餘株。同時,建成的翠峰山莊是集住宿、餐飲、娛樂為一體的三星級賓館。投資七百餘萬元建成的文化廣場是翠峰公園的點睛之筆,占地二萬平方米,由文化藝術牆、滴水廣場、暗噴泉廣場、古羅馬柱、茶舍等組建而成,場地、道路採用花崗岩、卵石、水泥磚鋪設連線,並配備有庭院燈、草坪燈和泛光,整個廣場高雅寬闊,美觀大方。
如今的翠峰山,又恢復了往日的秀美。既保護了環境,又美化了城市,也滿足了民眾娛樂休閒的願望。

基礎設施

人們都說:“要想富,先修路”。
在“村村通柏油公路”工程中,翠峰村村委會一班人馬親自設計、規劃,實施了全長6公里的柏油路工程,為翠峰公園的開發以及翠峰山文化廣場和翠峰山莊的落成打下了基礎,不僅為自己的文化生活,也為縣城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一流的設施和場所。同時,老百姓們也踴躍參與,積極支持。因為“修路困難一時、不修路困難一世”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他們“寧願苦幹、不願苦熬”。
走在山下的小村莊裡,山西特有的窯洞民居已基本被磚瓦房所替代,不時地還可以看到路旁佇立著小洋樓。這裡的農民很會“花錢”,把錢投資在孩子的教育上,許多農民把孩子送到西安、北京學習,良好的教育使很多孩子考上了大學。還有很多農民買了小汽車,在公路上,巷子裡到處是來來往往的車輛,看得出這裡出行很是方便。
多年來,村領導憑著智慧和對這片土地的深情,用自己的勞動和汗水為翠峰村贏得了多項榮譽,他們多次獲得省市縣授予的“文明村”和“優秀村委會”稱號。

新農村建設

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新農村、新生活的建設。“兩會”召開在即,那么在農民們的心中,理想的新農村、新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他又希望代表們在新農村建設的哪些方面提出議案呢?翠峰村的領導說:“我們希望農民的日子越來越好,生活富裕、安定。今年,我們將對翠峰公園到苻子坪溝進行改造,到時候環境、衛生都會好起來。”,“國家的一系列政策對農村已經很不錯啦!農業稅已經免了嘛!農村的‘低保’工作我們也在著手做,解決老年人、殘疾人的生活費及醫保是當務之急。希望‘兩會’代表繼續關注農村關心農村的建設。”

雲南省宣威市田壩鎮翠峰村

村情概況

翠峰村隸屬於田壩鎮 鎮 田壩村委會行政村,屬於 山區(壩區、山區或半山區)。距離 村委會1.5 公里,距離鎮1.5公里。國土面積4.14平方公里,海拔1820米,年平均氣溫14.5 ℃,年降水量1100毫米,適宜種植核桃等農作物。有耕地1061畝,其中人均耕地1.32畝;有林地881.7畝。全村轄2個村民小組,有農戶210戶,有鄉村人口1004人,其中農業人口804人,勞動力34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00人。全村經濟總收入450.6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58元,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為主。

農村經濟

農村經濟總收入450.6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4萬元;畜牧業收入156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100頭,肉羊5頭);林業收入1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12萬元;工資性收入1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58元,農民收入以農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5人,在省內務工23人,到省外務工2人。

基礎設施

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100戶通自來水,有1戶飲用井水,有6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210戶通電,有20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00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0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0戶。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8輛,機車8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0戶。
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0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1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